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探讨

2021-06-26 08:55沈阳开放大学理工学院门阅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应急管理局陶春雨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李蓉华张静波
现代职业安全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人才队伍机制

沈阳开放大学理工学院 门阅 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应急管理局 陶春雨 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 李蓉华 张静波|文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构建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夯实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保障基础,将对于保障公共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系统构建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并提出了保障措施与建议。

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框架

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伴随着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保障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系统化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尤其复合型公共安全科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研发基地与平台缺少;跨行业的共建共享联合创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导致各领域科研力量相对孤立,没有形成合力;公共安全学科建设还不够健全,侧重于工程应用研究较多,公共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发能力不足;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不够;联防联控与综合应急处置技术还不成熟;成果转化率低,公共安全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共安全科技投入不足,相关财税政策还有待完善;公共安全的大数据建设和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布局与决策机制尚不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分类统计上报制度还没有建立等等。

通常来说,公共安全科技的发展,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跨度大,因此想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往往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相应主管部门、单位以及科研机构制定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创建有利于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科技管理与服务环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信息共建与共享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税收激励、金融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教育与科普、成果转化与应用及产业孵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标准化战略、事件统计与调查等。

对此,本文系统设计了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保障措施建议

要想切实推进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并非某个部门或单位能够独立实现的,而是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地方、各部门、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同推动,特别是需要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具体指导,同时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

对此,笔者结合前文提出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框架,针对科技创新环境、政策环境、投入保障机制、人才与教育、产权与成果、统计与调查6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建议。

科技创新环境

笔者建议,应从国家层面,通过以下两方面,优化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环境:

第一,大力匡正学术风气,积极创建有利于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通过对科技项目的规划、申报、评审、实施、验收、资金管理、人才队伍与基地建设、成果转化及应用、产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奖励等全过程的管理进行优化与改进,营造一个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

第二,推进科技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推动科技信息由主动索取转向智能转变,搭建常态化的公共安全科技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建立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研究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学校的生力军作用和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以及社会团体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公共安全协同创新机制。

政策环境

图1 公共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基本构成图

笔者建议,国家以及各地方的相关主管部门、单位应通过积极出台一系列保障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有效实施的配套政策,如资金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统筹协调机制等政策保障措施,来营造和激励自主创新环境,进而保障和支撑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

投入保障机制

笔者建议,各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及单位,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比如,确保公共安全领域专项研究开发投入稳定增长,使科技投入水平与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适应;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同时拓宽科技投入渠道,以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科技投入为引导,带动和吸引地方和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安全科技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公共安全科技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自筹资金开展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在科研基地布局、人才队伍建设、政府科技计划设立、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等。

人才与教育

笔者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及科研单位等各相关单位都应积极加强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利用高等教育和科技资源,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公共安全科技领域,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还应从国家层面,将公共安全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鼓励相关部门和单位建设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基地,鼓励公共安全教材与科普手册的编写与出版,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加强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与科普,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

产权与成果

第一,笔者建议,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健全公共安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市场导向机制,推进公共安全产业链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形成生产力,推动具有带动作用的关键性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第二,应从国家层面,全面推进公共安全标准化战略,建立公共安全产品检验检测认证制度。比如,建立健全我国公共安全标准体系,补齐公共安全治理体制机制短板;借鉴国际公共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公共安全领域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大自主产品技术服务的技术标准制定;扶持检验检测机构提升公共安全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完善事关人身生命安全的公共安全产品认证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推动公共安全产品团体标准化发展。

统计与调查

笔者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共突发事件统计、调查与上报制度,同时通过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统计上报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定期智能推送,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及精准施策提供支撑。安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人才队伍机制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