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秀 李海东 方利民 尤希宇
(苏州市吴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苏州 215200)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生产上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以幼虫为害水稻叶片,大发生时导致稻田一片“枯白”,从而造成水稻减产甚至绝收。稻纵卷叶螟是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水稻生产上常发、重发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在吴江区表现为外来虫源大、发生峰次多、持续峰期长,严重威胁当地水稻的丰产丰收。为筛选出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和持效性均较好的药剂,笔者于2020年在吴江区进行了5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比较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设在苏州市吴江区北联村进行,试验田灌排设施齐全,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小麦。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46”,于2020年5月27日按机插塑盘育秧要求落谷,6月14日移栽,移栽后田间管理正常,7月18日上午施药,此时为二代稻纵卷叶螟卵孵期,田间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
试验共设7个处理,具体试验设计及药剂信息见表1。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为75 m2,随机排列。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施药,用水量为450 kg/hm2。
表1 试验设计及药剂信息
施药当天(7月18日),阴天、无风,平均气温26.5 ℃,施药后32 h未降水,施药后40 h下大雨。试验期间最高气温34 ℃,最低气温23 ℃,平均气温28 ℃,雨日3天。
在施药后5 d、12 d调查防治效果,每小区沿对角线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5穴,每个小区共调查25穴水稻,记录稻纵卷叶螟的卷叶数和残虫数,计算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杀虫效果(%)=[(对照区活虫数-处理区活虫数)÷对照区活虫数]×100;保叶效果(%)=[(对照区卷叶数-处理区卷叶数)÷对照区卷叶数]×100。
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整理分析试验数据,并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比较各处理间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的差异显著性。
由表1可知,施药后5 d,处理(1)和处理(5)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较好,均达90%以上,但施药后12 d,处理(5)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有所下降,仅为71.43%;施药后5 d和施药后12 d,处理(4)与处理(6)之间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均没有显著差异;施药后5 d,处理(2)与处理(3)之间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均达85%以上,但施药后12 d,处理(3)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显著上升,达92.86%,为各药剂处理中最高。
由表2可知,施药后5 d,处理(3)对水稻的保叶效果最好,达83.72%;施药后12 d,处理(4)对水稻的保叶效果最好,达90.52%;施药后5 d和施药后12 d,处理(5)和处理(6)对水稻的保叶效果均较差;施药后5 d,处理(1)与处理(2)之间对水稻的保叶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施药后12 d,处理(1)对水稻的保叶效果显著优于处理(2),表明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的使用浓度越大,对水稻的保叶效果越好。
表2 不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比较
经田间调查发现,施药后5 d、12 d,各药剂处理区与清水对照区相比,水稻叶片、叶色均无明显异常,说明本试验所用药剂在本试验用量情况下,均对水稻生长安全。
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5 d、12 d,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均能达80%以上,其中在施药后12 d,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可达92.86%,持效性较长。
结合目前农药减量的要求,综合比较药剂的杀虫效果、保叶效果以及持效性,在稻纵卷叶螟一般发生年份,推荐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若要在短期内达到快速杀虫的目的,也可使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和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发生期长、虫龄结构较复杂时,推荐在生产中交替使用上述3种药剂,以取得较好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
在保证对稻纵卷叶螟一定防效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使用低量、低毒的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特别是在沿太湖地区,这不仅可减轻农药面源污染,还对保护太湖水源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