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美仙 陈桂华 顾士光
(1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上海 201505;2上海市金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201599)
稻飞虱是上海市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以成虫、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为害,其排泄物常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严重发生时,可造成稻株干枯、甚至绝收。近年来,上海市普遍种植的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较差,再加上稻飞虱对常规药剂的抗性逐年增强,给上海市水稻生产上稻飞虱的防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020年,由于稻飞虱前期迁入早、迁入量大,以及受气候、食料等因素的影响,在水稻生长中后期,上海市稻飞虱呈重大发生,远高于前几年同期水平,给当地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上海市相关部门开展了一场“虫口夺粮”保丰收大战,其中加强对防治稻飞虱新型高效低毒药剂的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于2020年选择包括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和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在内的9种杀虫剂,进行了不同杀虫剂对稻飞虱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上海市金山区防治稻飞虱的有效药剂。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在金山区亭林镇周栅村一水稻种植大户的成片水稻种植区内进行,试验田面积为6 000 m2,栽培条件一致。供试田块土壤为青紫泥,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为3.5%。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46”,栽培方式为机穴直播,播种期为 2020 年6月8日,每667 m2水稻种植密度为22万株。施药时水稻处于抽穗期,长势中等偏上。
试验共设12个处理,见表1,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166.6 m2。于2020年8月28日采用3WBD-18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全株均匀喷雾防治1次,每667 m2用水量为45 L。所有处理小区的田间管理同常规。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药前(8月28日)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7 d(9 月4日)、14 d(9月11日)、21 d(9月18日)调查施药后的残虫数,即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用盘拍法每小区拍打7个点,每点调查2次稻株,调查14穴稻株的残虫数(包括低龄若虫、高龄若虫和成虫),计算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虫口基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残虫数)÷(空白对照区施药后残虫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前虫口基数)]×100。同时,施药后目测观察各处理区的水稻生长状况以及是否有药害症状出现。
整个试验期间无恶劣气候因素影响试验结果,具体天气状况见表2和表3。
表2 施药当日天气状况
表3 试验期间气象情况
经施药后目测观察,各处理小区的水稻生长状况良好,均无药害症状出现,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药剂对水稻生长均安全。
由表4可知,施药后7 d,处理(8)对稻飞虱的防效较好,为81.50%,其次为处理(7),对稻飞虱的防效为77.67%,说明这两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速效性较好,其他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较差,均低于50%。施药后14 d,处理(8)和处理(7)对稻飞虱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98.49%和98.19%,其他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一般,其中,处理(9)和处理(10)对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4.33%和57.72%,常规药剂混合应用的处理(11)对稻飞虱的防效仅为45.13%。施药后21 d,处理(8)和处理(7)对稻飞虱的防效均达99%以上,说明这两种药剂对稻飞虱的持效性也较好,常规对照药剂处理(9)、处理(10)、处理(11)对稻飞虱的防效已分别降至43.13%、45.78%、29.46%,其他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也较差,有的甚至已无效。
表4 不同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667 m2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 mL或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8 g对稻飞虱的防效较为理想,施药后 7 d对稻飞虱的防效已达77%以上,施药后14 d、21 d对稻飞虱的防效均达98%以上,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而其他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一般,有的甚至无效。鉴于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和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的防效较为突出,这两种药剂可作为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在金山区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在本试验中,稻飞虱对常规药剂吡蚜酮和烯啶虫胺已产生明显的抗药性,施药后 7~21 d对稻飞虱的防效仅在30%~60%之间,故应在防治稻飞虱时尽量不使用这些常规药剂。同时,常规药剂各单剂常规用量混合使用对稻飞虱的防效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小,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