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方 徐海云 周 成 陆佳浩 单鑫蓓 王艳秋 田小青*
(1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201604;2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201607;3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201607)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一种具有迁飞性、高繁殖力的害虫,在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一年发生5~6代[1-2],在上海市松江区水稻生产上常年发生4~5代。据统计,2020年松江区水稻上褐飞虱五(3)代属偏重发生,六(4)和七(5)代为大发生,给当地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稻飞虱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由于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稻飞虱对常规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例如,吡虫啉和吡蚜酮等农药原本对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能有效减缓稻飞虱的蔓延与为害,但长期单一使用这几种化学药剂,导致稻飞虱对这些药剂已具有高抗性,使2005年以后,稻飞虱连年暴发成灾[3]。因此,筛选出高效、速效、持效期长的新药剂,对有效防控稻飞虱具有重要意义。三氟苯嘧啶是美国杜邦公司研发的新型介离子嘧啶酮类杀虫剂[4],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叶蝉等同翅目害虫,其作用机理新颖,且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在此背景下,为明确20%三氟苯嘧啶SG对松江区稻飞虱的具体防治效果,从而安全有效地防控稻飞虱,笔者特进行了三氟苯嘧啶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药剂为20%三氟苯嘧啶SG(先正达有限公司);对照药剂为25%吡蚜酮WP(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50%烯啶虫胺SG(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试验设在上海市松江区良种繁育场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灌溉、排水方便,土壤肥力中上等。供试水稻品种为“松香粳1018”,于2020年5月28日人工直播。试验开展前及试验期内对靶标生物和非靶标生物均未使用其他杀虫剂。
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设重复,每处理区面积为280 m2,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采用市下3WZ-36喷雾器于2020年8月26日稻飞虱若虫盛期进行喷雾施药。施药当天为阴天,偏西风4级,温度为27~34 ℃,湿度为89%。
表1 各处理药剂及其用量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3 d、9 d、20 d调查各处理小区内的残虫数,即采用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法,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4丛水稻,采用20 cm×33 cm的白瓷盘作载体,盘内盛少量水,每次拍打稻丛4下,统计盘内飞虱数,计算杀虫防效;计算公式: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基数-施药后残虫数)÷施药前虫口基数]×100;杀虫防效(%)=[(处理组虫口减退率-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00;采用SPSS 20.0的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各处理间杀虫防效差异显著性。同时,观察各药剂对水稻生长有无药害,如有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由表2可知,施药后3 d、9 d、20 d,处理(1)的田间虫口减退率均显著高于处理(2)和处理(3),处理(1)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39.71%、93.63%、97.06%;施药后35 d,处理(1)的虫口减退率为83.82%,显著高于处理(4)。施药后9 d,处理(1)、处理(2)、处理(3)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分别为80.32%、-89.87%、-57.18%,且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药后20 d,处理(1)、处理(2)、处理(3)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分别为99.14%、75.46%、-169.47%,处理(1)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极显著高于处理(2)、处理(3);施药后35 d,处理(1)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仍可达98.32%。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比较
经试验期间调查观察,20%三氟苯嘧啶SG、25%吡蚜酮WP和50%烯啶虫胺SG均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药剂处理区的水稻均未发生药害现象,说明在本试验用量下,各药剂均对水稻生长安全。同时,试验期间也未观察到各药剂对天敌生物有不良影响。
2005年—2008年,褐飞虱在国内连续大发生,其对吡虫啉的抗性成为国内学者需要正视的重要问题[5-6]。而由先正达公司于1988年研发的吡啶甲亚胺类杀虫剂吡蚜酮,因对稻飞虱有不同的作用机理,作为吡虫啉的替代药剂防治稻飞虱已大面积推广使用10多年,但近年来,稻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也越来越高。在本试验中,25%吡蚜酮WP对稻飞虱的速效性较差,这可能与其作用机理有关[7]。例如,何月平等[7-8]研究表明,吡蚜酮会通过影响稻飞虱摄取水稻韧皮部汁液的神经调控来抑制其取食水稻,且这种抑制解除较缓慢;施药后9 d,25%吡蚜酮WP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为-89.87%;施药后20 d,25%吡蚜酮WP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仅为75.46%。烯啶虫胺作为另一种替代吡虫啉的烟酰亚胺类杀虫剂,因其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和渗透性,主要通过影响昆虫神经系统的运作,阻断其突触受体接收神经信号,导致昆虫麻痹死亡[9],从而受到了广泛应用。在本试验中,50%烯啶虫胺SG对稻飞虱的杀虫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松江区稻飞虱群体对烯啶虫胺已具有较高的抗性。因此,当下迫切需要筛选出高效、低毒、持效期久的新型杀虫剂与吡蚜酮进行交替使用。三氟苯嘧啶是一种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正位结合位点起作用的新型介离子嘧啶酮类杀虫剂,对稻飞虱防效好、持效期久[10]。在本试验中,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施药后9 d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达80.32%,施药后20 d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达99.14%,施药后35 d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仍达98%以上,持效期较长。以上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久、用量低、对环境污染小、对稻田天敌影响小。因此,在松江区水稻生产上,三氟苯嘧啶可作为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进行使用,该药剂适合与其他防治稻飞虱的药剂进行轮换使用,推荐在稻飞虱低龄若虫盛期用20%三氟苯嘧啶SG 120 g/hm2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