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神话中的蛇形象对比

2021-06-25 17:15李悦莹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女妖美杜莎女娲

李悦莹

神话是采用文学的形式,借助幻想的手法将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以故事的形式表达。中国神话较零散,主要可分为原始社会的上古神话和后期的民间神话故事。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山海经》属较为系统且最古老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了四百多种奇禽异兽并保存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属《博物志》《搜神记》《西游记》《警世通言》《聊斋志异》等作品广为流传。西方神话具有较严密的系统。西方神话代表着西方文化的重要根基,其中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影响最为广泛。

在神话故事中,动物形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中,蛇形象反复出现在各时期的中西神话作品中。本文将梳理中西神话中的蛇形象并加以对比分析,从而探析蛇的文化意义。

一、中国神话中的蛇形象

《山海经》中记载的蛇形象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型蛇形象,即动物形象;另一类是复合型蛇形象,主要体现为人蛇复合体的神形象。

《山海经》中有大量对单一蛇形象的描写。大多数蛇生存在潮湿、荒凉、偏远的自然环境中。《东次二经》中记录“又南(杜父之山)三百里,曰梗山,无草木,多水碧,多大蛇”,蛇凭借灵活的行动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们习水性,一般依水而居。即使在严冬,也依靠冬眠蜕皮的方式度过,等冬季结束再开启新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习性为蛇的形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们具有顽强的意志与恶劣的自然抗争。蜕皮冬眠的习性更代表了“死而重生”的神力。

虽然蛇的居住地多处于偏远荒凉之地,但《山海经》记录的其居住地也常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如《西次二经》所述,“西(钤山)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澡玉,多白蛇”。从“金”“铁”“澡玉”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蛇经常伴随稀有的矿产物质出现。这些矿产物质都是人类希望开采撷取的,是财富的象征。因此,蛇的形象具有预示财富的作用。

《山海经》中记载的蛇形象也是凶残的,常见有蛇吞鹿的描写,如《大荒北经》记录的“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糜”。由于蛇凶猛的本性,人们不愿意与其敌对。反之,人们展示出对蛇的敬畏之情,他们视蛇为勇猛、强悍的象征。因为蛇勇猛的形象,它们也经常出现在神圣之地,作为守卫神兽。《海外西经》中记载:“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轩辕国国君正是统一中原各部的黄帝,轩辕国居民均长寿且为人头蛇身。轩辕国这样一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被四蛇守护,以警示外族人,防止外敌入侵。

《山海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蛇复合体的形象是人类始祖女娲。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山海经》中提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早时,神话中的女娲并无配偶,她先人类而生,捏黄土造人,烧炼五彩石补天救世。而后,因母系氏族社会转入父系氏族社会,产生了伏羲、女娲的故事。伏羲被尊为人类的男性始祖。他生来便是人首蛇身,与女娲为兄妹并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在汉代出土文物中,伏羲、女娲画像多是腰身以上为人形,腰身以下为蛇驱,尾端紧密地卷曲在一起,有的中间还有一个婴儿。伏羲和女娲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蛇崇拜,蛇很大程度被视作人的祖先。此外,女娲造人和伏羲、女娲成婚繁衍子孙的故事中暗示了蛇具有极强的繁衍能力。蛇因其外形,被视为男性性器的象征。伏羲、女娲画像中蛇尾卷曲在一起的形象暗示了两性交合。因此,蛇的形象也常与性以及繁殖相关。

但在后续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出现的蛇精形象,通常表现邪恶、狡猾、淫荡的女性。《博物志》的《李黄》篇中,李黄遇到白蛇化作的白衣女子,被其美貌迷惑,与其极尽欢爱,归家后便卧床不起,最终化作一摊血水,只剩头颅。收录在《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被不断改编为歌颂爱情的影视作品。但故事的初衷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贪图美色。白娘子引诱许仙陷入情欲,盗用官家宝库,水漫金山寺残害生灵,而最终和尚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许仙也入佛门出家。白娘子的结局说明了佛法制服了淫欲,体现了佛教中戒色的教义。由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蛇精形象暗示着红颜祸水、迷惑人心的淫荡女子形象。

二、西方神话中的蛇形象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根基,其中也涉及不少对蛇形象的描写,可大致分为单一蛇形象、人蛇复合体和蛇发女妖。

古希腊神话中,英雄赫拉克勒斯因是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而遭宙斯妻子赫拉的憎恨、嫉妒,她派两条毒蛇去杀害还在摇篮中的赫拉克勒斯,不料幼年的赫拉克勒斯天生拥有神力制服了毒蛇。这里毒蛇无疑是凶狠邪恶的,它代表了赫拉的狠毒和嫉妒。

古希腊神话中也存在人蛇复合体的形象。厄喀德娜是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蛇的怪物。《神谱》中描写厄喀德娜为“狂暴的女神厄喀德娜,上半身是一位斜眼的、面颊洁白的宁芙,下半身是一条大蛇;巨大可畏,有着带斑点的皮肤,吃生肉,居住在地底”。厄喀德娜与众神的敌人巨人堤丰结为夫妇,诞下了许多凶猛的怪物,祸乱人间。

此外,蛇发女妖也是古希腊神话中重要的蛇形象。蛇发女妖又称戈耳工。据《神谱》中记录,有三个长有尖牙,头生毒蛇的戈耳工形象,分别是丝西娜、尤瑞艾丽和美杜莎。其中美杜莎是最具代表性的蛇发女妖。美杜莎吐舌露齿,头长毒蛇,面目狰狞,凡看见她的眼睛的人皆会被石化。美杜莎的形象无疑是丑陋邪恶的,但在后续文学改编中她又是一个可怜的悲剧人物。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歌《变形记》中美杜莎本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是供奉雅典娜的圣女。波塞冬觊觎她的美貌,在她去雅典娜神庙祈求庇佑时遭波塞冬强暴。雅典娜得知后,认为她玷污了神庙的圣洁,因此诅咒她成了面目可憎的蛇发女妖。因蛇发的形象类似男性性器,它提醒着美杜莎自己已失去贞洁。从上述故事来看,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蛇这一形象多以女怪、女妖的形象呈现,首先它是具有邪恶力量,是丑陋的,同时它也暗示着性与女性贞洁。

蛇的形象也出现在《圣经》的《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他们无忧无虑地住在伊甸园里,修葺并守卫伊甸园,但被禁止吃善恶树上的果子。背叛上帝的堕落天使撒旦化作蛇来引诱亚当和夏娃。夏娃被蛇的外表吸引,听从了蛇的诱言并说服亚当一起偷吃禁果。上帝得知后,惩罚蛇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蛇本身并不是如今蛇的样子,它本来是美丽的,但它又是邪恶狡猾的。它拥有高于人类的智慧,成功引诱了亚当和夏娃。但它又像《圣经》中的人类一样是邪恶有罪的,得到了上帝的惩罚。

三、中西文化中蛇形象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神话中都出现了较多的蛇形象,说明蛇这一形象在两种文化中具有一定影响和意义。中国文化中蛇形象较西方文化中的蛇形象意义更丰富。总体来说,蛇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为它营造了神秘的形象。又因蛇属冷血动物呈阴性,故其形象多与女性有关。中国文化中的蛇形象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重意义。而西方文化中的蛇形象多以消极意义呈现。

由于中国社会经历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蛇形象的意义也经历了变化。在母系氏族社会中,蛇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蛇极强的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蛇被赋予神性,人们产生了蛇崇拜,因此产生了女娲蛇身说,人们将自己视为蛇族后裔。女娲独自造人的故事体现了蛇强大的生殖能力。此外,蛇因天生凶猛的特性被视为守卫神圣的象征。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蛇图腾常被刻在城门宫殿之处。最后,因蛇所出没之地经常伴随财富,蛇也被视为富贵祥瑞之兆。在中国古代大臣朝服上经常印有蛇的图案。

随着中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蛇形象的内涵产生了变化。首先,女娲由独自造人变成辅助伏羲的妻子角色。虽两人仍为蛇身,但造人方式成为两性交合,蛇成为具有性暗示的形象。其次,唐宋以来的民间神话传说中,蛇形象清一色呈现出淫荡邪恶的女性形象,成了父系氏族社会贬损的对象,是父系氏族社会与母系氏族社会对抗的证据。

西方文化中的蛇形象与中国父系氏族中的蛇形象较为相似。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蛇基本与女神、女妖相关。首先,它体现了女神身上善妒、狠毒的一面。至于对蛇发女妖的描写,则是丑陋、邪恶、淫荡、与性相关的。这点与中国神话中蛇精不谋而合,是对女性的贬损。《圣经》中的蛇被视作贪婪、狡猾、罪恶的形象,时常用来形容背信弃义的卑鄙小人。

四、结語

在中西方神话中,蛇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形象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以母系氏族为背景下,人们对蛇具有崇拜之情,甚至视蛇为人类始祖,其形象是神圣强大的。然而在父系氏族背景下的中国民间神话和西方神话中,蛇多具有消极意义,蛇是丑陋罪恶的源泉并多以其形容狠毒淫荡的女子,带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贬损之意。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形式影响着中西方人们的文化感知。

猜你喜欢
女妖美杜莎女娲
紫色美杜莎
甜美暴击
女娲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美杜莎妈妈
桃树女妖的月光魔瓶
女娲造人
小女妖放风筝
小女妖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