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1-06-25 06:14王秋生
下一代 2021年3期
关键词:绘制导图科学

王秋生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质量和教学各环节进行延伸,有效开展相应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教学

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要求下,为充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将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工具逐渐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具体实践中。因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理解性,涵盖知识范围较广,因此需要通过思维导图将各类学科课程的知识储备进行及时联系,在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通过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在进行思维导图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新颖的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感官和脑力劳动下,充分接受新知识、新体系。前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更容易接受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将小学科学的各类学科知识进行对比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并不断提升满足感和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1]。

(二)激发学生自主创造能力

在思维导图应用过程中,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在思考和动手过程中,加强了知识点学习的记忆和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自主创造能力。

(三)提升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思维导图因呈现网格结构,能够将知识的上下级进行配合呈现,逻辑清晰,形成整体性思维。在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解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2]。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课前深刻探讨思维导图的核心要义

在教师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之前应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分析。小学科学课本内容较多,知识涉及范围较广。因此,教师在备课前需要结合课本的具体内容分析思维导图在每一章节应用的可行性,辅助学生进行内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时不能照本宣科,必须按照自身的真实理解和现阶段时代背景要求下的各类知识进行创新型讲授[3]。

在教师讲解时,需要围绕关键词、核心词进行讲授。对于难理解的知识方法,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讲解,通过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生内在理解,让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后,做到真正理解,能够有效运用。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的概念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入手,将声音进行收集汇聚,让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凝聚在教师所找到的声音音频上并开展交流讨论。教师通过层层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声音的基本概念,并让学生举例自己听到过的声音,然后对其进行描述,分小组对声音进行聚焦和讨论。其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声音来探讨其应用价值,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各类声音进行分类,随后在拓展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种类进行绘制,让学生总结声音的基本知识。

(二)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可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学科教学环节中.在教室上课时,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由教师进行主要讲授,而这种方法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类知识,因此在引用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在小组学习之前正确利用思维导图,讲解思维导图的特点。其次,将各类观点进行总结后,让小组派代表绘制思维导图,当遇到不同观点时,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进行标记,由此构建知识的思维框架,最终得出课堂上讨论的结果。例如在本书中,第二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章节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开始树立科学态度目标,让同学们通过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習惯和态度,教师给各个小组准备声音的材料,一面鼓、一把钢尺和固定在模板上面的橡皮筋,再准备细沙和豆子,让不同小组分别探讨各类声音发生的过程并将不同声音的发生原因列在黑板上,形成思维导图。在小组研究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会总结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如果其他同学总结出不同观点,可以用红笔在黑板上进行拓展和标注,最终在黑板上形成声音的主要概念、声音的产生原因,并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形成系统结论[4]。

(三)课后复习充分利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若想被良好应用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科学性概念和逻辑性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发散。通过思维导图,可以进一步将发散的思维进行整合落实在笔头上,从而完成知识探索并进行有效归纳。课后复习也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在复习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在教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前布置思维导图的绘制工作,在讲解时,学生可以跟学老师的思路进行记录,在讲解之后列好思维框架,并将各类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最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来进行点评,评论总结出思维导图的知识模板。在学习本册书《呼吸和消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详解呼吸的重要内涵,然后跟随老师一起填充呼吸系统的结构图,在课后让学生跟随老师课上带领绘制的呼吸系统的各类器官来补充思维导图,最终形成呼吸与消化的具体知识点。

三、结束语

采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上课前、上课后或上课后,都需要思考思维导图在各类教学环节的具体应用,绘制出合理正确的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提升,通过关键词来不断优化思维导图的绘制,形成良好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猛,陈汇雯,王世存.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中小学电教,2018,466 ( 10): 56-58.

[2]方国群.学海无涯“图”作舟--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尝试应用[J] .基础教育论坛,20156(34): 41-42.

[3]王琦莉.学海无涯“图”作舟--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小学), 2017 (03): 57.

[4]杨粉娣.书山有路思为径学海无涯图作舟一一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与运用探究[J] .新课程导学,2017(33):63.

猜你喜欢
绘制导图科学
Painting ski maps 绘制滑雪地图
绘制童话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绘制世界地图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神秘的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