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月荟
摘 要: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说过“如果孩子能够迷上读书,他不仅仅影响的是一个人的未来,还影响着下一代人的未来。”开展图画书阅读不仅能够增进师幼关系,还能提升幼儿阅读素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那么,立体阅读就是指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书面材料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智慧阅读;立体阅读
一阶:读与论
《活了100万次的猫》是一本描写了生与死以及爱的名作,但是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故事内涵的感知是没有办法达到特别深刻的程度,所以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讨论,帮助孩子们熟悉绘本,引导孩子思考虎斑猫情感变化的原因,初步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爱与被爱。
一、论内容,悟情感
1.自由的可贵
师:虎斑猫活一百万次怎么不开心了?怎么又开心了呢?
生:它做国王的猫、水手的猫、小偷的猫、小女孩的猫、老婆婆的猫的时候,它不开心。后来他做野猫了,还遇到了白猫,它就开心了。
师:为什么做别人的猫,它会不开心?
生:因为做别人的猫没有自由。
师:原来啊,我们都讨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讨厌做不对的事情,对自己不好的人也会让人觉得讨厌;没有自由也是讨厌的。
大班孩子似乎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爱恨情仇,并且有自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当孩子说出“自由”两字的时候,是认知感悟的提升。通过完整阅读,孩子其实已经能整体把握猫的情感是不开心与开心的转变,再次,老师选择分段重点阅读,帮助孩子把握故事的细节,而且在分段阅读中重复出现的语式——“猫讨厌什么国王”、“猫讨厌什么水手”、“猫讨厌什么……”这样句子在孩子们听来都忍不住有些欢乐了。并且在阅读活动后还会听到孩子们嘴里学着念:“我讨厌什么睡觉”、“我讨厌什么起床”等。
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让这只猫有了变化。
生:猫遇到了白猫,它们在一起很开心的。
生:猫和白猫还生了好多小猫。
生:以前猫是不开心的,现在猫比以前开心了,因为他遇到了白猫。
师:原来做野猫,有了自由,猫会觉得很开心很舒服。后来猫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白猫,他变得更开心了。
孩子们感受到了猫不开心到开心的情感变化,并且能表达出情感变化的原因。
2.问世间情为何物
师:有一天,白猫静静地躺倒在猫的怀里一动不动……猫再也没有起死回生过。白猫死了,猫特别伤心,为什么呢?
生:因为虎斑猫很喜欢白猫的,不想和它分开。
师:白猫死了,伤心的虎斑猫也死了,这一次它为什么再也没有活过来?
生:因为白猫死了,它继续活还有什么意思。
师:白猫是猫最喜欢最在乎的,没有了白猫,那么虎斑猫活的也就没有意义,即使再去活100万次,也等于白活。只有和白猫在一起,虎斑猫才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快乐。
故事读至此,不禁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猫”也生死相许。其实,孩子们的言语中透露着他们对真爱的理解。也许他们还不能说出“生死与共”、“与子偕老”、“同生共死”等情意绵绵的话语,但是他们能够初悟那份所谓真心喜欢。
二、换位思考:如果我能活N次,我……
师:如果你能选择,你想活几次?
生:我也想活一百万次。
生:我要活一亿次。
师:为什么都想活那么多次呢?
生:因为这样我就可以一直陪在爸爸妈妈身边了。
生:因为我想做很多很多事情。可能活一次做不完,要活很多次才能把想做的事情做完。
生:因为我想和我的朋友永远在一起。
人性,是不是都容易贪心呢?像猫一样活一百万次还不够,还想活一亿次、十亿次。或许是受到这只猫的影响了,或许是对大数字的敏感,或许是真心想多活几次吧。 那么,我来唱个反调吧,为难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吧。
师:如果你只能活一次,不会再有其他的机会复活,朋友们,你想怎么活这一次?
生:我想好好活。
生:我要开开心心的活。
生:我想开开心心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生:我想和朋友一起玩。
生:我想和姐姐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
我们都感叹生活的不易,感叹生命的转瞬即逝,像个大哲学家一样偶尔还会去思考活着的意义。 孩子们的回答简单直接:活一次,就是开心的活。看来我们成人都是庸人自扰了,人生的每一天都是直播,没有彩排、没有回放,原来只要开心的活,就这么简单。
三、后续
生:我们一起看《活了100万次的猫》吧。
生:璨璨,你来读,你認识很多字。
生:你看,这只猫哭的好伤心啊,眼泪大颗大颗的往下掉。
生:最后一只猫都没有了,但是有这个花。
生:老师,这是什么花?
师:这朵花开了两支,但是都连在同一个根上,是不是有点像虎斑猫和白猫呢?
生:哦,就像它们两个在一起。
生:对,还真像,连在一起,就像它们很要好的总是在一起。
在绘本的最后,画着一株并蒂双生的花,这大概就是最美丽的爱。可是跟孩子又该怎么说清楚这份真爱呢?老师用描述性的语言讲清楚了花的生长状态,稍稍引导孩子联想到猫和白猫,剩下的个中滋味,留着孩子体会吧。
四、实践反思:
1.教师的感悟
和孩子们读同一本书,在孩子们最质朴真诚的回应中使老师也能恍然大悟,这是儿童文学的魅力,也是一种教学相长。其实,读绘本还是应该重在阅读,老师可以提问、追问,但是不敢做太多的小结梳理,因为老师过多的预设其实是一种“自以为是”,把孩子的欣赏感悟无形中画地为牢。一千个人心中的那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都千篇一律了,那也是失了光彩。共同阅读《活了100万次的猫》看到了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其实和成人一样散发着光芒。
阅读真的应该是一生的事情,尤其是像这类关于生命、关于爱的主题的绘本,品出感悟也许真的要用一生那么长的时间才行,而且常读常新。《活了100万次的猫》带着一群6、7岁的孩子读,老师只是抛砖引玉,如果孩子们能够在今后的青春期、青年期、老年期也再读此书,一定会有更深感触。
2.幼儿的收获
(1)孩子们对《活了100万次的猫》的故事熟悉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强的孩子会表述的更清晰完整有条理性。
(2)在课间活动中,孩子们会自主阅读所熟悉的绘本, 识字比较多的孩子会带着同伴一起读。
(3)伴随老师提问,孩子们对故事内涵具有初步的了解。
(4)假设性的提问,如“如果你可以活,你想活几次?为什么?”“如果只有一条命,你想怎么活”等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创设下,活跃孩子们的思维。
二阶:演与玩
根据绘本内容,除了阅读和讨论,还可将故事进行演绎和游戏。《一个两个三个……蘑菇下躲雨》就是很好的例子,将书面的内容立体化。首先,故事中的主角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而且情节的开展具有重复性:小蚂蚁躲雨、蘑菇下挤一挤;蝴蝶躲雨,蘑菇下挤一挤;小老鼠躲雨,蘑菇下挤一挤……小动物的语言也具有重复性,如“让我(也)进来躲躲雨吧”、“可是,哪儿还有地方给你呢?”“XXX往旁边看了看,确实还有一点地方,可以给XXX”。如此,每个情节是可以独立的,故事中的语言是便于孩子模仿的,而且淋雨、躲雨、挤一挤都是孩子们有过的经验,配以生动情节便是可以表演和游戏的。
一、演故事,重体验
道具:一把雨伞,一个凳子。
角色:旁白——老师 小蚂蚁——婷婷 蝴蝶——安琪 小老鼠——坤坤 麻雀——佑佑 小兔子——芯蕾 狐狸——臣臣 青蛙——宸逸
希希举着雨伞,扮演一棵静静长大的蘑菇,他坐在老师的高凳子上。先是把雨伞收的小小的。
旁白:有一天,小蚂蚁回家途中下起了雨,哪儿能躲一躲呢?他看见在不远的地方有一只小蘑菇。小蚂蚁很快地跑过去,躲在下面。真好,小蘑菇就是一把小雨伞。
婷婷用双手捂着头,弯弯腰,躲到希希的伞下。
旁白:滴答滴答,雨点越来越大。一只蝴蝶向蘑菇爬来。她全身上下都淋湿了,再也飞不动了。
安琪:小蚂蚁小蚂蚁,能让我进来躲躲雨吗?
婷婷:可是,哪儿还有你的地方呀。好吧,你来吧,我们挤一挤。
安琪弯弯腰,蹲在了婷婷的旁边。
旁白:蚂蚁让蝴蝶挤了进来。哗哗哗哗,雨下得更大了。一只小老鼠溜过来了。他全身上下都湿透了,再也不想跑了。
坤坤:我能进来躲雨吗?
婷婷和安琪:可是,哪儿还有你的地方呀。好吧,那我们一起挤一挤吧。
坤坤弯着腰躲到了伞下,三个人蹲挤在一起。
旁白:啦啦啦啦,大雨继续下啊下。一只麻雀跳着过来了。他的羽毛粘住了,再也飞不起来。
佑佑:我能进来躲躲雨吗?
婷婷、安琪和坤坤:可是哪儿还有你的地方呀。好吧,我们再挤一挤吧。
佑佑高兴的快步走近,蹲在朋友身边。
旁白:哗啦哗啦,大雨下啊下个不停。一只小兔突然出现在草地上。
芯蕾:我能进来躲雨吗?狐狸在追我。
婷婷、安琪、坤坤和佑佑:快进来快进来。躲在我们后面。
旁白:大家刚把小兔藏好,狐狸就赶来了。
臣臣:你们有没有看见一只兔子?
婷婷、安琪、坤坤和佑佑:(摇着手)没有没有,我们没有看见。
臣臣:真的没有吗?你们可别骗我啊!
佑佑:真的没有真的没有。
婷婷:你看我们这里这么小,挤不下了,没有小兔子。
臣臣:嗯,那好吧,我去其他地方看看。
臣臣跺着脚气呼呼的走了。
旁白:雨停了,太阳出来啦。大家高兴地从蘑菇下走了出来。伸伸爪子,拍拍翅膀,抖抖羽毛……可爱的小蚂蚁有个问题,怎么也想不明白。
婷婷:蘑菇下面怎么会挤得下这么多人呢?
旁白:蝴蝶、小老鼠、麻雀和小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都觉得好奇怪呢。大家回头一看,一只青蛙正坐在蘑菇上大笑。
宸逸:(模仿青蛙蹲着跳)呱呱,呱呱。你们这些小笨蛋,因为蘑菇已经长大啦。
孩子们熟悉情节的发展,熟悉角色的语言,这是基于多次阅读的基础,那么表演故事似乎也变得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对故事越熟悉,那么老师需要提点的地方就越少了,在表演时,孩子们之间会互相提醒,觉得不恰当的地方会直接给出意见。在表演的时候不脱离主旨,能在说出故事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自由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小蘑菇在全程中是不说话的,可是孩子们却都很喜欢扮演小蘑菇,可能是对道具的喜欢吧,可能是不说台词的确更容易吧,可能大家也的确愿意成为默默奉献的角色吧。哪怕是要吃小兔子的狐狸,大家也很愿意去扮演它。这大概就是童话故事中的坏角色让人恨不起来的魅力,没有坏的那么彻底,没有坏的那么聪明,也不真的惹人讨厌,狐狸没有了狡猾,而是笨笨的被忽悠了,大家也会觉得很有意思。
在表演中孩子们通过角色语言和角色动作,感受到了绘本阅读的快乐,表演的快乐,而且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越喜欢故事越爱演,越演越喜欢故事,在自主阅读中,孩子们还会自由组织开始故事表演。阅读所引发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都在此刻得以彰显。
二、玩故事,增乐趣
我取来6块小垫板拼接在一起,请了7个孩子(孩子数需多于垫板数)参与游戏,游戏要求即为孩子们要在逐渐减少的垫板上尽可能要让自己和同伴不掉落,停留更长的时间。
逸逸:哇,这可怎么办,垫板少,我们人多啊。
婷婷:没关系的,我们可以挤一挤。来,我抱着你。
逸臣:不行了,我要一只脚站着了,我要掉下去啦。
鸣臣:没事的,你一只脚站,我们抱着你。
对于孩子们来说,挤一挤本身就是一件趣事,而且故事中躲雨的情节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具有代入感。游戏中,孩子们就是这样紧紧拥抱着挤在一起,谁也不放弃谁,本真的善良和坚持即一览无余。更有孩子尝試单脚站立以减少站立的空间,也是积极开动脑筋。所谓立体阅读,即是将平面语言运作起来,便是立体,感受也更直接了。
三、实践反思
1.教师的感悟
久居钢筋水泥的现代世界里,这美好的二次元森林世界打动的已经不止是充满童真的孩子们了,还有我们这些已经木然的成人。老师更希望这个小故事能被家长们关注到,能让家长意识到陪伴孩子,除了游乐场、除了乐高积木、除了舞蹈班,还有一种环境较“自然”。陪着小朋友看看身边的小草、青苔,因为不经意间,他们就会从逗小蚂蚁玩的小小孩,进入到匆匆忙忙的成人世界,不要让童年期的未完成,变成成年后的遗憾,不要使孩子变成一个“自然缺失症儿童”。
2.幼儿的收获
(1)孩子们喜欢听故事,能大体说出所听故事的大致内容。
(2)孩子们能随着情节的展开,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如开心、紧张等,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3)在表演中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语言能力和表现力都得以发展。
(4)一次雨后的户外,偶然发现草地上突然有一棵蘑菇长的高高大大,昂首直立,孩子们发现了它,立刻脱口而出:这是蘑菇,一个两个三个蘑菇下躲雨;我看看有没有小蚂蚁在蘑菇下面躲雨;蘑菇长的好大啊;下雨了蘑菇一下子长的这么大了……离开了绘本,绘本已在心中。
智慧阅读就应该是如此的“立体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具有创造性阅读的特质, 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调动各种知识和经验去观察,感受和理解。利用图画书中的内容通过语言表达、动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方式进行演绎的一种阅读体验模式。“玩”图画书的方法,使幼儿能自发的对阅读产生长时间的兴趣,爱上每一次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