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拨效应在语言测试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教与学有着正、反两面的作用。由于测试的巨大影响,本文将以Hughes的“PPP”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究提高语言测试正面反拨效应的策略。
关键词:语言测试;“PPP”反拨效应模型;正面反拨
一、引言
语言测试对于外语教师来说非常熟悉,通过语言测试可以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测试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即反拨效应或反拨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作用对象上不仅仅局限在教与学,甚至超出教学范围,影响着“社会、教育体系以及处于这些体系中的个体”[4]。因此考虑到语言测试的巨大影响,本文将基于Hughes的“PPP”反拨效应模型研究成果,探究提高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策略,使测试更好地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服务。
二、“PPP”反拨效应理论模型
Hughes在前期反拨效应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测试的“PPP”反拨效应模型,用于研讨反拨效应的工作机理。该模型涉及“参与者”(participant)、“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三个要素。[1]“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教材设计者和出版者;“过程”指参与者采取的任何有助于学习的行动,如教材开发、教学方法的变化、学习和(或)应试策略的采用等;“结果”指所学到的东西,包括知识、技能等,以及其质量,如流利程度。[1]根据“PPP”模式,反拨效应运行机制为,首先测试将影响参与者对教与学任务的感知和态度,董曼霞讲此定义为对主体行为心理的影响;这种感知和态度又会影响参与者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最终将影响学习结果。[3]在该模式中,正面的反拨效应为学习的提升。参与者采取的行动也会产生一些附带的结果,如新教材、新课程和有价值的研究发现以及教学的改进等。
三、基于“PPP” 模式的正面反拨效应提高策略
根据 “PPP”反拨效应模型可知,测试直接作用于参与者的行为心理,包括引起行为动机、考试焦虑、行为期望、行为态度以及情感反映等心理因素的变化。[3]由于测试对主体行为心理的影响更具有直接性,如何設计测试以提高对学生这一行为主体心理的积极影响是发挥正面反拨的关键。
(一)测试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以改变学习态度
在英语课堂中许多学生存在消极的学习态度,但是在考试中却想得到高分,导致作弊成为了常态。根据“PPP”测试反拨效应运行机制可知,虽然学生感知到了考试的重要性,采取的行为却存在误差,原因在于测试没有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即学生没有意识到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带来成绩的提高。测试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策略。当测试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时,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就会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采用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测试内容应具备广泛性和不可预测性,以改变侥幸心理
为了应对考试,学生的短期目标往往会以获得高分而努力,若测试的内容经常局限在某一范围内,那么学生就会存在侥幸心理,对测试题目进行预测,只学习以往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以考研英语二作文为例,历年大作文具有一定规律性,通常每两年会连续考一种图表描述,其中柱状图和饼状图出现的频率较高,这往往导致考生会对下一年的作文进行预测,并将学习重心放在这两类图表写作练习上。因此测试内容应具备广泛性和不可预测性,以改变学生学习的侥幸心理。
(三)测试应提供具体的参照标准,以提高成功期望
提高学生自信和对成功期望最简单的方式是让学生知道教师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对考试的成功期望,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参照标准,让学生知道努力的范围和努力的程度。以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为例,英语专八考试为标准参照考试,成绩分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级,各个专项有相对应的评分标准。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会努力向最简单的一级努力,即及格;对于英语水平较好的考生来说则会努力向良好甚至优秀靠近。每个级别没有人数限定,不同能力的考生对考试成功的期望由此增强。
(四)测试应提供具体反馈结果,以增强自我效能感
测试者往往倾向于将成绩作为评估语言水平的一条捷径,Spolsky认为详细的成绩报告同样具有反拨作用。[1]美国心理学家Page经过实验发现教师的顺应性评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2]即教师在给出测试成绩的基础上,应附上积极具体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以国际英语能力分级检定测验为例,该语言等级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收到一份报告,其中不仅包括该测试的各部分成绩,还包括相对详细的反馈,为语言学习者了解学习障碍并强化所学提供依据。
四、结语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基于Hughes提出的“PPP”反拨效应理论模型,探究了提高测试对学生这一行为主体心理的积极影响,认为测试应与教学目标一致,提供具体的参照标准和反馈结果,并且内容应具备广泛性和不可预测性。测试在很大程度是教与学的“指挥棒”,怎么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依旧是教育者和研究人员今后重要的探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Bailey, Kathleen 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Testing, 13(1996), 257-279.
[2]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董曼霞,“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外国语文》3(2019),141-147.
[4] 邹申,徐倩,“标准参照考试及反拨效应——以TEM考试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1(2014),42-48.
作者简介:吴燕婷(出生年 1995.7月---至今),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省杭州市,研究生学历,学科教学(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