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网络暴力对社会公共秩序具有潜在危害(图/视觉中国)
据德国《焦点》周刊报道,德国下萨克森州警方近日拘捕了一名在社交网络上散布暴力言论的青年。此人对德国政府的防疫政策不满,扬言“要用枪杀死所有看不顺眼的人”。尽管该青年事后称当时“只是开玩笑”,但仍被判监禁并处以罚款。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一些德国人在网络空间突破理性、客观、守法的底线,成为网络暴力言论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自2020年以来,德国警方已处置了60多起类似的案件。
《焦点》周刊指出,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思维在网络空间的延续,对社会公共秩序、公民合法权益等都有潜在危害。“言论自由”受到保护,但在网络上散播暴力言论并不在保护之列。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措施引发了一些人的不良情绪,他们在社交平台上信口胡言,成为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2020年以来,一些国家的政府探索契合国情的网络内容治理路径,加大了对网暴的规制力度。
暴力言论破坏网络生态、颠覆公德良序,首要举措是从立法层面予以约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国家修订了规制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
今年3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多媒体法》修正案。该法律1997年颁布实施,是世界上首部全面规范互联网行为的法律,目的在于保护互联网用户的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它以专门篇幅对网络服务商的责任、义务作出了具体规定。今年修订的《多媒体法》加强了对网络服务商的约束,扩大了“不得在搜索引擎中出现的不良信息”的范围,并将针对违规者的最高罚款额提升到每条相关信息5万欧元。
今年2月,为对青少年进行保护,美国修订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要求“在线公共图书馆”等知识类App必须设置过滤程序,阻断涉及暴力等不良内容的信息传播。美国的《将保护网络作为国家资产法案》也得到修订,使联邦政府有权关闭涉嫌传播不良信息的互联网平台。另外,美国国会正在酝酿修订与网络不良信息治理相关的法律,包括《联邦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法》《计算机安全法》《域名注册规则》等。
同样在今年2月,韩国修订了《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任何网站和移动终端上的App,如果不主动屏蔽有关暴力、违法和涉嫌诋毁他人的文字和影像等,将对因此导致的后果负法律责任。韩国国会早在2006年底就通过了这部《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该法规定,各主要网站在网民留言前必须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记录。此次是该法自颁布实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修订。
一些国家的政府把出现于公共场合(包括网络空间)、可能被理解为带有威胁公众安全意味的信息,视为潜在危险要素进行规制,以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控。
在日本,人们将鼓吹暴力的网络言论称为“网络犯罪预告言论”。尽管舆论对日本政府的疫情管控措施有不同看法,但日本公众几乎都同意对“网络犯罪预告言论”进行即时监控和严厉惩处。疫情期间,日本警视厅委托软件公司升级了能自动收集“网络犯罪预告言论”的软件,加强了对网络舆论的监控。
法国政府非常重视疫情期间网暴对社会的危害。在政府的干预下,网络服务商向用户推荐“不良言论过滤器”“家长监督器”等软件,以防范网络不良信息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伤害。
美国的很多商业网站都与联邦政府密切合作,使用针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器。例如,SurfControl公司推出的“网络巡逻”(CyberPatrol)软件是互联网过滤工具的代表,自2020年以来为清理网络暴力言论等不良信息提供解决方案。加装该软件的平台能够自动删除任何涉嫌亵渎人格和人身攻击的言论。自“斯诺登监控丑闻”后,美国人对政府过度监控社交网络表示反感,但鉴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网络暴力造成社会紧张气氛,大多数美国人对政府监控和清理网络暴力言论表示理解。
对于网络暴力进行监管和防范,由专门机构负责效果更好。在这方面,韩国做得比较出色。该国管理互联网内容的专门机构,是隶属于信息和通信部的互联网安全委员会(KISCOM)。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包括阻止有害信息在互联网和移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促进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KISCOM的审查范围包括网络聊天室、以移动终端为主要端口的社交媒体,以及“其他公共领域”,管控的内容包括“可能伤害国家主权,伤害个人权益,伤害青少年感情、判断能力的有害信息”。
在德国,联邦内政部总体负责网络监管,其直属的联邦刑警局下设“数据网络嫌疑调查中心”,承担“网络警察”的职责。他们无须根据具体的指控,有权 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和分析网络信息,以便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另外,德国的每个州都设有“网络警察”或类似的监管机构。
日本经济产业省对本国互网联不良信息治理负有主要责任,设有隶属于信息技术安全局的“国家信息安全中心”,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擊力度。另外,日本还号召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加入治理网络不良信息的行动。
希腊政府于2020年3月扩充了网络犯罪部,以应对疫情期间增多的与互联网相关的犯罪行为,一旦发现涉及暴力、欺诈等内容的信息,就向法庭申请专门的搜查令,并逮捕涉案人员。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行业自律成为治理网络暴力的重要环节。疫情期间,一些国家的互联网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加强行业自律,通过细化行业规范、处理社会投诉、进行宣传教育等途径,在维护网络内容健康和保护公众利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英国加强了对社交平台的内容管理,通过与网络观察基金会(IWF)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协会(ISP)的合作,发布题为《安全网络:分级、检举、责任》的报告,并以此作为行业自律的基础,鼓励业界建立道德分级标准,便于公众知晓规避不良信息的方法。
日本的互联网行业自律体系比较完善,制定有一系列行业规范。2020年6月,日本互联网行业的《网络事业者伦理准则》进行了修订,强调行业自律与法治相结合,使网络经营者的自律成为解决社交媒体新问题的重要举措。
法国政府要求“互联网监护会”“互联网用户协会”以及“互联网理事会”等行业组织行动起来,管控社交平台上的内容,消除暴力言论对社会的影响。
德国政府要求“国际性内容自我规范网络组织”制定疫情期间的应对方案,以确保网络平台内容的健康,尤其是要保护未成年人。
实施实名制在减少网络暴力言论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推行网络实名制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存在争议。德国《焦点》周刊指出,应对疫情成为各国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契机。
作为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之一,韩国一直深受网络暴力言论之害,发生过多起轰动社会的网络暴力事件,例如著名女星崔真实因网络暴力上吊自杀、“狗屎女”遭网民“人肉搜索”精神失常等。类似事件的涌现,引发韩国社会对网络伦理和网络暴力的热议和反思,推行网络实名制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共识。今年2月通过的《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修正案中,规定社交网络平台对于暴力言论的发布者承担“提供确切身份信息”的责任。
2007年,美国密苏里州审理了“全球网络暴力第一案”,在网上以暴力言论侮辱他人致死的主犯被判处3年监禁。为了应对这类匿名行为带来的伤害,美国的互联网管理机构一度考虑要求评论者先注册,提供一定个人信息后再发表评论。但这引发了美国社会关于“侵犯个人隐私”“限制言论自由”等的争论。因此,美国一直未对网络实名作出强制规定,要求“实名”还是允许“匿名”,是网站和社交平台经营者的自由。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社交平台“脸书”和互联网巨头谷歌的社交服务,都一力贯彻实名制管理。
综上所述,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无论何种空间,摒弃网络暴力言论都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治理网络暴力言论不仅是净化网络空间的一种文化运动,更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的行政职能。这项工作显然不只是政府的“独角戏”,它与社会各界息息相关,需要各方力量的齐抓共治。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