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图| 张海华 编辑 |田宗伟
三宝鸟
亚洲象。2020年3月摄于勐海县勐阿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曾无数次诵读唐人崔颢七言律诗《黄鹤楼》,但诗中的名句在眼前实景面前“跳”出来还是第一次——那天,在唰唰的雨声中,我站在澜沧江畔的野谷塘码头,望着水雾缥缈的江面和笼着轻纱一般的青山,目送轮船逐渐远去,心中不由地升起了一阵惆怅的情绪。
野谷塘,是隶属于勐海县勐往乡灰塘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2020年6月20日至23日上午,我在勐往乡进行澜沧江河谷地带鸟类调查。这次调查,我妻子也跟随我来了,因为她对勐海很好奇。
6月20日上午,我们在版纳机场附近租了一辆车前往勐往。导航推荐的路线是经勐海县城、勐阿镇,再进入勐往。这条路线全是大路,只是要绕一圈。我没有选择此方案,而选择走小路,即经过勐宋乡境内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南果河,然后抵达勐往乡政府所在地。这条路线,跟当初刘华杰教授去考察勐往植物时的自驾路线是一样的(见《勐海植物记》)。我跟刘老师的想法一样,走山区小路,沿途可以走走停停,多观察一些动植物。
勐往乡位于勐海的最北部,其东边隔着澜沧江与景洪市相望,西和北则和普洱市接壤。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即南果河与勐往河,均流入澜沧江。2019年12月在纳板河保护区考察时,我已经到过处于下游的南果河电站。此次经过上游的南果河桥,发现虽然处于雨季,但河中水流很小,是浑浊的黄色泥沙水,但见白石累累,遍布河谷。用望远镜看了一遍,未发现红尾水鸲之类的鸟类。
到达勐往乡时已经快下午1点。副乡长何方超先生请我们过去和他的同事一起吃饭。何先生提醒我们,傍晚时分最好不要去偏僻的地方,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最近有一群野生亚洲象在附近乡野活动,而傍晚与入夜之后,正是象群的活动高峰期,万一和它们狭路相逢,那可十分危险。在勐海,此前已经多次发生人象冲突导致人员伤亡的惨痛事件。
仔细一问,方知这群亚洲象是从相邻的勐阿镇过来的,共14头。原来,它们是我们见过的老朋友。2020年3月下旬,我在勐海进行鸟类调查时,这14头野象刚好在勐阿镇的田野里活动,它们是由多头母象带着若干小象组成的家族性群体。每天傍晚,它们都会到一个大鱼塘中洗澡,这才给了我们远远观察与拍摄的机会。论体形,亚洲象是亚洲的第一巨兽,一旦将其惹怒,后果极其可怕。那次我隔了数百米拍摄正在嬉水的它们,县里的干部冯老师还在一旁专门为我“放哨”,唯恐有一头野象突然钻出甘蔗地,向我们冲来。
当天下午,我们在旅馆里略事休息后就到附近看看地形,顺便找鸟。勐往乡以山区为主,而乡政府附近算是面积较大的坝子(山间平地),坝子中种了不少水稻。这里的天空极为通透,灰黑的雨云在远处的山顶聚集,清凉的阵风在碧绿的秧田上空回荡,让人忍不住要张开双臂,仰头大口呼吸清新的空气。在田野里,见到了家八哥、白斑黑石䳭(音同“及”)、白鹡鸰、家燕、鹊鸲等常见鸟类。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来到通往灰塘村的三岔路口,见到路边竖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两行大字:“前方有野象出没,请提高警惕。”
不巧的是,由于当地在进行电力施工要停电两三天。晚上摸黑住在旅馆里,一开始觉得很闷热,后来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才慢慢变得凉快起来。当地的海拔约800米,在勐海算是比较低的,因此气温也偏高一点。
此次出发到勐海之前朋友就告诉我,到了勐往千万不要错过当地的周日集市。原来,勐往乡有周日赶集的传统,乡政府前面的那条马路在周一到周六是不允许摆地摊的,但周日可以。
6月21日正是周日。当天清晨6点多我还在想,昨晚雨这么大,这集市还会有吗?谁知早上7点我和妻子一出门,就见到长长的街上全是各式各样的摊位:卖蔬菜、水果之类的,直接就是摆地摊;卖衣服、日用品的,则搭了简易棚。置身于熙熙攘攘的街市,我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家的小镇集市,真的太亲切了。
虽然热闹是一样的,但和杭嘉湖平原家乡的集市相比,勐往的集市更“好看”,简直就是一次色彩的盛宴。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不由得想起了某大牌相机厂商的一句广告语:“你好,色彩。”真的,且不说五彩缤纷的芒果、百香果、香蕉、薄荷、鱼腥草、野芭蕉花是多么让人眼花缭乱,也不说各种香料、调味料(我根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是多么好看,就是一碗加了调料的米线都看上去都是那么诱人。而从各村各寨赶过来摆摊或买东西的村民的服装也是那么鲜艳。这种服饰之美和整条街上蔬果、器物的色彩又很搭,人们脸上满是笑容,一切看上去是如此协调,如此自然而美好。
白斑黑石䳭(雌)
说完了好看的再说好吃的,这里的热带水果绝对是“好吃便宜量又足”。那天妻子买了5元钱的百香果,结果拎过来一大袋,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斤,反正我们是吃了两三天才吃完。如果你有机会去西双版纳,最好不要错过这样的集市,哪怕是日常路边的早市也同样值得一逛。在这样活色生香的街市里,最能深切感受到一个地方特有的人间烟火气。
逛完集市吃了早餐我们就驱车一路往东,沿着勐往河畔的公路前往灰塘村。刚经过那个三岔路口,就见到左边约30米外的电线上停着两只白胸翡翠。这种翠鸟科的鸟类有着粗而厚的红色大嘴,喜欢捕食蛙类、蜥蜴、大型昆虫等在田野里活动的小动物。可惜它们机警得很,我刚停好车,还没拿起镜头就已经不见了踪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先从调结构做起。关于结构调整,首先必须改变机关化的倾向。调研中,武汉市关于新招录的人员都要到基层先干两年再回机关的做法,十分符合实际。没有基层经验的人,可以把组织关系、行政关系放在机关,那没问题,但是人你得下基层,到基层实践、接受锻炼,这样不仅会改变我们整个司法行政系统的队伍结构,也会增加基层力量。机关干部扎扎实实在基层呆两年,来了新的同志再下去呆两年。这样的做法,首先确保基层两年的力量有了保证,其次把这种做法形成一种制度,基层力量不足的情况就会不断得到改善。
勐往河的水量,比南果河大得多,不过可能跟大雨冲刷有关,河水也是典型的“泥沙黄”。河面上多简易吊桥,供当地村民往返劳作。
夏季可以见到的鸟类明显少于其他季节,因此常被鸟友称为“鸟荒”时节,这一现象在西双版纳似乎也不例外。我们驱车在勐往河谷中缓缓前行,觉得这地方的原生态环境相当好,但鸟儿并不多。沿路所见到最多的鸟是褐翅鸦鹃,它们有的在田野里漫步觅食,有的停在小树的顶部。一只褐翅鸦鹃在树冠上扑腾着翅膀,同时大声鸣叫,似在求偶。
勐往乡周日集市
几只红耳鹎、白喉红臀鹎在电线上鸣叫,一群白腰文鸟在灌木丛里啄食草籽。忽然见到一只蓝绿色的三宝鸟,它静静地停歇在高大乔木的一根横枝上,淡雅美丽如一幅画。
一般情况下,从乡政府开车到达野谷塘用不了一个小时,不过那天我们走走停停,足足花了两个半小时。
别小看野谷塘这个澜沧江边不起眼的小村,其实村里藏着一种国宝级的自然资源,那就是野生稻。当地政府在那里建立起了保护区,其核心区域被铁丝网围了起来,禁止外人入内。这些宝贵的植物长在一个类似于沼泽地一样的水塘里。说到这里,大家或许就明白“野谷塘”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了吧。
据当地干部说,多年以前这里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这样的水塘乃是亚洲象等大型哺乳动物饮水、洗澡的地方。然而时过境迁,这里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片的森林已然不在,亚洲象也不可能再来这里自在地玩耍、栖息,而变成了一个在各个乡镇之间穿行、觅食的“流浪”群体。这真令人唏嘘不已。
下午4点多,我们来到江畔的野谷塘码头,天色忽变下起雨来。没法出去找鸟,只好在码头边的长廊里躲雨。远眺山光水色,倒也心旷神怡。等雨小了点,我穿上一次性雨衣,独自沿着江畔的小路走着,看有没有鸟。江边长着一种榕树,枝干上果实累累,或青或红,宛如一个个微型苹果。鸟很少,只见到几只古铜色卷尾在树林中飞鸣。
褐翅鸦鹃
中华鹧鸪雄鸟,头部因摩擦而受伤
斑头鸺鹠
傍晚,热情的村干部招呼我们到他家吃饭。他家屋前有很多果树,青的芒果、红的荔枝,都挂满了树枝。晚饭后天色还是比较亮,我们便又沿着来时的公路慢慢开车寻鸟。沿途看到的都是常见鸟类,且不去说它,但雨后的风景真的令人陶醉。暗绿的山林上空缭绕着洁白的水雾,映衬着橙黄的天空,有一种恍若仙境的美。
当晚,我们住在野谷塘的一家农家乐里。次日(6月22日)一早,就被一种极其响亮的鸟叫声吵醒,早饭后我们在附近村民家里找到了声音的来源。当时我很吃惊,因为这竟然是一只笼养的中华鹧鸪雄鸟!旁边另外一只笼子里养着一只棕三趾鹑的雌鸟。这两种鸟我以前都没有见到过,没想到会以这么一种方式相见。村民说,这两种鸟在当地都有分布,以前数量还不少。
中华鹧鸪是一种属于雉科鹧鸪属的鸟类,虽说在我国长江以南有着广泛的分布,但真正见到过这种鸟的人并不多。多年前在中华鹧鸪数量还比较多的时候,曾是传统的狩猎对象,但如今随着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很多地方的中华鹧鸪种群数量都在下降,亟需加强保护。
说起来,中华鹧鸪的形象倒是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经常出现,比较著名的就有: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唐李白《越中览古》)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宋苏轼《浣溪沙》)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古人常把中华鹧鸪雄鸟的鸣叫声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如明代诗人丘濬就写过一首题为《禽言》的诗:“行不得也哥哥,十八滩头乱石多。东去入闽南入广,溪流湍驶岭嵯峨,行不得也哥哥。”
奔流汇入澜沧江的勐往河
但我想,中华鹧鸪一定想对人类大声说:“抓不得呀,哥哥!抓不得呀,哥哥!”多么希望有一天,我能在野外见到自由自在的中华鹧鸪与棕三趾鹑。
早饭后再去野谷塘码头附近找鸟,又遭大雨突袭,完全动弹不得。雨停后返程忽见前方路面上有一只珠颈斑鸠在缓步而行,我不禁笑了,这种鸟在华东是随处可见的大菜鸟,但在西双版纳,我居然还是第一次见到。
途中我们曾下车去观赏一个被称为“仙人洞”的地方。原来,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在山区公路的下方,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通往一个小型溶洞。我拿小手电往洞里一照,那些钟乳石顿时显现出了鲜艳的色彩:青绿、土黄、乳白、暗紫……轻轻一拍,“仙人洞”洞口的石头还会发出颇有韵律的声音,原来,这里的石头会“唱歌”!
离开“仙人洞”,往前行驶了没多久,我忽然看到右前方的树枝上似乎停着猫头鹰。赶紧停车,举起镜头一看,还真是猫头鹰,而且还是两只!准确地说,它们是斑头鸺鹠(xiū liú),这是一种在白天也会活动的小型猫头鹰。起初,其中一只鸟是正对着我们,而另外一只是背朝着我们的。后来,估计是听到了一些动静,那只背对着我们的斑头鸺鹠也一百八十度扭过头来,两个家伙都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我们。稍过一会儿,便同时飞走了。
23日上午,我们离开勐往乡,经勐阿镇、勐混镇前往中缅边境的国家级口岸打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