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辉 卢振生 王九龙
(绥化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正是对上述要求的积极响应,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全新的育人要求,完善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汽车构造》课程中探索、总结和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和教学内涵,对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具有深远意义。《汽车构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详细讲解各机构和系统总成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而且还包括与汽车工业发展相关的历史文化、标准法规、职业伦理、技能实训等综合素养。因此,以汽车构造技术发展脉络为课程思政教育主线,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研究和实践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对本门课程及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均具有促进意义。
(一)汽车工业发展角度的思政元素分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德国于1886年率先研制出第一台内燃机汽车,法国、美国、英国、日本和俄罗斯也分别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相继制造出了内燃机汽车,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汽车工业还处于一片空白,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积极带领下,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于1953年打响了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一枪,在1956年诞生了第一辆解放汽车的汽车工业初步发展阶段,1983年对外开放发展阶段,1997年多元化发展阶段,到2007转型发展新阶段,经历以上四个阶段的发展,截止2009年中国汽车年度总产量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拥有着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2],图1所示为2015—2020年中国汽车的销量。如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了响应全球的能源危机,比亚迪不断开发并推出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正向研发,在关键性技术上已经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在销量上多次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冠军,2020年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为19881辆,比亚迪汽车已被定义为国家民族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20余年的技术打磨,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在收购了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后,在瑞典建立了国家创新中心,响应了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止2019年已连续七年进入世界500强;奇瑞汽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从一家安徽省的村办工厂到2010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其中离不开安徽省政府及奇瑞员工的努力,至今仍然是国产汽车的销售冠军;近年来长城哈弗H6汽车销量也多次蝉联国内SUV轿车排行榜首位[3-5];汽车制造工业在我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已经走向国际市场,正因为汽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机械、电子、电气及材料行业的繁荣与兴盛,因此汽车工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引领者[6]。通过以上汽车工业的发展脉络,结合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进学生的“四个自信”的同时,引起学生对于“中国精神、中国制造和中国力量”的情感共鸣,从而可以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以此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养。
图1 2015—2020年中国汽车的销量
(二)汽车发动机部分思政元素探索。《汽车构造》中发动机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和启动系统;其中通过曲柄连杆机构的学习,可以树立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对不同曲柄连杆机构的结构、材料和工艺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直列发动机、V型发动机和对置式发动机优缺点的对比分析;在学习配气机构时,可以引入日本研发的可变气门正时(VVT,Variable Valve Timing)技术、可变气门配气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VTEC,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t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技术,例举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阐述汽车工业在日本的国民价值,强有力的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勉励学生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更新、更强和更有力的贡献;在学习燃油供给系统时,通过对比化油器式供给系统和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技术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石油能源的匮乏,例举汽车尾气排放日趋严格的相关法律、法规,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继续优化设计燃油供给系统,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自己的努力,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通过对比传统点火系统、电子点火系统和微机控制点火系统,使学生认识到汽车专业是机电液一体化的机器,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机地将学科联系起来,发展自身全面素质;在学习冷却系统时,首先提出过冷和冷却不足的概念,提示学生在学习中应该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科学,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通过润滑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民族的新鲜“血液”,我们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为了祖国的发展,随时准备好应对一切恶劣的工作环境;通过启动系统学习,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了便利,直流电机替代了人力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坚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汽车底盘部分思政元素探索。有“捷豹先生”之称的威廉·里昂斯是捷豹汽车的创始人,在兴趣和爱好的驱使下,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成功研发出捷豹的第一辆跑车,在捷豹的发展历程中威廉·里昂斯不断优化汽车底盘,不断降低底盘重心,最终研发出更具有运动风格的车身[7]。在汽车底盘的讲授课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汽车名人在汽车技术探索、研发和创新路上的案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兴趣和爱好,更能够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课程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时刻保持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工匠”精神。在汽车底盘的讲授中,可以引申至每个细小的机械零部件,诸如螺杆、螺母、键、销等这样很小的连接标准零件,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应该要求掌握制图标准,遵守和贯彻国家标准,结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深刻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鼓励学生中国汽车工业在新中国所创造的奇迹,靠的就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学习汽车制动系统时,首先根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超过25%的交通事故由于制动侧滑而引起,而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的研发可以主动控制车辆的危险情况,保证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安全,在汽车底盘的设计过程,汽车碰撞安全已成为设计过程的强制试验内容[8],借此向学生们传达汽车工程师们挖空心思时时处处为乘员安全考虑的友善理念,2018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
(一)确定教学团队。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责任人,专业知识储备和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学团队的必然要求,按照团队成员所擅长的领域将《汽车构造》分为发动机部分、新能源汽车部分和汽车底盘部分,通过互相听课、设计教案、修订教学内容、课堂实践以及采用本项目组研发基于VR技术的汽车构造实验教学系统等方式不断更新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寻求最优的结合点[9]。
(二)教学团队自我提升和思政素质培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总体要求,抓住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大关键要素,着力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提升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10]。课程思政的体现不应该仅在课堂中培养知识与能力,学会做人做事同等重要,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锻炼心志及养成品性的过程[11]。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重要的是团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因此,教学团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应该提升,在自身政治理论也应该不断学习。教学团队应该利用各种培训机会,通过“学习强国”、“极光新闻”等APP增强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不断培养和提高“育德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同时,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学团队成员应该相互监督,相互评教,以教学评价为引导,以评促建。
(三)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是能够反应课程思政实施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指标,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过程管控、阶段性效果、最终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过程管控包括教学纪律和教学组织;阶段性效果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及课程讲授的熟练程度;最终效果可通过学生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对比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及毕业生社会价值等方式进行评价。通过以上的总体评价可以映射出《汽车构造》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及时优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团队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可以不断完善课程的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构造》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创新《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可源源不断地从汽车技术发展历史中挖掘、积累和搜集本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并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过设计一系列自然、巧妙的思政育人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学生从不同层面理性地接受思政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本项目组将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教育与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的结合点,设计适当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大纲,进一步实现厚基础、强应用、养德性、善创新、高素质的培养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