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青兰
2019年末起,沙漠蝗虫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肆虐成灾,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2020年7月,印度再遭蝗灾袭击,部分城市进入警戒状态。“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千亿级蝗灾”来无影去无踪,不少中国网友对此类灾害感到一头雾水。其实,我们对阵漫天飞蝗的“粮食安全保卫战”贯串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直至今日仍未结束。
身处漫天飞蝗之中,很难保持冷静和方向感,而普通人对蝗灾的认知也正如“一虫障目”,感到扑朔迷离。对于这种既熟悉又陌生、既古老又新奇的自然灾害,有许多真相等待挖掘。
阅读新闻报道,人们会对蝗群的移动速度感到惊讶和恐惧,这是因为成群的蝗虫两三天将一处的某些植物“吃干抹净”后就会离开,一下没了踪影,给人“凭空消失”的感觉。
然而大规模的蝗灾真的能彻底消失吗?这要从蝗灾的起因说起。
蝗虫成灾是长期以来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揭示了飞蝗暴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次因是社会不稳定及贫穷落后。
第一,蝗虫的繁衍需要干旱,这是因为蝗虫的习性是将尾部伸到土壤中产卵,只有植被稀疏、含水量10%~20%的坚硬土壤才符合它们的需求。
第二,蝗群的壮大离不开潮湿,蝗虫主要以植物为食,在其生活史早期,它们是孤立的、没有翅的“若虫”,倾向于相互避开。但当单位面积内的蝗虫密度开始升高,它们互相触碰到后腿的动作会导致外观和行动方式的改变——当每平方米蝗虫数量超过74只时,蝗群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蝗灾就此开始。
第三,蝗灾治理是长期工作,需要有组织地进行,且早期干预更有效。在缺乏干预或干预手段较为原始的条件下,蝗灾发生频率很高——在中国近2000年历史中,有确切文字记录的蝗灾达173次。
2018年的蝗灾发展过程正好可以印证这三点。2018年5月,飓风袭击阿曼、也门和沙特阿拉伯三国之间的沙漠地带,原本荒凉的沙漠地带植被迅速生长,深埋的蝗虫卵在潮湿的土壤中大量孵化,当地蝗虫数量6个月内暴涨400倍。通常随着沙漠恢复干燥、食物被吃光,虫群会恢复平衡。但10月的一次飓风又带来了降水,据统计,到2019年3月,当地蝗虫数量已增加3 000多倍。在消耗完出生地的食物后,虫群开始了迁徙:一部分跨过波斯湾,经伊朗南部,向东抵达巴基斯坦和印度;另一部分南下通过也门,因内战而未及时喷洒农药的农田壮大了虫群,它们飞越红海上空,沿非洲东岸一路向南。
引发关注的沙漠蝗虫,在历史上的活动范围通常都在非洲北部、中亚和南亚,几乎不会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可以说,它们带来的恐惧与美味都与你我无关。不过,要问蝗虫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其中倒是有些讲究。
你可能不知道,田间地头青绿色的蚱蜢也是一种蝗虫——蝗总科的昆虫都可以叫作蝗虫。我们通常所说的蚂蚱,主要是指剑角蝗科中的蝗虫和锥头蝗科负蝗属的蝗虫。这些“本地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中国古代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太平御览》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除了被美食家们大快朵颐,蝗虫还可作药用。中医认为它们味甘、辛,性温,能健脾消食,息风止痉,止咳平喘,通络。
前文提到,蝗虫成群后外观会发生改变。在由翠绿色变为黄黑色的同时,它们体内也会产生一种叫苯乙腈的氰化物,使得鸟类捕食蝗虫的意愿急剧下降。在捕食者体内,这种物质会转变为有毒氢氰酸。因此,靠吃来解决蝗灾有风险,更何况按500只蝗虫一千克计算,一个虫群或许就是数十万千克,留下的虫卵更是不计其数,很难吃光。
从历史上来看,治理包括蝗虫在内的各种虫害是农业从业者每年的“春夏大计”。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蝗灾的统计、分析,撰写《除蝗疏》。此书共计24章,3万多字,介绍了古代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总结了一些灭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器具抄掠法等。其中火烧法直到20世纪初依旧被当作有效的灭蝗方法。
20世纪后,许多来自各个专业的专家投身于蝗灾治理,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现代灭蝗的重点在于早干预,相对蝗虫成灾后再行动,监测蝗虫活动并使用杀虫剂更为高效节约。现代灭蝗在手段上也引入了许多新的技术,如无人机洒药、生物防治等。相较而言,训练和投放食虫禽类进行生物防治不仅不会导致农药残留,而且有助于生态平衡,可以一举多得。一只鸡一天能吃掉70只蝗虫,一只鸭子则能吃掉200多只。“高蛋白”的蝗虫大餐和“散养”运动成就了可口有弹性的禽肉,鸡鸭完成“虫口夺粮”任务后还能被当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给饲养者带来经济收入。
2020年3月,中巴双方签署了《关于加强植物病虫害防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共建中巴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中心等务实合作举措。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蝗灾已经造成无数损失,今后世界人民通过不懈努力,相信在面对未来蝗虫灾害时会有更多有效的对策。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10 种)
1.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2.飞蝗 [ 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飞蝗和其他迁移性蝗虫)]
3.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4.黏虫 [ 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劳氏黏虫Leucania loryi Duponchel]
5.稻飞虱 [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 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
6.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7.二化螟 [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8.小麦蚜虫[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
9.马铃薯甲虫 [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
10.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