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 飞
台风和飓风,想必大家都听到过。但是,这两种风到底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不少人有这样的错觉,似乎中国只遭受过台风的袭击,飓风只存在于美国。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简单,但也一语道破两种风的区别:台风和飓风是以生成的地理位置来划分的。
台风和飓风本质上都属于热带气旋,但由于“产地”不同,不同国家就用了不同的称呼。在北半球,东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上生成的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被称为飓风,而西太平洋海域则被称为台风。因此,台风和飓风就宛如一对双胞胎,只是生成的地方不同而已。
除此之外,中国和美国对台风和飓风的等级划分也不太一样。在我国,依据《热带气旋等级》,我们把风力超过12级的热带气旋划分为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三个级别;而美国则将飓风划分为五个等级。而且由于习惯不同,表示风力大小的计量方法和单位也往往不同。美国采用一分钟平均风速评定热带气旋强度。所谓一分钟平均风速,就是指热带气旋近中心低层风力在一分钟内的平均风速,其数值相对较高。而中国气象局采用两分钟平均风速,与一分钟内的平均风速相比,数值普遍偏小。因此,同样强度的台风和飓风,飓风的风速往往大于台风,给人一种飓风比台风强的错觉。
看到这,想必你也了解了,台风和飓风其实就是相同的事物,颇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味。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大量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第二,在台风形成之前,必须先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此外,台风的运转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能量则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因此,即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上升产生凝结释放热量的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在赤道为零,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逆时针旋转。
第四,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
当以上这些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时,并不意味着台风就一定会形成,台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气象学专家们至今尚未彻底搞清楚。
“艾云尼”“丹娜丝”“罗莎”……这些似乎是女性的名字,其实,它们都是台风的名字,有些小伙伴要问:为什么要给台风起名呢?何况也没见其他自然灾害有名字呀!
因为台风是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系统,波及地域比较广阔,对台风的预警和防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便于区别和记忆,有必要给它们取名字。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是在警报中,台风的名字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台风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增加警报的效用,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几个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
据了解,台风的名字不是有了台风才取的,是事先就确定了的。最开始,台风多以女性名字命名,这一做法遭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有关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并按照顺序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马来西亚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命名表按台风发生顺序命名,循环使用。这个命名表5年左右就要“轮回”一次。为了避免历史上造成过较大损失的台风名字再次出现,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从命名表上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字永远留给这个台风。当某个台风的名字被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命名表进行增补。比如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因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被台风委员会会议决定退出台风名册,改由“海葵”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