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云
随着养殖模式向集约化、高密度的转变,导致富营养化尾水排放量增加,对本已十分有限的水资源环境造成污染,为解决此类矛盾,笔者积极参与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明信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尾水处理设施项目设计和建设工作,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经对相关水质指标的测定,尾水处理效果良好。
高密度养殖带来的饵料高投入、残饵和粪污的大量产生以及化学药剂使用等,使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碎屑等超标严重,氮、磷有机物和污染物含量升高,导致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失衡,水质恶化、尾水污染、品质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将养殖尾水集中收集,运用物理方法和生物净化方法分级分层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解决水产养殖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减少对水环境的破坏,努力实现零污染的生态养殖模式,推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合作社实有养殖面积356亩,按照8%-10%的比例设定尾水治理面积,同时结合池塘布局和水流方向途径,最后选择靠近尾水排放口的3口现有池塘进行处理设施建设,3口池塘之间地势有一定落差,可以实现水流串联自由流出,且尾水治理系统低于养殖池塘,便于养殖池塘尾水集中收集,也利于用底排污系统将底层的富营养化水排入处理设施中。尾水处理采取“三池两坝”模式,即将3口池塘从高到低依次改造成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在沉淀池和曝气池之间、曝气池和生物净化池之间分别建设过滤坝,最后根据需要用水泵将生物净化后中的水泵入养殖池塘循环利用。
1.沉淀池改造。沉淀池面积15亩,首先对池塘进行清淤改造,保证平均水深不低于2.0m,在养殖池与沉淀池之间铺设独立排水管道,便于池塘养殖尾水通过排水管渠进行收集。在进水端的沉淀区种植香蒲、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挺水、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的粪、残饵、底泥等固体颗粒物进行沉淀处理,在深水区架设生物浮床,构建简易的生物吸附网膜,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拦截,实现悬浮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同时投放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一步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
2.过滤坝建设。利用挖掘机对沉淀池与曝气池中间塘埂、曝气池与生物净化池中间塘埂分别加宽培高,建设两道顶宽2m、底宽4m的拦水坝,拦水坝中间位置用空心砖作主体结构,建设长4m、宽2m、高2.5m的中空过滤池,池中用不同粒径的鹅卵石、碎石和陶粒填充进行过滤,同时在鹅卵石表面种植根系发达的美人蕉、旱伞草等水生植物,提高对有机物的过滤、分解效果。
3.曝气池改造。曝气池面积10亩,清整池塘底部,使水深可不低于3m,池内安装微孔增氧管和曝气装置,配备2台3kW的罗茨鼓风机对池底进行曝气,将水体溶氧浓度提高到5mg/L以上,大幅提升水体自身氧化自净能力,促进有机物分解。
4.生物净化池改造。生物净化池面积25亩,养殖尾水由曝气池经过滤坝流入生物净化池后,进一步通过水生植物、微生物和滤食性鱼类净化修复。一是在生态净化池种植金鱼藻、伊乐藻、香蒲、水芹菜、凤眼莲、空心菜等沉水、挺水和浮叶类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二是投放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三是每亩投放大规格鲢鱼苗种80尾、鳙鱼苗种20尾,以及河蚌、螺蛳等水生动物,不投饵,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
尾水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2个多月后,对处理效果进行了实际观察和检测,选取了沉淀池进水端、沉淀池出水端、曝气池出水端、生物净化池出水端4个点位,主要观测了透明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观测时间为2021年4月17日上午10时,天气:多云,气温:21℃。具体测定结果如表1。
表1 尾水处理测定结果
该池塘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由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物净化池组成的尾水净化工艺,利用水生植物、滤食性鱼类、微生物制剂和渗水过滤设备强化沉淀过滤、曝气増氧、微生物降解和水生态修复等作用,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有效降解去除水体中的氨氮、总磷、总氮、亚硝酸盐等含量,实现尾水的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
该处理设施为降低投入,减少工程量,因地制宜选择了3个现有池塘,还存在两个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设施占用面积超过了养殖面积的10%,达到了15%,浪费了部分养殖水面;二是只有部分养殖池塘采取底排污方式将尾水排入沉淀池,其它池塘是采取普通排水方式,影响了养殖池塘水质净化效果。
(通联:238200,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渔业局 电话:1396635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