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钟怡 段聪影
摘 要:西安市鄠邑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红色军工文化资源。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有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军过境户县纪念馆及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等众多红色遗迹;在军工文化资源方面,有深厚的古代军事文化、矢志兵工强国的近代军工人物及以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和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现代军工企业和军工特色高职院校。这些资源都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军工文化教育提供了养料。
关键词:鄠邑区;红色文化教育;军工文化教育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安是一座饱经风雨的历史文化名城,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鄠邑,原称鄠县、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近代后,鄠邑人民便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前赴后继,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英雄人物、革命志士,奏响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颂歌。同时,鄠邑地区还有深厚的军工文化底蕴,在近代“救亡图存”口号的感召下,一些鄠邑儿女向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业救国、兵工强国之志,在鄠邑发展起近代军工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由苏联援助的大型军工企业845厂落户鄠邑,成为鄠邑地区现代军工文化的基石。扎根鄠邑的高校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秉持军工办学特色,也成为继承和弘扬红色军工文化的重要力量。
1 鄠邑區红色文化资源
鄠邑以毗邻西安的优势,在新旧交替的近代时期往往能开风气之先,成为新思想、新潮流传播、激荡之所。因此,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鄠邑始终与近代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伟大进程联系在一起。一代代鄠邑儿女为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用热血浇灌了鄠邑的热土。这些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既是滋养无数鄠邑人成长的精神养料,也造就了鄠邑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1.1 鄠邑文庙
鄠邑文庙建于明洪武初年,之后屡有修葺和扩建。近代以后,文庙是中共户县特支、户县农会、户县抗日救国会等进步组织的活动遗址,见证了户县的革命风云。现今为鄠邑区文物管理局驻地。
1.2 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
东索村革命烈士纪念馆建于1994年,位于鄠邑区五竹乡东索村原关帝庙内。“大革命”期间,户县农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农民运动。1927年5月11日,驻守户县的军阀何经纬率兵包围东索村,对当地的农民运动进行血腥镇压,制造了震动西北的“东索村惨案”。现纪念馆内有“东索村惨案”历史展览、遇难烈士的介绍及烈士纪念碑(图1)。
1.3 曹家堡辛垦小学纪念馆
曹家堡辛垦小学纪念馆是纪念户县早期共产党员、教育家曹希文事迹的场馆,位于鄠邑区石井镇曹家堡村。1936年,曹希文联合各方人士,创办辛垦小学。1936—1947年,辛垦小学始终是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堡垒。此外,曹希文也是户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纪念馆内有纪念碑和建校历史的展览。
1.4 红军过境户县纪念馆
红军过境户县纪念馆建成于2019年,位于石井镇栗峪口村,是为纪念1930年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七十四师三支红军北上长征途经户县境内而建。馆内有红军过户县历史展览、文物展示等(图2)。
1.5 上涧子村红军军部旧址
上涧子村红军军部旧址位于鄠邑区天桥镇上涧子村。1935年,红二十五军去往陕北时曾路过上涧子村,并在此驻扎两月有余。这支队伍到陕北后,大大增加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并在陕北全力接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1.6 杨明轩纪念馆
杨明轩纪念馆位于鄠邑区草堂镇黄堆村明轩小学。杨明轩(1891—1967),户县黄堆堡人,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先后两次被捕,后多次参与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校内有杨明轩塑像和习仲勋题词,展馆内详细展出了杨明轩的生平事迹。
1.7 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
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位于鄠邑区蒋村镇甘西小学,是为纪念李萃亭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英烈修建的。甘西小学也曾经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重要据点,不但掩护了革命力量,还输送了大批进步学生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馆内陈列了大量历史图片、烈士遗著、遗物、革命文物等,是西安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
1.8 农民画展览馆
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建成于1976年,位于鄠邑区画展路。户县农民画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不断发展,至今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展出。户县农民画通过鲜艳的色彩,大胆的想象,反映了北方农民纯朴的真实情感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鄠邑区军工文化资源
鄠邑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抵渭河,水源充裕,土壤肥沃。优越的地理条件,使鄠邑很早以前便有人类文明的痕迹,也使鄠邑在军事上具有了重要价值,千百年来积累了厚重的军事和军工文化。
2.1 鄠邑地区古代军事文化
鄠邑历史悠久,夏为有扈国氏,夏王启曾于甘(今鄠邑区西南一带)讨伐有扈氏。商代文王伐崇,建都于丰(今沣河以西鄠邑区秦渡镇以北);武王伐纣,誓师于丰。秦改扈为鄠,在鄠邑区建上林苑。周、秦、汉、唐等11个王朝在长安建都之际,鄠邑区为京畿重地。
鄠邑地区还是我国历史上“娘子军”的发源地。史载隋末李渊第三女平阳公主,举义于户县陈兵坊一带,得众数万,号称“娘子军”,开义仓,济饥民,散家资,募兵勇,在反隋战争中屡立战功。
在古代,鄠邑籍武将人才辈出。隋末有殷开山,跟随唐高祖李渊起兵,讨伐王世充,以功晋爵勋国公,在征刘黑闼途中病逝,贞观十四年配享高祖庙庭。宋代有马端,在西夏军队进犯延州时与范仲淹协力击退西夏,获得宋仁宗“马端文武全才,适宜于协理”的美誉。元代有贺仁杰,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北战,功绩卓著,为民请命除害,民感以德,为他立祠,卒后追封雍国公。
2.2 近代军工人物
在风起云涌的近代时期,鄠邑出现了一位在近代中国军工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贾小侯。贾小侯(1888—1951),鄠邑区牛东村人,1910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1911年参加陕西辛亥革命。1912年任秦陇复汉军炸弹队排长,掌握炸弹制造基本技术。同年赴日本留学,是那个年代里实业救国、兵工强国的代表之一,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采矿、冶金和炸弹制造,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德国学习机械制造和爆破学。留学海外10年后,贾小侯于1921年回国,首先到辽宁筹办东三省兵工厂,后来陆续在陕西、湖北、甘肃、广东、广西等地创办兵工厂,为我国近代兵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贾小侯奉命参加保卫潼关的战役,并担任陕西防空司令部救护防毒组组长。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方面自主设计并批量生产防毒面具,有效抵御了日军的毒气战;另一方面主持研制了远射程的防空专门武器“火箭炮”,最高射程达4000米,振奋了军民抵抗侵略的情绪,也迫使日军减少了对西安的空袭,为西安的抗战立下了功劳。
2.3 现代军工单位
1954年,正值新中国热火朝天地推进“一五”计划期间,一项由苏联援助建设、我国重点支持的大型军工项目落户鄠邑,即今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845厂,图3)。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先后突破了一系列尖端军品的生产技术,为我国兵器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这里成立了全国首家高能发射药研究所,其成果曾获得钱学森的高度赞誉。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助推剂就使用了该厂生产的产品。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坚持“以军为本、以民为主”的理念,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和产品体系,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军民融合的新路,也成为鄠邑地区现代军工文化的重要载体。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位于鄠邑区的军工特色高职院校,1958年创建,先后隶属中国第三、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2001年划转到陕西省人民政府。建校60余年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遍布全国十二大军工集团,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学校始终把军工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积淀了深厚的军工文化底蕴,建成了由国防科技展馆、砺剑广场、军工文化墙(图4)、军事素质训练拓展中心4个模块组成的同类院校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每年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军工教育2万多人次。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扎根鄠邑,秉持军工办学特色,成为鄠邑地区继承和弘扬红色军工文化的重要力量。
3 结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到延安、井冈山、遵义等革命圣地考察,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同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因此,将地方红色军工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地方高校依托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本地,挖掘当地革命历史、红色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了大量鲜活素材;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等亲身感受、探索了解当地的红色军工文化渊源,继承红色革命精神,铭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使自身成长发展的动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1]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户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2]李景宁.贾小侯传[M].香港:银河出版社,2017:94-121.
[3]軍工文化教育读本编写组.军工文化教育读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4]王澄.陕西省档案馆征集的杨明轩史料[J].历史档案,1993(12):131-132.
[5]林儒生,曹励云.关于845厂的故事—为中国航天事业研制第一代复合固体推进剂[J].现代兵器,2020(2):20-27.
[6]段睿.大革命时期户县农民运动始末[J].新西部,202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