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2021-06-24 22:08鲁雪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0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农业

鲁雪艳

摘 要: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田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地主庄园经济兴起四个方面。首先西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这一地区原有农业基础较好有关,其次得益于两汉时期中央王朝注重边郡管理、轻徭薄赋的政治措施,最后最为重要的则是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铁农具的普及推广。牛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农具得到了广泛普及,两者都为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

两汉时期既是中国的大一统时期,也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民族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西南地区在汉中央王朝有计划、有组织的持续开发中,农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秦汉时期蜀地已是国家粮仓,西汉初年蜀地生产的粮食就多次用于接济周边地区的饥荒。《汉书·食货志》载: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①体现这一时期农业发展进步的铁质农具,以及体现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耕作俑、画像砖等,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考古发掘中不断被发现,成为我们了解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进步难得的实物资料。下文通过对这一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相关文物进行分析,对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做部分还原,一窥其貌。

1 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发展概况

秦统一巴蜀后持续将北方边郡居民②及原六国旧贵族移民至巴蜀地区,以巩固其统治。两汉时期灾民③、流放罪人④、豪强⑤及部分自发的移民⑥又大批迁入巴蜀地区,使巴蜀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大量增加。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仅成都一县元始二年户口已有7.6万余,人口仅次于长安。大量北方移民的到来,增加农业劳动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此外,东汉时期的军屯也是两汉时期巴蜀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76年,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发现了东汉末期至蜀汉时期的屯田遗址,见证了这一历史史实⑦,20世纪80年代,在该乡还发现了东汉初平三年(192)石表,其上的“百人以為常屯”⑧都表明东汉时期在四川地区实行了军屯。

2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2.1 牛耕的应用

秦汉时期牛耕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首先,从这一时期开始,制作的铁犁犁铧多呈三角形,锋呈锐角,前高后低,断面中部凸起,较汉以前的犁铧宽大,既能破土又能翻转泥土,解决了秦汉以前铁犁只能破土不能翻转泥土的问题,开启了深耕细作的时代。

其次,犁驾结构日趋完善,考古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耕犁主要部件已经齐全,其牵引方式在早期多为“二牛三人”,后期逐渐发展为效率更高的“二人二牛”,或“一人二牛”。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曾出土10多件铁铧和铸有铭文的铁锸①,1987年,云南昭通城郊东汉墓中出土一块画像砖,砖面绘制双角上翘的黄牛,牛与人之间有绳索相连,绳子一端系在牛鼻上,另一端牵于披毡男子之手,牛穿鼻系绳,当属牛耕无疑。②

以上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汉代牛耕技术已在西南地区得到广泛普及和运用。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大节省了人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2 冶铁技术的提高

整个西汉时期,巴蜀地区铁器的使用进一步普及,且范围进一步扩大,铁农具的插、镰、铚、锄、斧、犁铧等已经普遍使用。③

到了东汉时期,铁器在整个巴蜀地区已经全面普及。①1936年,云南昭通出土刻有“蜀郡”“成都”字样铁?;1958年,贵州赫章可乐镇出土“武阳传舍比二”铭文汉代铁炉④;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收藏了铸有“蜀郡”二字的两件铁锸(图1),上述表明这一时期蜀汉地区冶铁业已相当发达,不仅满足供给本地区的需求,而且出口至云贵地区。云南曲靖珠街西汉墓出土的铁斧⑤,更是表明当时这一地区的人民已掌握了生铁铸造工艺。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农具遍及巴蜀地区,现简略列表(表1)。

据测定四川和云南出土西汉中期铁农具中有一部分属“高碳钢”,相比之前的“块炼钢”,其优点是强度更大、硬度更高。⑥牛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农具得到广泛普及,两者都为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 分工明确,精耕细作

俑,是指古代用以陪葬的偶像,其中的农耕俑是指表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形象的陶俑,一般赤足或穿草鞋,手中持有锸、锄、镰刀、铲及铡刀等农具。

从东汉中期开始,西南地区汉墓中这种表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形象的农耕俑开始大量出现,这既是汉代“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具体体现,也从另一个侧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也是对汉代西南地区农业生产过程的体现。不同的农业劳作俑的类型适应于不同的农业生产环节⑧,是研究当时农业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现列举如下。

2.3.1 持锸俑

锸,最早流行于战国时代的长江中游地区,是汉代的一种起土、挖土工具,因此持锸俑多表现农业生产过程中起土、挖土的场景。重庆丰都镇江沙包M28∶2曾出土一件持锸俑(图2),此俑头戴笠帽,面露微笑,身穿右衽窄袖长衣,脚穿翅头履,右手持锸立于胸前,左手置于腰间。⑨由这件持锸俑,可知图1铸有“蜀郡”二字的铁锸即是流传下来锸的实物。

2.3.2 持?俑

?,多为长条形,其功能应与今天农村中使用的铁?头相似。因此持?俑多表现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刨挖的场景。重庆丰都县林口2号墓M2∶55曾出土一件持?俑(图3),头戴平上帻,面带微笑,身穿窄袖束腰短衣,脚穿圆口靴,左手持箕,右手持?。①四川新都出土播种画像(图4)中左侧一人手中所持之物应是这类农具,画面中共有三人,皆身着短衣,左侧一人手中持?,躬身刨挖,右侧二人同样躬身下俯,似是在播种。

2.3.3 持棒俑

学者们多认为持棒俑表现的是农业生产环节中播种或薅秧的场景,如四川新都出土的画像砖上②,一位播种者一手执“点种棒”在农田中插洞,另一手在点播谷种,表现的应该是播种的场景。

然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其也可用来表现水田的薅秧作业场景③,四川新都县(今新都区)就曾出土了一块东汉薅秧画像砖(图5),左侧两位农夫均柱棍支撑身体,双脚交替着将杂草踩进泥里,学者多认为这是水田薅秧作业的场景。持棒俑有男俑和女俑之别,他们或站立或躬身,手持棒,呈劳作状,三台新德乡东汉崖墓曾出土一件持棒俑(图6),此俑头带樸头,身上穿着束腰短衣,躬身而立,右手持短棒。④

2.3.4 持镰俑

持镰俑从事的农业生产环节为收获环节。《释名·释用器》:“镰,廉也,体廉薄也。其所刈稍稍取之,又似廉者也。”⑤汉代的镰多为铁质,从汉代持镰俑和画像砖中持镰人物的形态来看,自汉代以来镰的形制变化并不大,并一直沿用至今。四川新都出土这块薅秧画像砖(图5)的画面共有四人,左侧两人正用脚薅秧,右侧两人正用镰清理禾田,⑥手中所持的镰与今日的镰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2.4 农田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

早在秦朝时期已在成都平原兴修了造福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保障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水利工程事业进一步发展,农田的灌溉用水得到了保障。如汉文帝时,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⑦2008年,在四川南充发掘出汉代“泰合尚渡”水井遗址群;⑧2013年,成都市郫县(现郫都区)波罗村遗址发现了汉代“溉田畴之渠”等。⑨上述发现都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用使用过的灌溉遗存。

此外,在今四川、重庆等地出土模型明器和画像砖中都发现了反映东汉时期稻作农业的生产状况。稻田都与水塘相连,大量的稻田都紧邻着鱼塘。⑩如四川新都出土采蓮画像砖(图7),二人驾小舟在莲塘中采莲,塘中还养有鱼、蟹、鸭等。

2.5 地主庄园经济兴起

早在西汉时期,官僚地主就已经开始“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③,逐渐形成了豪强地主这一阶层。至东汉中后期,几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的豪族地主的庄园。④西南地区自东汉中后期开始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大量出现反映庄园生活的模型明器,如城堡、楼房、畜圈、田畴等建筑模型,还有陶车、陶船等交通工具模型,还有表现家庭劳作的庖厨俑等,表明这一时期西南地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迅速。地主庄园经济的出现和高度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农业、商业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墓葬中出土的各类陶俑和模型明器则是对一个个地主庄园的重现。⑤

3 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3.1 已有的农业基础

汉代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西南地区原有的农业基础上的。⑥早在先秦时期,巴蜀地区农业产量已经很高,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史料中寻找到痕迹,公元前308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⑦此时距离秦灭巴蜀不过短短8年的时间,在8年时间里巴蜀地区能够为秦军提供如此众多的粮食军需,可见此时巴蜀地区农业产量已十分可观。

3.2 牛耕技术广泛普及

罗开玉先生认为:“秦人早在春秋至战国早、中期已推行牛耕,秦灭巴蜀后,牛耕必迅速传入巴蜀。”⑧四川理县佳山⑨、茂汶羌族自治县石棺葬墓⑩都发掘出土了战国晚期至秦末的铁器,其中包括锸、镰、锄等铁质农具。牛耕技术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农具得到广泛普及,两者都为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3 有效的政治措施

两汉政府都非常注重边郡管理。西南地区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都差异较大,两汉政府为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管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实现了郡县乡里制和属国制。这种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有相对宽松的赋税政策。汉初全国实行“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景帝时更是减少至三十税一。轻徭薄赋的政策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4 结论

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在秦及先秦时期原有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农业劳动力、改善农业生产技术、轻徭薄赋等措施,使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是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大量小农的消失,使这部分人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庄园,但不可否认的是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对地区农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今天大量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公布,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使我们对这一时期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状况有了直观的认识。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农业
西部大开发20年:西南地区内部比较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夜郎自大
张北“未来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西南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方式的调查分析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西南地区气象资料测试、预处理和加工研究报告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