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谱编修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2021-06-24 21:51王秀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家谱传承创新

王秀萍

摘 要: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传承历史、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孔子世家谱》是中国家谱的典范,文章依托馆藏孔子世家文书和相关古籍文献,对孔氏家族的形成与管理、孔氏家谱编纂沿革等进行研究和探讨,阐述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传承与创新。家谱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家谱;孔氏家谱;孔子世家文书;传承;创新

家谱是一家之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史志、国史并列,构成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家谱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①。由此可见家谱的重要性及家谱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孔子世家谱》是孔子家族史,是中国家谱的典范,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收录范围最广的一部氏族谱系,早在2005年便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长家谱”。谱中主要记录了自孔子以来2500多年间,孔子后裔的名称字号、辈分、居住地、有无迁徙、任职情况、子嗣传承、个人成就等情况。它不仅是孔氏家族繁衍传承的记录,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历史见证,是传播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1 孔氏家族的起源与管理

孔氏家族由孔子及其后裔组成。孔子的祖先可追溯到徽子启,其为商王帝乙长子、纣王庶兄。徽为其受封的国名,子为爵名,启为本名,子姓。徽子启死后,经四世传至弗父何,这是孔子第十代祖。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为孔子第六代祖,孔父为字,嘉为名,弗父何至孔父嘉已历五代,“五世亲尽,别为公族”②,故以字为氏,此为孔氏之始,在古代社會,姓与氏是两个不完全相同但又密切联系的概念,氏是从姓中分出来的分支,姓用于别婚姻,氏用于别贵贱。虽已有姓氏,接下来几代起名依然按照当时习惯,往往省去姓氏,而突出字、兄弟排行或者地望。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为孔子父亲,叔梁为字,纥为名,叔表示兄弟排行。夏商周以后,姓氏逐渐合一,所以孔子取名孔丘,且后代一直沿用这种方法,如孔鲤、孔伋等,因此孔氏家族尊孔子为一世祖。

随着子孙的繁衍生息,为便于管理,孔氏家族内部先后建立起五位、二十派、六十户的管理体系。

1.1 五位

孔子后裔传至第四十六代时已有六支,但长支孔圣佑绝嗣,只有五支下传,以他们所担任的官职来命名:孔宗愿袭封文宣公(后改称为衍圣公),称袭封位;孔舜亮位居中散大夫,称中散位;孔宗翰位居刑部侍郎,称侍郎位;孔宗简位居太子中舍,称中舍位;孔宗彀位居国子监博士,称博士位。

1.2 二十派

孔子后裔传至第五十三代共有子孙65人,有的南渡成为南宗,有的迁居外地,有的没有子嗣已失传,在曲阜的仅有20人。其中长支有6人:孔浣、孔沂、孔潾、孔治、孔澄、孔济;四支有14人:孔淙、孔泣、孔演、孔淑、孔泗、孔滨、孔滋、孔浩、孔淋、孔潝、孔洵、孔汭、孔泾、孔灨,称为二十派。

1.3 六十户

明清时孔氏人口发展到高峰、传至五十六代时扩充到60家。时任衍圣公孔希学为了昭穆有序、嫡庶有别、将这60家定为六十户、每户以祖居的村名命名、分别为:第一大宗户、第二临沂户、第三孟村户、第四道沟户、第五滕阳户、第六旧县户、第七终吉户、第八蔡庄户、第九戴庄户、第十栗园户、第十一时庄户、第十二泗北户、第十三店北户、第十四西郭户、第十五仙源户、第十六泉南户、第十七齐王户、第十八盛果户、第十九苗孔户、第二十文献户、第二十一沂北户、第二十二黉门户、第二十三石村户、第二十四鲁贤户、第二十五沂阳户、第二十六孔村户、第二十七王堂户、第二十八小庄户、第二十九宫端户、第三十华店户、第三十一古城户、第三十二冈山户、第三十三鲁城户、第三十四孔屯户、第三十五西城户、第三十六旧城户、第三十七吕官户、第三十八林前户、第三十九防西户、第四十林门户、第四十一官庄户、第四十二大薛户、第四十三广文户、第四十四小薛户、第四十五陶乐户、第四十六北公户、第四十七纸坊户、第四十八董庄户、第四十九防上户、第五十高庄户、第五十一南宫户、第五十二星村户、第五十三古柳户、第五十四吴孙户、第五十五东村户、第五十六磨庄户、第五十七张曲户、第五十八息陬户、第五十九西林户、第六十林西户。六十户自明初定名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从未变动。

2 孔氏家谱编纂沿革

编修族谱一方面是加强家族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还保障了孔氏家族流传有序,代次不乱,谱系井然。

司马迁所著《史记·孔子世家》是最早记载孔氏家谱的文献,共记载孔子及后裔14代16人,分别为:孔子,子孔鲤,二世孙孔伋,三世孙孔白,四世孙孔求,五世孙孔箕,六世孙孔穿,七世孙孔慎,八世孙孔鲋、孔襄,九世孙孔忠,十世孙孔武,十一世孙孔延年、孔安国,十二世孙孔卬,十三世孙孔驩。详细记载了其名、字、世系、享年、官职、主要成就等信息。

从汉至唐,孔氏家谱的编修一直由朝廷负责,只收录嫡长子孙一脉,而不记录其他支系后裔,且为抄写传世。直到宋元丰甲子年间(1084),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刑部侍郎孔宗翰“尝以宗谱止载世袭而遣支庶为缺憾乃合而修之”①,他认为每代仅录衍圣公一人而不收录家族中其他人员实属遗憾,于是创修孔氏族谱,并正式镂版印刷。此时孔氏全族才正式有谱,这也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刊印族谱。之后的四百余年,历经宋金元朝代更替,虽也曾进行过续修但没有正式印刷。直到明弘治二年(1489)孔子第六十一代孙孔弘干重修付梓,并接受以往家谱濒于失传的教训,规定“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小修以甲午为期”②。

我们现今所见《孔子世家谱》先后经历5次大修,历时300余年,分别为:明天启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和2009年新谱。

2.1 明天启谱

成于天启二年(1622),取名为《孔氏族谱》意在显示其为合族大谱。全谱共八卷,现已无全帙,残存三卷,共印98部。

2.2 清康熙谱

由《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负责纂修,前后仅用十五个月,于康熙二十三年岁次甲子(1684)编纂完成。全谱二十四卷,共印100部,内含硃谱十部。

该版修谱凡例中指出“家谱标题旧曰孔氏族谱,与编氓家乘何异?昔太史公叙孔氏世次,特称曰孔子世家,素王之尊等于侯国,此家谱所托始也,今即以为名”③,这正是《孔子世家谱》名称的由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2.3 清乾隆谱

乾隆九年岁次甲子(1744),衍圣公孔昭焕依例修谱,孔继汾主纂,体例与康熙谱相同。修谱完成后,因部分内容未尽避讳,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将原本收回改刊。改刊后的乾隆本共二十二卷,刊印165部。

2.4 民国谱

民国十三年(1924)又逢甲子,此时衍圣公孔德成年仅4岁,修谱大事尚未提上议事日程。直至民国十七年,孔庭族长孔传堉等倡修合族大谱,经多次协商,于民国十九年十月告庙开馆,孔德成任总裁,孔传堉等4人任提调,孔庆堃、孔令熙任监修,孔广彬等13人为编次,孔宪芷等10人为校阅,孔宪俻等4人为收掌,孔昭栻等9人为文牍,孔繁昌等5人为书记,孔宪晋等4人为收发,孔祥栻等4人为庶务,孔繁瀓、孔宪晋为会计,孔继珩等4人为交际,孔令俊等4人为督刊,历时7年谱成。共印全谱325部,每部108卷154册,支谱1813部。该谱首次收录全国各地支谱,使《孔子世家谱》具有了全国性,是孔氏宗族历史上首次全国通谱。

2.5 2009年新谱

民国修谱60年后,孔氏家谱面临失续危机。1998年经孔德成许可,其堂弟孔德墉主持第五次孔氏家譜的大修工作,2009年编纂完成,历时11年,共80册,2000余万字。本次修谱跨越性别、民族与地域,第一次收录女性后裔、少数民族后裔、港澳台及海外孔子后裔。这是孔氏宗族历史上第一部全球谱。

3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昭穆有序,长幼有别。孔氏是世界上唯一辈分清楚、有史可考的家族。孔氏辈字全国通行,起源于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后来修谱时把五十六代孙衍圣公孔希学、五十七代孙衍圣公孔讷名字中“希”和“言”字旁加入,成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个辈字。后为避清代皇帝讳,将弘改成宏,胤改成衍。明末六十五代孙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皇帝赐六十六代至八十五代辈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初年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向“中华民国”内务部核准公布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辈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孔氏行辈共50字,自洪武年间至今已经600余年,仅用了25字,剩余25字还可用数百年。

②表彰懿行,树立典范。孔氏家族在修谱过程中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科第显宦、道德硕儒等会在谱内立有小传,给以表彰。乾隆修谱时规定“侧闻我宗名贤硕彦,后先相望,如服官励节,蔚为国华,闭户著书,誉多文望,以至畸人长者,石隐高年,名不出一乡,行足风一国,例应各为立传,以垂不朽”①。民国时期对立传者做了更为细致的说明:“立传之例,凡忠孝节义事迹表著者、凡讲明理学羽翼经传功在圣门者、凡政治经济有功于民社者、凡睦姻任恤素孚乡里者、凡隐逸高尚徵辟不就者、凡文章名世者、凡有功林庙及宗党者,非在此例不得立传。”②立传目的既表达了对贤达义士的尊重和敬仰,又可以用这些嘉言懿行激励族人。

③要求严格,道德规范。孔氏家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在修谱凡例中列举了诸多不能入谱的条目,如乾隆甲子年修谱时规定:不按辈字起名、义子、赘婿、随母改嫁、作奸犯科、流入僧道、为奴为婢者不许入谱。虽然有些条款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孔氏族人入谱的高标准、严要求。这些规定无疑是对族人在生活、择业、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约束和规范,成为族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南。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①与时俱进,自我完善。孔氏家谱从无到有,从手抄传世到刊刻印刷,从仅记嫡长一人到合支庶而纂之,从全族谱到全国谱,最后发展到全球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其自我完善的体现,因此成就了其为“家谱之冠”“世界最长家谱”的美誉。不仅如此,《孔子世家谱》紧跟时代步伐,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来临的当下,已启动家谱常态化续修和数字化系统,这使全球各地孔氏后裔的续谱更加方便、快捷。

②以民为本,见微知著。早期家谱中,只有道德硕儒、达官贵人之士才可立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编修过程中立传的范围做了调整,不再局限于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范围。在2009年新谱中,为了让后代了解祖先、通晓历史,增加了个人信息一项内容,普通民众的嘉言善行通过小字记录在自己名下,供后人了解。这些普通人的闪光点,无疑为族人树立了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他们,是其修身齐家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的传播。

③堪为榜样,兼济天下。《孔子世家谱》是社会上影响最广泛的家族谱牒,它不仅记载了孔氏家族2500多年的发展史,同时也是2000余年社会变迁的缩影。2009年最新版《孔子世家谱》续修出版是我国重视家谱文化的体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这为百家姓续修家谱树立了榜样标杆,将来会有更多姓氏的全国通谱面世。

此外,家谱不是中国的特产,全世界人民都有姓氏,都有追根溯源的心理诉求,即使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也在探寻自己来自哪里,根在何处。《孔子世家谱》不仅可以把国内外孔氏宗亲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助推中国文化输出,还可以为全球各国、各地的家谱编修和利用提供借鉴。

4 结语

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其功能不只停留在“明亲疏,辨昭穆”上,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文化效应。家谱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又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孔子世家谱》可为其他姓氏、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家谱编修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家谱传承创新
潘光旦嗜治家谱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