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怡
摘 要:结合西汉道教炼丹术的出现,根据西汉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修务训》,分析得出“玄锡”就是锡汞齐的观点。文章阐述锡汞齐发展的三个时期:①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这时期其主要作为炼丹药银使用;②宋元时期,其主要作为“磨镜药”,并促进了磨镜行业的发展;③明清时期,其采用了特殊处理,磨镜的效果反而比战国汉唐铜镜差。
关键词:铜镜;锡汞齐;磨镜药;水银
从考古资料上看我国铜镜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部分学者对这些铜镜展开了科学分析,发现上面附着一层特殊物质,以“黑漆古”“水银沁”“铅背”较为常见。这部分学者对不同时期的铜镜进行了实验检测,发现一大部分铜镜的镜面和镜体铜锡两种元素含量存在差异。汉唐铜镜锡的含量一般在20%~30%,宋之后多在10%以内;而铜的含量均在70%以上。①铜镜表面出现一种“锡富集”,从镜表到镜体铜的含量逐渐增高,从镜表到镜体锡的含量却逐渐降低。本文从文献资料和实验结果出发,对古代锡汞齐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汇总浅析。
1 锡汞齐的定义、制作技艺
鎏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它又被称为“黄金涂”;在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又被叫作“涂金”“镀金”。鎏金用的是金汞齐,金汞齐是水银与金的合金。
鎏金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南朝梁陶弘景云:“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梁瑞香在《中国表面处理技术史的探讨(七)—鎏金技术史考之二》考证,②总结制备金汞齐的操作步骤,分为三步:①首先将黄金块、金砖锤打或碾压成约0.1~0.3毫米厚的薄片,然后剪切成1~2厘米的小碎片。再去净黄金碎片上黏附的油污,取适量的黄金和水银。黄金、水银的量应按照1∶6~1∶8的比例。②将坩埚放置在炉中加热至600~800摄氏度,把已烧红的坩埚从炉中取出。将黄金碎片放入,如果看到黄金碎片变成红色,再将称好的水银倒入,和黄金一起搅拌。搅拌的器具可以用干净的细木棒、木炭棒或竹棒。如果汞冒出滚滚的白烟,要等白烟下沉了并锅里的水银冒起小泡后,才能证明黄金已被水银溶解。③在陶瓷盆中盛放相当瓷盆一半容积量的沸腾清水。在热水盆中倒入已经配备好的液态金汞齐,凉却后看到如泥状的金汞齐后,再把金汞齐装入一个干净的器物里待用。
锡汞齐便是汞和锡的合金,锡汞齐的工艺与鎏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推测出古代铜镜使用锡汞齐作为“磨镜药”的步骤:先清理镜子表面;再把配制好的锡汞齐涂覆到镜子表面;排汞、打光。镜子正面打光到清晰可见,而背面稍亮就可以了。
2 锡汞齐的起源
许多学者对锡汞齐的起源存在许多争议。古铜镜铸后作为“磨镜药”使用的锡汞齐,最早见载于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修务训》:“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还有东汉高锈注的《吕氏春秋》“镜明见人之丑,而不椎破之,而扢以玄锡,摩以白旃,是说镜之明己也。”“玄锡”过于模糊,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水银说、金属铅说、锡石说。
①“水银”说。岳慎礼《青铜镜探源》、李正《略谈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铜镜》、沈从文《唐宋铜镜》、史树青《古代科技事物四考》都支持水银说。依据《天工开物》卷八“冶铸·镜”中“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
②金属铅说。铅的性质和锡很相似,而颜色比锡更黑。古籍《玉篇》曾云“铅为黑锡”也。有部分学者因此认为水银的颜色并不玄黑,玄锡不是水银而是铅。
③锡石说。日本学者荒木宏赞成此说法,他还拿了锡石的粉末研磨过镜面,并得到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梁上椿编写的《岩窟藏镜》先主“水银”说,后又支持“锡石”说。
以上就是关于“玄锡”的几种说法。不管“玄锡”中的“玄”做何解释,“玄锡”就是含有锡汞齐成分的“磨镜药”。也不是说锡汞齐完全等同于“磨镜药”,“磨镜药”与锡汞齐还是有区别的:“磨镜药”是一种涉及锡、汞、鹿顶骨、鹿角灰等材料的粉状物,不是单一的锡汞齐,但称谓上按主要材料简称为锡汞齐。
锡汞齐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在磨镜中得到应用,于西汉的道教炼丹术中得到佐证。炼丹方士李少君上书汉武帝,云:“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出自《史记·封禅书》)。”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夫人有明显的铅汞中毒现象,他们认为此种现象是服用大量仙丹引起的。这为炼丹术出现于西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古人认为金银等金属都具有毒性,如要炼丹,则首先将金属去毒,而水银就是一种基本的去毒剂。炼丹家用汞作为母药,把铅、雄黄、卤碱、石胆、磁石、矾石等炼成丹,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各种汞齐。由此可见,锡汞齐是在西汉炼丹过程中被发现。
部分学者对锡汞齐起源年代提出不同的看法,分为:
①战国起源说。以亚历山大等人①的研究為代表,他们在文章中提出锡汞齐出现的朝代。依据是一把没有经过碳十四检测的青铜剑,上存有少量汞。这把剑与战国时期的铜剑类似,便得出锡汞齐“战国起源说”结论。
②南北朝起源说。赞成该观点的学者主要从事道教炼丹术研究。以韩吉绍《〈道藏〉中的两种“磨镜药”研究》为例,通过对收录于《道藏》的两部经书:《上清明鉴要经》和《洞玄灵宝道士明镜法》里面所记载的“磨镜药”进行考证分析,赞成在南北朝时期锡汞齐就已经被人们应用。他认为锡汞齐是方士或道士在炼制黄金白银、金丹过程中发展起来,宋之前它仅仅在部分炼丹道士中流传。如果按作者的观点,锡汞齐首先从南北朝时期的炼丹发展起来。但考察炼丹术的起源,最早在西汉时期已经诞生了。而且,从西汉到东汉这段时期,炼丹术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活跃起来。西汉淮南王刘安就曾招募数千炼丹方士编撰《淮南子》,包括《内书》二十一篇和《中篇》八卷,书的内容主要关于神仙黄白之术。还有《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卷以及《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炼丹古籍经典逐渐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炼丹家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汞齐,里面就有锡汞齐。联系《淮南子·修务训》中关于“玄锡”磨镜的记载,锡汞齐的发现不可能晚于西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已经在道家的炼丹术中大放异彩。
③宋代起源说。以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的董亚巍等人的观点为例,他们对铜镜进行无数次试验和化学成分检测,找不到表面含有汞的高锡青铜古镜。董先生还引用了北京科技大学化学教研室对战国时期的鎏金器及残片进行光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被分析的样品出现时间和出土地点虽然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同样的,那就是所有的鎏金器都含汞。他认为战国到唐朝这一时期内,铜镜都采用了高锡青铜合金。这种合金擦磨后呈银白色,反光率非常高,满足人们日常梳妆打扮所需。它反光的效果和今天的玻璃镜类似,因此不需要锡汞齐。而唐朝之后铸镜工艺也慢慢发生变化,砂型铸镜取代了范铸法,高铅合金也取代了高锡青铜,形成于战国早期的高锡青铜陶范铸镜工艺到晚唐完全结束,有关镜面上锡汞齐的古代文献,那都是宋朝以后的著作。
关于古代铜镜不需要锡汞齐磨镜就能呈现银白色,并且清晰可见物体这个说法笔者并不赞同。锡汞齐在铜镜的运用不是为了增加颜色功能,而是古代工匠发现铜镜从范模取出来后,有很多沟沟壑壑的缺陷,如果不经锡汞齐打磨,铜镜上会残留一些气孔或者砂眼,影像效果也不好。再有,汉代文献里就很清楚地阐述了铜镜铸后用“玄锡”即锡汞齐擦磨镜面。要是把“玄锡”做其他说法,也解释不通。所以,“宋代起源说”也行不通。
3 锡汞齐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锡汞齐作为磨镜的重要材料,在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上清明鉴要经》记述,当时的炼丹家非常熟悉各类汞齐的制法。之所以这么熟悉,猜测应该与他们的道教教义有关。如炼丹家的丹炉上都悬挂铜镜用来驱邪镇妖,至今还在沿用这个习俗。这和道教的一些信仰道镜修炼法的存思术、分形术、照妖术分不开。炼丹家之所以会研究镜面的处理技术,意图是想“无令面有偏缺、毁损、疵瑕”。在中国炼丹术中,汞是母药。炼丹家对汞的合金如铅汞齐、金汞齐、锡汞齐了解非常透彻。
南北朝时期,锡汞齐是道士们炼制的三十多余种的药银里比较重要的一类。《道藏》里记载着很多种锡汞齐药银的炼制程序和方法,如“九转之华”。九转之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汞,它与锡发生化学反应可产生汞和氧化锡,最后生成锡汞合金。
②宋元时期的发展。到了宋代,有关锡汞齐的记载更多了。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辩》中提道:“以水银杂锡末,今‘磨镜药是也。”磨镜要以水锡、杂锡末为药。苏轼《记樊山》:“山有洞穴,土紫色,可以磨镜。”还有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提道:“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元代的陶宗仪也在《辍耕录》中说:“制作古铜器之法以水银杂锡末,即金‘磨镜药也。”宋以后作为开光研磨铜镜的“磨镜药”是有详细记载,具体是把白矾、鹿角灰加进锡汞齐里。
为什么到了宋以后锡汞齐的记载就增多了呢?因为,宋之前,铜镜一向采用精良的范铸工艺制作。宋以后,由于铜镜行业的竞争激烈,使铜镜由成本高昂的高锡镜变为成本低的高铅镜。由此宋镜不再精工铸造,以砂型代替了泥模,这使铜镜的质量下降、表面粗疏、色泽变黑,磨镜变得更为必要,磨镜業随之发展起来。
据元朝孔齐《至正直记》卷四“磨镜透闱”载:“磨镜者以铁片六七叶参差衔击之,行市则摇动,使其声闻于内院,如云响板之音,谓之透闺。”新铜镜铸成要开光,旧镜用过后也要重磨,便出现了磨镜师。
③明清时期的发展。宋元之后,用于磨镜的锡汞齐还见于实物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幅明朝的《磨镜图》,画面显示磨镜工匠着补丁衣服,腰间挂有一瓶子,应是盛装锡汞齐之类的器物。且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了清道光年间的一套二十一幅的民间风俗画。第十一幅就是磨镜图,画面上磨镜师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担子的一头是镜架,上有铜镜数面。
除了磨镜图,明刘基《多能鄙事》云:“磨镜药……右将白锡为砂子,用水银研如泥,淘洗白净,入鹿角灰及矾,研极细用,如色青,再沈令白。”这里的“磨镜药”也是汞和锡。明冯梦祯在《快雪堂漫录》也载,铜镜“铸成后开镜。药,好锡一钱六分,好水银一钱,先镕锡、次投水银,取起,人上好明矾一钱六分,研细听用”。可见此“药”也是以锡和水银配成。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铸法”条说:“今磨镜之药乃锡汞也。”
再有《古今秘苑》卷十一:“磨镜丹药,水银一两,上好锡夏秋七分,春冬八分……先将锡镕化,入水银搅匀,冷定……”这磨镜丹药也是锡和水银。夏秋配锡稍少,春冬配锡量稍多,可见古人已经考虑了季节性温差造成汞挥发不了的原因。清代学者郑复光在《镜镜詅痴》卷四中如此说:“铸镜既成,磨以方药则明。”
既谈到了“开镜”“磨镜”用药的主要成分,也谈到了辅助用料,还谈到了具体操作。所以,铜镜的表面处理顺序与《淮南子》里面所说的“粉以玄锡”是相同的,铜镜都是用锡汞齐研磨并打光。
还有,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何堂坤《明代锏镜科学考察》①的研究可知,直到明朝之后,磨镜在使用锡汞齐的同时,还使用了铅锡汞齐或者铅汞齐。因为用铅锡汞齐进行磨镜,铜镜的表面铅或铅锡含量就会较高,在化学实验中铅比锡更加容易被氧化。因而,使用过铅锡汞齐或者铅汞齐的铜镜,清晰程度反而没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好。
4 结语
通过搜集、整理西汉时期的文献资料,分析得出锡汞齐起源于西汉时期;其他起源说也侧面为“西汉起源说”提供证据。锡汞齐自起源后除了应用在铜镜上,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发展。
①制银伪银。用锡制作伪银最早源于西汉时期,官府当时制作伪银的方法是在白银里面掺入锡。晋人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里就有一种制造伪银的记载:“……道士李根,见根煎铅锡,以少许药如大豆者投鼎中,以铁匙搅之,冷却成银。”这种伪银其实就是锡铅合金。但是道士们后来发现锡铅合金熔点很低,用来制作伪银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在南北朝时期,锡汞齐作为药银在炼丹术中被广泛使用。
②制作银膏。锡汞齐除了应用于炼丹以外,还在古代医学中得到发展。如唐代的医学典籍上就曾记载,用锡银汞齐作为补牙的材料。“以白锡和银薄及水银……亦甚(堪)补牙齿缺落(出自《唐本草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称:“今方士家有银脆,恐即此物。”
③用作焊料。锡汞齐作为焊料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它最早出现在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里面就有一段文字记载:“水银、铅、锡三合亦成焊药。”再翻查资料,直到清末郑复光的《镜镜詅痴》才有了更加详细的记述,“锡大焊用次锡参水银参松香……”
参考文献
[1]岳慎礼.青铜镜探源[J].大陆杂志,1959(5):16-17.
[2]李正光.略谈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铜镜[J].考古通讯,1957(1):96-106,22-25.
[3]沈从文.唐宋铜镜[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
[4]史树青.古代科技事物四考[J].文物,1962(3):47-52,46.
[5]梁上椿.岩窟藏镜:古镜图录[M].北京:大业印刷局暨育华印刷所,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