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聚乙烯纺织面料问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种新开发的、环境足迹低的聚乙烯纺织品面料。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斯福特兰纳·波利斯基纳及其同事,利用标准的纺织业流程和设备,生产了聚乙烯(PE)制成的纤维、纱线和面料。这种聚乙烯完全可回收,是如今最常用的塑料之一。而研究团队发现,即使不经过任何化学处理,这些面料也具有耐污渍、吸水性好、快速干燥的特点。
这种聚乙烯纱线可以使用环保技术进行上色,避免了传统工序产生的大量有毒废水。研究团队还发现,使用聚乙烯转化面料能显著减少以往使用环节产生的环境足迹。(科技日报)
我国科学家在手性分子金属催化精准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研究团队利用不同构型的π—烯丙基铱物种之间相互转化速率慢的特点,从Z—烯烃底物出发,在手性铱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瞬态anti—π—烯丙基铱中间体。在该中间体转化成热力学稳定的异构体之前对其进行动力学控制的亲核捕获,从而实现含有Z—烯烃的手性化合物的精准合成。
该研究工作揭示了全新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模式,为含有Z—烯烃结构单元的手性分子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合成策略,有望应用于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合成等领域。(科技部)
聚酰亚胺气凝胶纤维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学同等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制备气凝胶纤维的普适方法,即溶胶—凝胶限域转变(SGCT)方法,把气凝胶纤维的动态纺丝过程调整为静态的溶胶-凝胶转变过程,从而为制备任意组分的气凝胶纤维奠定了技术基础。以聚酰亚胺(PI)气凝胶纤维制备为例,首先通过毛细管力使气凝胶前驱体溶液进入玻璃毛细管内腔,在毛细管的限域空间内实现前驱体的静态溶胶-凝胶转变,随后通过简单的溶剂冲洗取出凝胶纤维,最后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获得相应的气凝胶纤维。得到的聚酰亚胺气凝胶纤维具有超高比表面积(高达364m2/g)、出色的機械性能(弹性模量为123MPa)、优异的疏水性(接触角为153°)和显著的柔韧性(曲率半径为200μm)。
与商业化的棉纤维或者实验室自制的芳纶气凝胶纤维相比,PI气凝胶纤维也表现出显著优于上述两者的离火自熄灭(阻燃)特性。(中国科学院)
二氧化碳低温高效加氢制甲醇获突破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团队与厦门大学教授王野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催化加氢制甲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历时近6年,首次利用富含硫空位的少层二硫化钼(MoS2)催化剂实现了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CO2加氢制甲醇。MoS2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均优于此前报道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显示出优异的稳定性,为实现低能耗、高效率的CO2转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人员开发出具有丰富硫空位的少层MoS2。经评价,该MoS2催化剂能够实现低温甚至室温下CO2和H2的直接活化并解离,并有效抑制甲醇的过度加氢。原位表征与理论计算研究结果显示,MoS2面内硫原子空位是催化CO2高选择性加氢到甲醇的活性中心。
在实验室小试中,CO2在180℃的单程转化率达12.5%,甲醇选择性达94.3%,优于此前报道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传统催化剂,且性能能够稳定维持3 000h而未见衰减,表现出优异的工业应用潜力。(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