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化建设研究

2021-06-24 11:06张智敏
体育师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学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健康通识、精神状态、自我保健、生活方式、生活技能;健康教育模块课程所占比重排序为:精神状态、生活技能、生活方式、自我保健、健康通识;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分类来看,分为医学类课程、心理学类课程和运动类课程,且三类课程所占比重排序为医学类课程、心理学类课程、运动类课程。建议:学校应组建一个健康教育模块课程统筹协调小组;学院应加强健康教育模块课程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健康教育模块课程理论,遇到健康教育的实际问题应该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多与健康教育各科教师沟通,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强健健康体魄、增长健康常识和技能。

关键词:健康中国;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块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2.008

基金项目:大同大学2019年教改课题(XJG2019238)

收稿日期:2021-02-26

作者简介:张智敏(1975-),男,山西大同人,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健康中國2030”规划纲要》自2016年发布以来,从上至下开始了扎实的工作推进。我国居民的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人均寿命也不断提高,以2020年为例,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7.3岁[1],超过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的健康意识、健身意识大幅度提高,健康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健康大环境的不断改善,各类硬件设施的配备,已为“健康中国”事业打好了坚实基础。大学生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健康技能至关重要,文章将从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块课程角度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借助大学图书馆及城市图书馆资源,查阅大量有关“健康教育”“健康生活”“健康行为”等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知网、维普网等论文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关键词,查阅了大量有关论文,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预先设计的研究方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出健康教育包含的内容,并且划分为三级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针对问题的访谈,确定健康教育指标体系;采用开放式提问,就大学开展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建设的设想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专家访谈。

2.3 实地调查法

就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对大学生进行访谈,对各学院的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情况。

2.4 数学分析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细分,进而将其模块化,确定各个模块所占课时比重,为大学开展健康教育模块课程,提供理论支撑[2]。

图1 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块课程构成

2.5 逻辑分析法

将统计得出的数据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块课程构架

按照层次分析法,就下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概念的重要性评判,根据相关教师的评判,列出矩阵[2],具体如下:

根据层次分析法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运算程序,判断矩阵G的最大特征值经过归一化运算,经过一致性检验,确定了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块课程的权重比例为:健康通识课程占0.05,精神状态课程占0.34,自我保健课程占0.11,生活方式课程占0.23,生活技能课程占0.27。

在健康通识课程中各内容所占权重比例为:健康知识类占0.26,健康管理类占0.11,健康教育类占0.63。

在精神状态课程中各内容所占权重比例为:心理健康类占0.6,心理障碍类占0.2,情绪调节类占0.2。

在自我保健课程中各内容所占权重比例为:常见疾病预防类占0.16,性健康类占0.37,合理用药占0.37,中医养生占0.1。

在生活方式课程中各内容所占权重比例为:饮食健康类占0.21,健康体适能类占0.69,成瘾行为类占0.1。

在生活技能课程中各内容所占权重比例为:环境与健康类占0.11,急救与互救类占0.63,个人卫生类占0.26。

根据准则层和方案层的权重比例所得,如下表。

3.2 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建设

3.2.1 医学类课程

医学类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健康通识类课程、自我保健类课程及生活技能类课程,作为健康教育的模块课程,医学类课程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授课学时,都应占到主要部分之一。健康教育的五个部分中,生活技能方面的授课内容关乎学生健康教育技能的成果,也是将来学生健康素养的体现,以急救和互救、个人卫生为主要技能内容的健康教育体现了健康素养的生活技能;自我保健类课程也是学生内在健康素养的外在表现,如常见病预防、性健康、合理用药及中医养生,这几个方面的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体现,是终身健康的个人内涵。这几个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健康教育课程中医学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由专任教师进行授课。调查中发现,健康教育课程中医学类课程只有医学院的学生由医学专任教师进行授课,而涉及到健康教育课程中其他专业的授课只由自己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过程中各自为政,医学类课程涉及健康教育类课程较为分散,穿插在各门学科当中,没有单独列出。在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建设中,对于健康教育课程涉及医学类课程内容应由医学院牵头,组成专任教师进行授课,可以根据健康教育整体结构规划、授课学时比例、授课内容范围等进行全局性和部分性的有机统一,全局规划和个体规划的有机统一。在讲授基本健康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学生的特点针对性授课,做到普遍知识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形成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3.2.2 心理学类课程

心理健康课程在多数高校开设阶段是大学一年级,大学一年级课程涉及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大学适应问题。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许多方面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大学的自由与中学的约束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大学生往往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沉迷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缺乏内在约束,迷失自我;有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合理的人生规划,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产生迷茫,不知所措;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自我释放能力差,情绪管理能力又差,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其想法和行为偏激,外在表现可能是伤害别人,内在表现可能是自我封闭,有甚者可能会有轻生念头。从这些年高校学生发生的各类心理疾病来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上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在高校普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办公室及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将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化解到最小程度,疏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教会大学生做好情绪管理、人生规划。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划建设上,除了现在高校执行的课程时数、授课内容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内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各有不同。理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与文科大学生是截然不同的,具体的日常心理障碍和困境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针对学科较为接近的学生成立专门的备课小组,进行专门的交流,交流必须基于教学实践基础上,这种交流才更加贴近实际。另外,调查发现,有些大学生实际生活、学习中,碰到一些问题容易偏激,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室的设立应该更加有针对性,在整个大学期间,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培训对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方法、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

3.2.3  运动类课程

从理论上来说,健康体适能要针对不同人群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健康体适能内容,如正常人、生病人、康复人群、运动员等。尽管各种人群的健康体适能有所不同,但存在共性,如基础新陈代谢、身体姿态、身体机能、运动方案、运动风险防控、伤病预防等。不同的要求,健康体适能的应对方案也不同。以正常人为例,有要求保持现状的,有提高机体能力的,有减脂的,有加强肌肉塑形的,要求不一样,健康体适能也会有所不同。对普通大学生运动类课程的理论认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1)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发生;(2)养成终身体育观念,打造积极、健康人生;(3)科学健身,避免运动伤害。

多数教师认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块课程中的运动类课程建设,应该突出健康体适能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健康体适能不仅应从大学生健康教育运动的基础理论着手,更应该让大学生清楚基础理论的来龙去脉,增强学习基础理论的兴趣,确保运动健身的安全性。健康体适能的教材编写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健康体适能的教材虽然可以借鉴其他教材,但鉴于对健康体适能的理解及学校的个性化需要,应该加以重点建设。健康体适能师资队伍建设,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也可促进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从而达到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运动类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健康体适能理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健康体适能的实际案例,提高实践能力,提升理论应用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健康通识、精神状态、自我保健、生活方式、生活技能;健康教育模块课程所占比重排序为:精神状态、生活技能、生活方式、自我保健、健康通识;健康教育模块课程分为医学类课程、心理学类课程和运动类课程,三类课程所占比重排序为医学类课程、心理学类课程、运动类课程。

4.2 建议

学校应组建健康教育模块课程统筹协调小组;学院应加强健康教育模块课程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健康教育模塊课程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与健康教育教师沟通,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强健健康体魄、增长健康常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http://www.gov.cn/xin 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海燕,刘建军,李永华.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评价指标的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06):63-66.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
迈向2030,迈向“健康中国”
保险业助力“健康中国”四项业务有望受益
“健康中国”,保险任重道远
“健康中国”这样影响国人
抓住“健康中国”建设机遇
“健康中国”催生万亿产业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