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与说师:当代艺术教学的六种方式

2021-06-24 17:09
画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徐冰中央美术学院个案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学的外延被大大地拓展了,产生了传统学院教学之外的互联网公开课和知识付费等教学形式,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的途径更为虚拟化了,云端的论坛和课堂随处可见。但是,虚拟和数据纵然方便和时髦,谈到教学终归还是要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承,还有伴随其中的情谊。艺术关乎人事,教学不局限于方法和知识,还有关做人。相较于今天便捷多样的知识获取方式,链接人与人的传统师生关系的教学极具古典色彩,在电影《无主之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杜塞尔多夫博伊斯的教学课堂,从文献中我们也可管窥黑山学院的種种传奇。学院在传承序列中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样在中国,学院的教学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生成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毕竟大多数艺术家或者经历了学院训练走上社会,或者继续坚守在学院内。

学院和教学皆是宏大的命题,本期特稿截取6个片段呈现给读者。从地域上来讲南北兼顾:吕胜中、徐冰、隋建国3位老师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长期教学,南方的美术学院中选择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施慧教授和四川美术学院的焦兴涛教授,而陈琦老师则先后在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涉及的学科主要围绕着与当代艺术紧密相关的版画系、雕塑系,以及实验艺术系3个专业,从这3个专业方向延伸出的媒介和形式更为丰富。本期特稿涉及的6位教师,在以往艺术传播中我们更熟悉其艺术家身份反而忽视了他们的教育身份。6个个案显然无法表现出学院教学的全部,这或许只是一个以供大家讨论的起点,对我来讲或许也是接下来进行更为全面的梳理的开始。

本次特稿的撰稿人具备了艺术学院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书写个案对象的学生,对于自己老师的教学作为亲历者更具有发言权,对于具有现实温度的教学也深有体会,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是来自教学现场的;另一方面,他们同时也是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具有未来艺术教育长期实践者的身份。因此他们对于艺术教学的书写更为清晰,他们对于教学个案的书写体现出了这种双重身份,所以特稿主标题最终定为“师说与说师”。

2018年6月,《画刊》曾经推出名为“‘非学院:当代艺术教育的三种模式”的特稿,那一期特稿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学院体制之外的当代艺术教育。现在看来,本期特稿像是对于3年前特稿的遥远的呼应,它们分别从学院内外两个角度来关注当代艺术教学。关注当代艺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教学是构成谱系的一方面,艺术史的产生线索是一条明线,而教学中的传承和谱系产生则像是暗线。

此外,与其他学科不同,艺术学科在教学中有很多隐秘的不可言说的部分,比如徐冰先生在《愚昧作为一种养料》中写道:“李桦先生教我们木刻技法,上课时他常坐在我对面,我刻一刀他点一下头,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也是一种幸福。好像有气场,把两代人的节奏给接上了。”可见艺术教育不仅仅学习知识和技法,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也必不可少。最后借陈丹青先生在《骄傲与劫难:记1978—198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一文所言作为结尾:“毁誉不论,有一个美院摆在那里,人会到里面去,又会从里面走出来:进去出来,出来进去,同是美院的学生,日后可以是不同的艺术家,走不同的路,做不同的人。”(段少锋)

猜你喜欢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个案
徐冰的符号
精明的算计
女生大闹校长室:把妈妈还给我
张青简介
寇月朋作品欣赏
布画油彩 艺术人生
又见徐冰:从《天书》到《地书》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