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任何平台,走红都是有一套方法论的。
这几年,短视频站上了流量风口。风口下,一批说车账号正在崛起。在短视频平台搜索栏搜索“说车”用户,手指不停地往下滑,会有上百个说车博主出现。他们的粉丝少则几十万,多则几千万。他们的视频通常由一个不变的主角,带动一个或几个群演来呈现。内容有的是汽车知识科普,有的是情景短剧,有的是搞笑测评。他们以接地气的角色扮演、短平快的叙述风格,快速在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在数百个说车账号中,最“顶流”之一的账号当数“虎哥说车”。“虎哥说车”走红时间短、见效快,是“粉丝增长最快的账号之一”。如今该账号在单个短视频平台上就有超3000万粉丝关注。任何时候,任何平台,这个账号火了,它本身就成了一套方法论。“虎哥说车”成了短视频中成功的典范,被各类短视频教学文章当成分析案例。
于虎是“虎哥说车”的创始人、视频主角,被观众称为“全网最牛说车人”。他曾在杭州交通电台主持过一档汽车维权类栏目《我的汽车有话说》。这档节目在杭州的移动占有率最高时接近70%,于虎也因此有了一些知名度。“虎哥说车”中的一些用户,原本就是他的电台听众,他们觉得于虎的说话方式极富激情,很有辨识度。这一点,正是各类教学文章分析的走红要素之一:要有独特的风格作为品牌标识。
在视频中,于虎用不变的光头造型、黑框眼镜,具有辨识度的语言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视频的文案风格也大多统一化呈现,用词简单,读起来要朗朗上口,开头结尾要带一些固定句式,如“很多网友留言想看××,今天它来了”,“别问落地价,因为情怀无价”等。短视频平台上也因此诞生了一种“虎哥说车体”,文案风格如出一辙。
其次便是内容类型。“虎哥说车”不同阶段的内容类型是被效仿的另一要点。于虎说,“虎哥说车”经历了6-7次的内容转型。
最初做的是实用干货类,通过两人问答来科普买车用车知识,这类内容平均点赞量在4万左右。第二阶段是讲解豪车配置,这期间点赞量上涨明显。第三阶段则是根据观众建议搜罗了牛车、马车、过山车等冷门车。这一阶段爆发了不少视频,如落地价3080元的拖拉机、有着50年历史的“农村捷豹”独轮车、刚好值一顿小烧烤的二八杠自行车,单条视频均超过200万的点赞量。这类视频又被教学文章总结为一点:内容要猎奇才能引人关注。
再往后走,“虎哥说车”的内容取材已经不局限于国内。团队飞到迪拜,拍迪拜王子的几亿豪车;飞去英国,拍街道上的人力三轮车;飞去美国,拍拉斯维加斯的概念车。之后受疫情影响,取景地转回国内,飞去成都、郑州、三亚等城市,边拍风景边拍车。国内外风土人情与车的结合,又是两次内容尝试。在这之后,“虎哥说车”又拍摄了很多“不止于车”系列,内容方向始终在不断调整。
于虎对“虎哥说车”的走红分析,与各类教学文章总结得相差无几,“一是辨识度,比如我的发型;二是场景和拍摄素材,都会精挑细选;三是编导的剧本。”“虎哥说车”目前是个六七人团队,最让于虎花费精力的还是选题与脚本。短视频内容方向一直在变,因此非常考验团队的持续创作能力。“虎哥说车”团队中除于虎和兩个合伙人外,其余都是“95后”,于虎觉得,“他们的网感和对新鲜事物的解读都在我之上。”
“虎哥说车”曾被很多账号借鉴效仿,并且不止于汽车领域。作为短视频平台的“顶级红人”,作为方法论本身,于虎和整个团队都没法停下。他的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依然做着电台节目,一个月至少有10天不在杭州,颈椎与腰椎都相继出现问题。“虎哥说车”目前共发布了500多条视频内容,于虎通过视频介绍了很多车,劳斯莱斯、玛莎拉蒂、法拉利,甚至还有航母、潜艇、装甲车等,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人生中拥有的第一辆车。
那是在2003年,于虎花了四万八千多元买了一辆两厢夏利,他高兴得一晚上没怎么睡着。那种兴奋感很难忘却。他的父亲也有过相同的感慨,说,不管后来换什么车,最喜欢的还是当年那辆夏利的感觉。
当一种新的内容形态迈向主流,批评与质疑会不可避免地袭来。
在短视频平台,创作者不断涌现,汽车内容不断扩充,在这个过程中,伴随而来的还有审视的眼光。有部分汽车爱好者提出质疑,短视频中的知识科普,不过是对车最基础的介绍。说车人对车的专业度也不够,不会从车的配置、性能等关键角度来分析。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调性不足。
“车坛老炮儿”也随着短视频风向转型过几次内容,粉丝量已是千万级。“车坛老炮儿”最早做的是汽车知识科普,中间做过情景短剧,现在正在尝试挖掘机、拖拉机的下乡体验记。很少有人知道视频中的主角叫西凉,粉丝习惯叫她“经理”。西凉原本就是4S店销售经理,毕业至今,她在汽车行业中干了12年。
如果以满分10分计算,西凉给自己的专业度打7分,扣掉的3分在于她对汽车机械构造还缺乏了解。面对短视频知识属性不强的声音,她很坦诚地回答,“对于真正的汽车发烧友,我觉得我给他们的参考意见是不够的,他们是属于另一个级别的。我们制作的视频,是针对大部分群体的,是那些对车有点儿兴趣、想购买的群体。”她还补充道,这类群体如果能在视频中了解一些买车用车的基础知识,那就是“车坛老炮儿”最大的价值之一,“毕竟很多人一生只买一次车。”
当然,做更专业的汽车科普不是没有想过。西凉说,团队一开始就考虑在“车坛老炮儿”上做长视频,比如把一辆车从头讲到尾,甚至包含政策方面的知识。但策划下来发现,要把一个知识点讲透彻,一期视频要5至10分钟那么长,这个时长与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属性很不契合。相似的问题,于虎也遇到过。“虎哥说车”在几次内容转型中都尝试过专业车评,但最后发现,做得越专业,流量越差。
经过考量,“车坛老炮儿”团队决定,把更专业的知识问答留在直播时段。目前,“车坛老炮儿”基本保持每周一次的直播频率,每次直播时长在2小时左右。而视频则依然根据平台特点来制作,满足观众快节奏、碎片化的观看需求。至于未来要不要做专业化内容,还是要看短视频风向。“短视频在不同时期都会有内容迭代,它不可能就一种模式一直火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嗅觉灵敏一点儿,探索它的下一个风向会在哪里,然后进行改变,让自身的视频保持热度。”西凉说。
这是一个探索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平台的过程。短视频平台是算法推荐机制,算法是公平的,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今年4月,“车坛老炮儿”发布了一条“临时经理,走马上任”的视频,收获百万点赞量。视频中,西凉随便走进了一家4S店,假装自己是集团调来的销售经理,对经验不足的销售员进行指导,顺便蹭走店里的一顿饭。很快,相似的视频就在其他账号上出现了。西凉说,同质化的内容都会火,这就有了所谓的方法论。
在创作与被创作的过程中,“车坛老炮儿”要做的,就是在大同小异的环境中求同存异。西凉觉得,“车坛老炮儿”能火起来的原因,关键在于内容够接地气。他们在用一种快乐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用车难题,观众既能从中收获一点儿汽车知识,也能在下班休闲时轻松一笑。
说到这里,西凉想到了“车坛老炮儿”发布的第一条视频。那个视频没有聊车,没有聊销售,西凉也还不是“经理”。有的只是同事小黄在那儿唱歌,神情陶醉,西凉在回复客户之余看了他几眼,最后忍不住笑场。这是无意间拍摄下来的一段视频,点赞量有81万。西凉说,这条视频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现在很多视频展现的也是他们的日常状态。她把这些真实的一面归为草根文化,是观众愿意接受他们的原因之一。
“车坛老炮儿”能火起来的原因,关键在于内容够接地气。他们在用一种快乐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用车难题,观众既能从中收获一点儿汽车知识,也能在下班休闲时轻松一笑。
主流的内容形态在变化,内容创作者的身份也在转变。
短视频平台上的汽车内容创作者,有部分是从传统媒体走出去的,他们从车评人变成了说车人。当他们的身份发生转变时,生活的切面也随之改变。他们将直接面对观众的审美与需求,重新思考内容与流量的关系。
“家有懂车妹”从2019年1月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做内容,目前制作了400多条视频,也是汽车领域的头部账号。该账号的创始人是赵艺泽,观众喜欢叫她小泽。赵艺泽毕业后在北京做过一年编导,之后去汽车媒体做了4年车评人,工作内容之一是和同事一起制作汽车评测视频。一个视频的制作周期大约要一周。整个制作团队要想选题、讨论脚本,确定后外出拍摄,全面地拍摄完一辆车需两三天时间,回来后进行剪辑,全部完成后上线。
在这个过程中,赵艺泽发现,长视频的很多内容是创作者直接输出给观众,但这并不一定就是观众想要的。一些事实也反馈出,很多人连汽车基础知识都不了解。那段时间恰好是短视频平台的爆发期,赵艺泽开始尝试拍摄一些短视频,之后就有了“家有懂车妹”这个账号。她对这个账号的定位,是仿若一个邻家好朋友般的存在。她想把复杂的汽车知识简单化,然后在视频中一点点儿说给大家听。
从第一期到现在,“家有懂车妹”虽然尝试过做豪车讲解、带粉丝买车等内容,但主要方向一直是知识科普。赵艺泽有自己的一点坚持,“相比较纯娱乐、搞笑类、情景比例较重的内容,我觉得让一个人收获知识是更有意义的。平时看视频评论,有人会和我说又学到一招,这些让我更有满足感。”
从车评人到说车人,让赵艺泽感受最不同的是挖掘内容的角度。过去,她会更注重汽车参数、驾驶的细节感受。但现在,她会从留言、私信中去探索观众的需求,然后做深入浅出的讲解。除此之外,她还要适应数据的变化。转行做说车人后,赵艺泽每个月都会哭一次,有时是账号发展遇上了瓶颈,有时是数据下降带来的压力,这些都成了她生活中的不可抗力。
但相比较以前,趙艺泽还是放松了一点儿。她说,“短视频在这方面其实很玄,你觉得这个视频会爆,它的数据可能就一般。你发了一条自己觉得很普通的视频,但这条视频却被大家认可了,突然爆了。惊喜总是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出现,所以才会叫惊喜。”有意外,也有惊喜,这是赵艺泽现在对短视频的理解之一。
短视频的热风还在吹,但生存法则只剩下一条。要么晋级,要么淘汰。
据统计,近几年,短视频平台上的汽车兴趣用户增长猛烈。汽车内容创作者也在持续增加。汽车品牌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蓝V”。2020年,仅算单个短视频平台,每天就有1.2万条汽车内容发布,有超过8400万人为汽车内容点赞。这些数据意味着,短视频中的汽车赛道已是拥挤状态。
“说车的小宇”正式在短视频平台启动是在2020年9月,创始人刘冠宇还记得,当时“猴哥说车”有2000多万粉丝,“小刚说车”有1000多万粉丝,“八戒说车”也达到400多万粉丝。他形容这一局势,“蓝海早过了,完全杀红眼的状态了。”不得已,刘冠宇想了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他构建了一个新框架,先不直接说车,先说说其他人的车。于是,现役CBA球星开什么车、世界级大力士冠军开什么车、滑雪世界冠军开什么车等系列视频构成了“说车的小宇”的早期内容。这时期的每条视频点赞量都在10万以上,有的达到近40万。
刘冠宇认为,“短视频完全刺激了汽车内容生态”。他把汽车内容生态划分为三个时代。短视频的到来,把汽车内容生态带到了3.0时代,即让观众主动接受内容,而不是被迫灌输。
从经验、性格、知识储备几方面看,刘冠宇都觉得自己非常适合短视频平台。他曾就职于汽车之家,写稿、主持、拍摄都做过。让他决定转行的关键因素,是“自己不被看见”。在传统媒体平台,一条视频上线后,通常只能得到几十条评论。他在2019年时尝试做过一个短视频账号,自己拍自己剪,有时一条视频的评论量能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差距明显。
刘冠宇认为,“短视频完全刺激了汽车内容生态”。他把汽车内容生态划分为三个时代。1.0时代是写文章介绍车。2.0时代是用焦点图来吸引关注,传统汽车媒体目前正停留于此。但短视频的到来,把汽车内容生态带到了3.0时代,即让观众主动接受内容,而不是被迫灌输。当所有的内容创作方都在一个大流量池中,观众属性就尤为重要,“观众不喜欢,那就淘汰我,就很简单。”
“说车的小宇”目前是百万粉丝级别的账号,是“后来居上”的典范。短视频汽车赛道看似饱和,其实不全如此。刘冠宇用自己的经历举例,“我刚入局时,很多人说现在做账号没有特别好的方向,让我去迭代,去学习。后来我才发现,我做的新内容,大家都学我,我成了被模仿甚至抄袭的目标了。短视频这东西,永远需要新的人进去,做出全新的不一样的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迭代”。这既是短视频的内容特征,也是短视频丛林中的生存法则。刘冠宇把“迭代”形容为“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放风筝”。要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才能让风筝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