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主导逻辑与议题框架: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的研究

2021-06-24 02:20鲁晓玮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文献

盛 亚,鲁晓玮

(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开始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股东利益至上主流观点提出挑战。自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起,学术界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理解因研究视角和理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Freeman[1-2]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影响最为深远,他提出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前提是关注其利益与权力这一理论视角。Freeman的研究奠定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基石,但他的研究缺乏对利益相关者排序和识别的衡量。Mitchell[3]将利益相关者属性分为权力性、紧迫性和合法性三个维度,并根据利益相关者不同的维度划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为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显著性视角研究作出贡献。利益相关者有关概念由于不同视角研究需求的差异出现了许多矛盾却鲜有人讨论的观点,但Donaldson[4]提出的描述性、工具性及规范性研究为利益相关者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定位。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大致可分为规范性商业理论研究、企业治理及组织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研究及企业管理战略与策略研究四类[5]。

尽管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相对成熟和清晰的概念,但国内外研究大多从实证或案例研究出发,多为描述性或数据定量检验[6-8],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架构;鉴于现有研究视角及理论背景的差异,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还存在共同知识基础薄弱、理论与文献相互割裂的问题,限制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价值扩展。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利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从理论源起和知识演进的角度,遵循利益相关者个体-关系-网络的研究逻辑,结合三大聚类全面梳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提出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思维方式相融合的特征,最终搭建研究的议题框架。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选择

现有研究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知识结构梳理大多采用“滚雪球”的方式,通过追溯并引用公认研究结论和前人研究进行字典式整理。就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而言,尽管诸如管理学界大家Freeman、Mitchell及Donaldson提出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和框架,但经过几十年的衍化,这些以往公认的研究议题受到了不同领域学者的质疑及拓展。这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涉及学科较多且经常被引入交叉学科不无关系,也与缺乏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脉络和研究逻辑的梳理有关,本文为从主观判断到客观计量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鉴于单纯的文献计量不足以深入探索研究主题,结果分析也需对热点或典型文献做详尽而深入的内容分析,本研究利用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可的Citespace分析软件,在方法上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其中包括共引分析,即作者和关键词等的共现分析,引文、作者和期刊的共被引分析等[9],在检索文献的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即根据需求选择相关字节进行个体或组合分析。基于此,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进行更客观而有效的分析,挖掘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脉络图景,界定研究热点,廓清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主导逻辑,总结议题框架。

(二)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采用管理学和经济学中最为常用的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国际上极为重要的数据检索信息源,涵盖1989年至今的全部文献(截至2019年1月30日)。首先,根据以往积累文献内容,本研究采用主题搜索方式,搜索研究主题为“stakeholder theory”的文献,并将检索领域缩小到管理学领域,检索到文献2248篇。其次,再根据文献内容,精炼“review”和“article”文献1794篇,其中有关商业主题的文献有528篇,涉及有关企业决策和管理主题的文献706篇,有关伦理和责任主题的文献有359篇,涉及其他主题的文献201篇。最后,对检索出的高度相关文献摘要进行阅读和筛选,剔除没有stakeholder实际内涵的文献。时间节点为2019年,时间片段定为2年,并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主题、共引等数据处理。鉴于搜集的文献仅来自英文数据库,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对英文文献进行交叉处理,以高质量文献为基础,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现状作出评价和研究。与已有研究的主观流派研究划分不同,本研究采用引文聚类的方法,客观识别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逻辑,辅以利益相关者主体属性及分类代表性文献精读,识别各类别利益相关者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最后,采用关键词分析,结合review和article精读,构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议题框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三、 基于Citespace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统计分析

(一) 文献发表趋势分析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Berle和Means《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两位学者在书中指出所有者和控制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这一关系涉及股东、员工及其他相关群体,即公司董事代表股东利益的同时,要代表其他利益相关主体,这一认知颠覆了企业只对股东利益负责的传统认知[10-11]。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逻辑是以主体研究为切入点,从个体、关系到网络,但在演进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个体(注重主体的权利属性)与整体(注重网络的整体属性)的割裂状态,作为个体和整体纽带的关系研究应是两者融合的关键(参见表1)。

表1 研究呈现的特点及其判断依据

1.总量上,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经历两次“峰值”,呈逐步增长状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研究围绕着其概念界定、分类、行为解释和管理策略等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数据截至2019年1月),1999年和2012年出现研究高峰,其中2012年相关研究到达顶峰(如图1所示)。但1999年和2012年相关文献的研究方向有所差异,1999年的这一小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Freeman的经典著作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掀起了有关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高潮,它确立了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理论框架。在这一经典著作出版后的十余年间,有超过100篇的论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利益相关者问题上,且2004年的统计研究表明,它的被引频率接近同年AMJ期刊中论文被引率的8倍。尽管这一高峰期有关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发文量引人瞩目,相关研究多以Freeman(1984)[1]的星状图谱为基础,以企业为中心,以个体视角系统化研究利益相关者问题,但单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识别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探讨利益相关者行为对于企业的影响是与现实环境有所不符的。现实环境中,企业并不一定一直处于中心位置,且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应存在双向互动。另外,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联性,例如,利益相关者作为结构洞,将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联结。基于这一现实原因和实际需求,有关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拓展,不再单纯以企业或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研究视角进行有关管理领域问题的探讨,而是将企业视为由所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形成的有关契约的联结,即无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结方式如何,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两者的互动性,所以将关系视角嵌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能够弥补个体视角研究的不足[10],这一关系视角的明确提出是在21世纪初,由Hill、Jones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委托代理理论和Friedman、Miles建立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理论为起始。这两者分别代表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维度,而两个行动者构成的关系中存在多个不同维度的互动,所以为了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学者们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摸索和挖掘,2012年所到达的研究顶点就是有关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研究的顶点,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与契约、合法性、权利差异、社会性趋向等关系视角下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有密切联系。但在2012年之后,有关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进入了瓶颈期。因为学者逐渐意识到行动者是嵌在一个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关系构成的系统中,这就可以重新回到Freeman的星状图谱。这一星状图就构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星状网络。虽然在这一星状图中,利益相关者两两之间并未发生直接联系,但他们都通过企业间接产生关联,这就意味着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群体间存在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综上,随着商业及管理实践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研究不断嵌入新的研究领域并扩大其研究意涵。2005年之前利益相关者研究大多基于利益相关者个体视角,Freeman的研究意味着利益相关者个体研究视角的确立——要求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及显著性分析、阐明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及创造共同价值的意义,以及将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的核心元素是什么[12]。之后的研究转向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促使管理者明确其趋向的商业战略,特别是他们想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何等关系来实现其目标。近十几年间,以组织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为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网络相关研究出现较为密集。所以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发文趋势符合个体-关系-网络的发展脉络,以下几部分就是根据这一脉络,深度挖掘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主导逻辑演进。

图1 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的总体趋势

2.内容上,高发文期刊文献以工具性研究起始,不断向规范性研究转移。分析文献发表数量及高质量发文期刊,可以更好地揭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因此,本研究对上述1794篇在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的内容显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等Top期刊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主题高度关注。且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规范性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主导方向,这通过对高发文期刊中核心文献的精读可以窥见。利益相关者相关研究最早由经济学主导,认为企业不应该仅致力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同时考虑利益相关者权益;而后,随着研究发展,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致力于价值创造和交易的群体,可以对有效提升企业声誉并推动企业成长和盈利提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建议。国外对有关社会责任背景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十分聚焦,因为企业认识到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原因是从企业意识到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权利和需求产生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合法利益意味着企业必须重视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体系构建。另外,从对高发文量期刊经典文献的精读中得出,大多数对利益相关者管理进行详尽研究的作者都利用诸如“企业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共享价值”“主体属性”“合法性、紧迫性、权威性”和“显著性”等关键词进行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相关主题的研究。因此,Top期刊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领域研究的高发文量奠定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厚基础,并为经典文献的出现做了铺垫,也为理论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表2 高发文量英文期刊

(二)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

1.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知识基础。知识基础反映了学科研究前沿的本质[13],大多数经典理论都以英文文献为载体,国内研究通常也受国外经典理论的影响。加之,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SSCI期刊库也能够代表某一领域研究普遍认可的研究最高水平,而国内学者在其中的发文量也愈加增长,以英文文献进行分析更能挖掘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最普遍的知识基础。依据本研究的分析规则,数据库将选定文献进行筛选后,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Timeline视图绘制了引文聚类结果,形成整合的利益相关者知识网络包含194个结点、556条关联路径。知识图谱的聚类特征如图2所示,不同大小的圈代表文献共被引的次数,而标签数字的大小代表了不同聚类的被引情况,聚类数字越小,则该聚类愈发关键,也即该主题成为研究热点。此次引文聚类结果中,文献规模在50篇以上的有#0 nature of firms, #1 stakeholder analysis, #2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三大聚类的文献规模均在50篇以上。#0聚类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领域中关于企业本质的知识基础,主要是将利益相关者的理念应用于企业计划领域,以企业为中心,界定企业本质是需要利益相关者支持的群体,且企业在制订战略计划时,要认识到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挑战,并对其中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需求和满意度进行准确衡量,对企业相关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做出反应,但这一聚类对推进企业-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的研究有所限制。#1聚类主要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领域中关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知识基础。对于企业战略计划学派而言,他们强调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模式和外部环境的潜在影响,决定利益最大化的相应对策,这与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预测密切相关,并不是单纯地探索现有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变化,而同时研究企业-利益相关者间的互动对关系双方行为的影响以及双方目标达成的平衡。#2聚类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领域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知识基础。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研究将企业最终为股东还是为利益相关者谋取最大利益这一“矛盾关系”纳入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中;与此同时,学者们还提出了“social responsiveness”的观点,从评价外部环境、关注利益相关者需求及设计政策并实施战略决策满足利益相关者社会需求,且Carroll(1999)提出的企业社会表现模型也被应用到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分析中[23]。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会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度,推动利益相关者对稀缺资源的掌控,帮助利益相关者获取有利的网络位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以上对知识图谱中聚类结果的分析初步印证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下文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个体-关系-网络”的主导逻辑分析做铺垫。

图2 引文聚类结果(Timeline视图,圆圈大小代表聚类重要程度)

为进一步梳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知识基础的具体内容,表3还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视角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图2与表3的研究结果显示:(1)高被引文献梳理总计19篇,循着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凸显文献时间跨度从1995年Donaldson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及分类到2011年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影响与前沿的研究,再到2012年Aguinis基于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2)高被引的源期刊显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主题的研究大多源自组织管理及社会学领域;(3)引用率的高低由被引圈层半径决定,所以Freeman、Mitchell、Campbell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引用率最高的文献基础;(4)Matten、Aguilera、Campbell等人的研究成果被引圈大小反映这些研究在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演进的过程中具有突变性,研究贡献在理论演进的某个阶段提升速度较快;(5)从由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知识演进聚类特性(高频主题词)出发,1989-2019年间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聚类包含基于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个体、关系、网络研究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表3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主要研究成果及分类概况

2.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文献中关键词的呈现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为了更明确近三十年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趋势,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展开Keyword共词分析以识别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该网络包括148个节点和535条连线,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了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图谱将频次为前20的关键词标签绘制在其中。在国外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中,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社会责任出现的频次最高,分别为136次和78次。并且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更多,其中“management”出现56次,“performance”(包含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出现49次。图3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发现社会、经济、商业伦理三大领域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热点:(1)利益相关者研究正从普适化的企业经济研究转向对其权力、利益对称性及“Guanxi”的关注;(2)从传统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个体视角研究转向契约关系中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异质性,且利益相关者关系视角研究打破Freeman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群体核心的传统理念,认为承担战略决策责任的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核心;(3)利益相关者研究与创新、社会责任视角的交叉研究已然产生。处于开放性社会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产生创新的行为,是由为满足关系网络中结构洞的需要激发的动机所驱动的。这个需要就是利益和由利益决定的权力(或为保障利益实现的权力),这就是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根本基石。

图3 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四、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主导逻辑演进分析

前文已经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领域研究的发文趋势、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进行了总体概括。为更好地梳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演进,本部分结合图1的研究总体趋势和图2中的核心聚类,再加上表3中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领域研究得出的“个体-关系-网络”的研究逻辑进行详细阐述。

(一) 基于个体和关系视角的研究

前两大聚类的标签分别是“firm”和“stakeholder”,即从企业或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视角探讨互动行为和管理策略、利益相关者权利和主体属性等。活跃文献为Harrison[14]及Freeman[2]发表在“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核心文献,承袭以Donaldson[4]以及Mitchell[3]、Freeman[1-2]对个体及关系视角的研究。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个体视角的开拓性研究是基于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对这一概念基本特征的分析。Freeman将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看作独立的个体,并以其个体属性为单位展开理论分析。但这一研究并不能全面解释如何区分利益相关者与非利益相关者,同时也不能展示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变化趋势等。随后出现了Mitchell[3]提出的如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和排序——个体或是群体由其是否具备合法性、紧迫性、权力性的某一或是某几个特征,用以确定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属性及其动态变化。其中,利益相关者属性是对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拥有的权利、财产、专用性资产等内生属性的统称,且利益相关者属性受到自身状况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从而转化其形态。个体研究视角认为利益相关者行为由利益相关者权利结构属性所决定,所以“权—利”对称配置方能效率最大化。GHM模型对权利集中对称配置于财产所有者做了经典描述,利益相关者智力资本等要素的作用从而凸显出来。Hart在GHM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研究指出结合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观点,权利对称配置视角会带来高效率,同时权利在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起到的作用也被广泛接受(伴随产权理论的发展)[15]。盛亚[16]等指出,产权理论中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分别对应利益和权力,将经济学中的权利对称观点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相联结的同时,为避免研究边界的泛化,应严格界定利益相关者权利概念。

基于个体研究视角,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核心假定是企业应该对所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更广泛的公共利益作出反应,但这种观点限制了研究对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互动关系的理解。企业被视为与利益相关者存在显性或隐性联结,委托代理理论可以解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关系找到了理论基础[12];另外,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且此契约关系为主体存续的不对称互动关系带来权力,非对称关系的动态化调整会推动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趋于平衡。Friedman和Miles[17]以关系视角为基础研究了企业-利益相关者间的互动对关系双方行为的影响,随着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变化,探讨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发生影响的不同路径。鉴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包含经济交易关系和社会交易关系,因此关系的联结方式和关系的决策过程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结构维度,而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行为维度由关系联结双方的行为互动及结果所示,这两个维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在每个维度内部两个构成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18]。而且,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权利结构并非一成不变,权利产生于组织所拥有的利益相关者资源,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却是可以改变其自身资源基础的[19]。因此,权利关系也是动态的,Freeman提出利益相关者可以借助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权利来影响企业的观点,其意识到在企业的现实环境中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这就为之后的利益相关者网络视角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基于网络视角的研究

第三个聚类标签是“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活跃文献是Aguinis[20]发表在AMJ上的文献,主要聚焦于社会责任及慈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有助于确保获得那些利益相关者控制的关键资源,扩大利益相关者的网络中心性,从而促进企业发展。该研究综合了网络、关系和个体层面的分析文献,包括社会责任行动和政策的反应性和前瞻性预测因素,以及这些行动和政策的结果,这些行动和政策主要影响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承袭Jones[12]企业经营模式及利益相关者管理框架。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的研究可以为利益相关者网络建立合法地位,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和权力可以合理地引导企业的战略决策,即利益相关者观点作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必要延伸——企业应对谁负责[21]。Carroll等学者也因此注意到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并提出企业应对其利益相关者群体负责的重要论题[22-23]。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使近十年来的研究认识到企业必须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力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共存[24-26],因此研究从仅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转向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间的互动关系及网络结构问题。

从Rowley[27]以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性构建的二维四象限分类矩阵这一研究可以看出,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群体间多边契约的集合,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网络视角研究也日渐成熟。李春友和盛亚[28]等针对相关情景,把网络划分为有核松散型、有核紧密型、无核松散型和无核紧密型。有核松散型网络中的企业因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拥有更多的利益和权力,而处于边缘区域且关联性较少的利益相关者只能通过创建关联性以对应社会复杂性。在有核紧密型网络中,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与处于边缘区域的利益相关者群体间互动频率较高,而较高水平的互动会平衡网络优势带来的利益和权力。在无核松散型网络中,鉴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群体都不具有网络位置优势企业且联结性较弱,所以应改变利益相关者网络中心度以提升其权利。在无核紧密型网络中,处于网络边缘的企业权利会受到联结性较高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限制。但网络层次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如网络权力对个体层次的利益与权力关系的挑战,网络结构的超二元关系对传统的二元关系的挑战等。

五、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流议题框架

基于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有关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和脉络演进的深度探索,本文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整体的主流议题框架,主要包括研究的必要性、研究逻辑和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机理研究四个模块,见图4。

图4 利益相关者研究的主流议题框架

(一) 研究必要性

尽管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企业应该对不同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更广泛的公共利益作出反应,但从哲学和理论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聚类更易进行深入有效的分析,并在科学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评价[29]。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将理论与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发展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事实上,一些最初的假设从来没有完全被证明是正确的,现实远比模型提供的简化图形表复杂得多:(1)企业需维护除股东外利益相关者群体权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其社会责任预期。(2)利益相关者群体间的异质性被忽略,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同质性关注的是其差异性而不是利益相关者群体,他们都被捆绑在一个群体中,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利益,但他们不一定有共同的目标[30-31],即利益相关者同属于利益相关者群体,但可以跨越不同的子集,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多元化不容忽视。(3)企业的外部系统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分析应该根据特定利益相关者在某一特定时刻所扮演的角色来组织,利益相关者群体都可以在利益-权力方面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关系都是不平等及动态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的强度可能在每个方向上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利益相关者权力和其对影响的敏感度。

(二) 研究逻辑与研究主题

作为一种经典的学术分析框架,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近年来被国内学界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管理的研究中。其研究视阈也较为宽泛,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视角从利益相关者概念和主体的识别,延伸到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乃至管理策略等方面,并转向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以往研究借鉴利益相关者的含义和分析框架,确立了一个以利益相关者识别、管理策略构建与行为规律、整体与细节管理计划制订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制定的理论框架,基本遵循了利益相关者“个体-关系-网络”的研究逻辑。

利益相关者群体是基于人口统计和结构因素,其异质性对社会利益驱动、身份驱动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与这些目标异质性密切相关的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试图达到他们的目标时使用不同的策略:个体研究中以Freeman为主导的研究已然成熟[1-2]。关系研究从开始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单向影响(一元)到相互影响(二元)发展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彼此影响(超二元),网络研究范式也就应运而生,其代表性人物是Rowley。后续研究还有利益相关者的显著性[32]和网络权力[33-34]、分类[35]、权利来源和管理策略[29,36]等一些独特概念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含义及利益相关者主体研究之间的关联。

基于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核心聚类分析以及代表性文献的精读,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而非单一视角研究。学界一直试图构建企业-利益相关者内在属性与外在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嵌入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以期弥补个体研究视角忽视的此关系中的互动过程,且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群体相互嵌入将构成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权利网络[26]。与此相关的其他研究还包括:将网络结构和利益相关者资源属性联系起来,对利益相关者的显著性进行的研究[32];结合创新网络和创新资源研究利益相关者网络权力[33];网络结构位置和网络关系对利益相关者行为产生影响[35];网络视角下的主体权力来源及其对主体行为影响的研究[34]。我国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也基本遵从“个体-关系-网络”的研究逻辑,其内容逻辑包括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属性研究[36]、Mitchell利益相关者分类为基础的中国实证研究[29]、利益相关者权利的来源和权利提出的管理策略[28]、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对称性研究[37]、专用性资产投入,技术创新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28]、网络结构对利益相关者行为影响和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下构建的“关系”研究[18],以及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网络治理研究等[38-39]。

(三) 研究方法

根据Citespace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核心文献及其共引关系的分析,高共引的文章涉及的研究方法包括Walter、Bradley和Zhu等发表的三篇核心文献[40-42],而这三篇有关利益相关者研究的文献涉及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首先,社会学领域中的案例研究相较于问卷等其他研究方法而言更具现实意义,案例研究可以削弱以往研究经验的束缚和主观意识行为的出现,从而产生更适于构建新理论框架的研究脉络[43]。同时,案例研究通过访谈、扎根等现实性较高且差异性较大的数据收集方式探讨现实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深入分析行为现象的意涵。相较于案例研究的新颖,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是可以克服多重共线性(如时间序列)、自由度和估计效率较高的统计方式,更客观地探讨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群体动态化、激励方式及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网络分析法是对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以及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利用节点、结构洞探讨利益相关者关系,关系的方向及关系强度出现的差异,可以更好地解释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互动,以及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结构洞及其联结性。总之,案例研究方法、面板数据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中因主题(个体、关系、网络)不同而各自发挥优势。

(四) 机理研究

从已有理论视角看,过往研究大多运用资源基础观、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研究刻画利益相关者机理。(1)资源基础观。研究认为企业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是由利益相关者提供的。在企业价值衡量中,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合作关系会提升企业的声誉和收获异质性资源的概率,形成的信任与依赖关系可以减少利益相关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形成一种难以模仿与替代的无形资源,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竞争优势。(2)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中对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44]。研究关注点也就从企业对社会价值单向关注转向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群体间的互动关系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强调企业作为处在内外部环境系统中的组织,应推动利益相关者关系以体现其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社会责任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由此可见。(3)社会契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伦理基础。具体而言,企业必须按照与其利益相关者订立的契约来处理其关系,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契约关系就具象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权利对称配置的纽带[18],也就将企业看待利益相关者问题从个体视角转向关系视角。(4)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学者将企业环境看作一系列社会行动者的集合,而传统的利益相关者学者也将企业视为它与环境中一系列行动者的关系之和。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样的网络中,企业的行为不仅受到与其有直接联系的利益相关者影响,还要受到网络中间接与企业建立关系的那些主体,以及诸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中的地位、网络的结构特征等要素的影响。在网络视角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看作由网络结点相连的,企业对单一利益相关者响应的质量会影响到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质量。因此,利益相关者管理不但要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要考虑网络结构和特征对个体和关系的影响。基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网络形态更接近于管理的现实情境,因此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益相关者管理问题。

六、 结论与启示

(一) 结 论

本研究以科学计量方法为依据,利用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主题高相关性文献进行梳理及精读,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源与知识演进,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聚类特征、研究方法、研究逻辑与研究机理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议题框架,研究发现以下结论:

1.自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产生以来,其研究逻辑遵循着从个体、关系到网络的路径。利益相关者个体视角研究源于企业视角,这一视角的转换是对利益相关者管理行为的理解与认知的渐次过程。而相比于个体和关系视角,网络视角的出现更贴合外部系统和利益相关者管理实践。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通过重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内在秩序、规则与结构,也达到利益相关者之间在网络层次上的协同。

2.研究演进的知识图谱显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发展的三大聚类是firm、stakeholder及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这三大聚类也遵循个体-关系-网络的研究路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主题相关高共引文献共计19篇,鉴于知识前沿演进研究,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的时间跨度从1995年到2011年,从Donaldson的分类研究到Freeman的研究展望,其间穿插经典文献的精读,“firm”与“stakeholder”聚类是基于个体-关系视角研究。传统研究大多基于利益相关者个体属性、权利特征及管理策略等问题进行拓展。针对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的不足,研究向利益相关者行为策略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延伸,利益相关者个体视角研究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45]。同时,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强度是企业稀缺资源获取及利用率的衡量标准,而鉴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群体处于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利益相关者权利(属性)与社会网络结构和社会责任的结合,奠定了利益相关者网络研究的基础。

3.主要议题围绕研究逻辑展开。社会对企业承担责任的预期、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平衡利益相关者权力和利益、保持利益相关者关系、维持利益相关者网络的动态性)推动了理论的研究深度和边界拓展。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大多基于资源基础观、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利益相关者主体属性、企业社会责任(伦理、道德)、企业价值、权利对称等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以Freeman、Mitchell、Jones等研究成果为核心的圈层[1,3,12],以案例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法和面板数据为主流方法和以个体-关系-网络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逻辑。

(二) 启 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研究不断颠覆以往研究主题的传统认知。其实从理论构建与发展角度来看,以企业为个体研究视角切入对管理行为的研究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起点,但这对利益相关者群体行为和关系的理解会有较大局限性,所以转而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察其行动的方式和动因成为理论拓展的一个方向。但企业或是利益相关者绝不是单一的个体,从现实视角上看,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将利益相关者关系还原到原本嵌入的网络中,从网络视角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间互动行为进行探讨是合适的。但仅仅从网络整体视角切入利益相关者网络研究,面临着整体视角与个体视角的逻辑链条断裂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利益相关者主体属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从源头开始,打通“个体-关系-网络”的逻辑链条;二是将Freeman的“利益”和“权力”两个属性(简称权利属性)[16]与Mitchell的三个属性[3](主动性、重要性、紧急性)结合起来以拓宽研究思路;三是关注关系和网络中“结点”的主体差异性,从关系和网络视角(如关系嵌入和网络嵌入)解决逻辑断裂问题,避免利益相关者的“原子化”。当然,要突破传统的股东利益之上的经济学理论局限,利益相关者理论将面临巨大挑战,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理论,构建以股东主导逻辑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文献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利益与西瓜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