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及肿瘤干细胞的组织病理学指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21-06-24 07:05刘英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外周血阳性率原发性

刘英霞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516000

乳腺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女性群体中,极少部分男性也可能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1]。原发性乳腺癌是指发生于乳腺本身,而不是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转移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占到了乳腺癌的95%以上[2]。至今,原发性乳腺癌的病因并未明确。近年来,在原发性乳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学界对其发病机制既病因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研究表明[3],外周血循环细胞的存在,可能与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肿瘤干细胞可能影响着早期肿瘤微转移。基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为进一步了解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及原因,本研究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及肿瘤干细胞进行检测,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临床防治提供更为科学、先进的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疾病组。纳入标准:(1)经细胞学、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4];(2)均为女性,精神和认知正常,可配合完成基本交流沟通;(3)临床资料完整、齐全。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2)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者;(3)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另纳入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比,将其视为对照组,排除原发性乳腺癌者,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疾病组: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3.12±2.58)岁;婚姻状况,已婚67例,未婚13例;临床分期,Ⅰ期26例,Ⅱ期34例,Ⅲ期20例;淋巴结转移情况:N0 49例,N1~3 31例。对照组: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2.94±2.55)岁;婚姻状况,已婚41例,未婚9例。两组各主要基本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标本采集: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两组外周血10ml作为标本。样本采集后,进行离心处理,收集血浆层和淋巴细胞分离液交界面的白膜层(即环状乳白色单个核细胞层),吸出单个核细胞,将磷酸缓冲盐溶液(PBS)5ml加入其中,经离心管反复洗2次,将上层血清予以去除。(2)细胞角蛋白19(CK19)阳性标记:取CK19-FITC和抗FITC各10μl,将其加入洗后的离心管中标记细胞,加入PBS将体积补足,在温度4~8℃避光环境下,进行孵育(约10min),同时将10~20倍标记体积的PBS进行细胞洗涤,随后进行10min的离心处理,将上层血清去除后,再次洗涤。加入1ml PBS所得的阳性细胞进行离心处理(5min),之后一并去除上层清液,使用10μl PBS进行混匀,再次离心处理2min,2ml涂片,在荧光显微镜下,通过临床组织病理学观察方法进行细胞涂片视野完整扫描,阳性细胞计数,选取视野采集图片保存。(3)CD44+/CD24-/low检测:将CD44-FITC抗体滴加于涂片,保持37℃温度环境,使用PBS(0.1mol)反复洗涤3次,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利用荧光显微镜,进行扫描和检测(同CK19阳性标记)。

2 结果

2.1 两组CK19和CD44+/CD24-/low阳性率比较 疾病组CK19、CD44+/CD24-/low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CK19阳性率的比较[n(%)]

2.2 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CK19阳性率的关系 淋巴结转移N0患者CK19阳性率明显低于N1~3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Ⅰ期患者CK19阳性率明显低于Ⅱ期、Ⅲ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CK19阳性率的关系[n(%)]

2.3 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CD44+/CD24-/low阳性率的关系 淋巴结转移N0患者CD44+/CD24-/low阳性率略低于N1-3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Ⅰ期患者CD44+/CD24-/low阳性率略低于Ⅱ期、Ⅲ期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CD44+/CD24-/low阳性率的关系[n(%)]

3 讨论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因乳腺上皮细胞发生增殖失控,进而出现恶性病变所致。根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原发性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症中的发病率为24.2%,而这其中接近53.0%的患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5]。尽管随着乳腺癌早期筛查及治疗策略和方法的普及,全球乳腺癌的死亡率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死亡率的下降趋势并非十分明显,原发性乳腺癌的防治形势仍不容乐观[6]。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原发性乳腺癌发病机制及原因的探究。乳腺癌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其转移途径较多,其中血行散播是重要途径之一,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是这一途径的必要条件,若能够在外周血中检测出循环肿瘤细胞,则可以为肿瘤发生微转移提供有力证据[7]。对于这一观点,有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能力有限,甚至不具备分化增殖能力,只有部分肿瘤干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发挥作用,也只有肿瘤干细胞有肿瘤形成能力,且可达到远处组织器官,并形成转移灶[8]。由此不难看出,针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干细胞检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本研究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及肿瘤干细胞进行检测,通过纳入80例原发性乳腺癌和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在CK19阳性、CD44+/CD24-/low标记后发现,疾病组CK19、CD44+/CD24-/low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存在CK19高阳性表达的现象。进一步对不同临床特征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CK19阳性率进行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N1~3和临床分期Ⅱ期、Ⅲ期患者的CK19阳性率要显著高于N0和Ⅰ期患者(P<0.05),提示原发性乳腺癌外周血中可检测到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且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不同临床特征原发性乳腺癌患者CD44+/CD24-/low阳性率分析方面,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的患者相比较,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并不显著(P>0.05),说明了肿瘤干细胞的阳性率受到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影响不大,但是从数据上看,随着淋巴结转移程度和临床分期增加,CD44+/CD24-/low阳性率不断上升,因此可能仍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外周循环肿瘤细胞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存在高表达现象,阳性率受到临床分析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但肿瘤干细胞所受影响不大。

猜你喜欢
外周血阳性率原发性
采集部位及送检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