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蔡浦
“在家里看到的永远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刘玉军践行着这句话。他是山东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报名申请援疆的人,体检合格后,他成了光荣的援疆教师。
新疆的冬天,让刚到疆的刘老师闻到了干冷的味道,气候干燥,风沙大,让刚来不久的刘玉军老师有了破鼻子、哑嗓子、胀肚子。尤其是雪大得能没了脚脖子,十级大风刮得你睁不开眼,站不住脚。所有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刘老师讲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信心和力量。
刘玉军老师有一位走友叫王鹏,是德州人民医院援疆医生。他们早上七点四十准时出发,沿着兵团十二师西山东边农场新修的公路来回走上两圈,时间一个小时左右。他们甩开双臂迈开大步并排踏雪而行,鞋子吻着大雪的咯吱声,那种美丽的心情传达出他们是幸福的援疆人。
刘玉军援疆结束后与西山农牧场学校学子依依惜别。
倒时差,对于失眠的刘老师来说,就像煎鸡蛋,翻来翻去,就这样,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慢慢适应晚晚的睡、晚晚的起这一节奏。刘玉军老师与舍友一般不看电视,而是一人一本书看起来,好的地方摘抄下来。另外,坚持每天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日记。一天一篇从没间断,共写了109篇,读了12本书。由于要向德州频道投稿,一周还需写一篇文章,每篇都超千字,已经写了10篇以上。
每天刘老师在学校想尽一切办法教好每位学生,上班之外的空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过得很充实。
9月初,山东省委组织部长高晓兵专程来新疆看望刘玉军老师及同伴,2015年9月,德州市委副书记满春重、组织部长刘贵堂率慰问团来看望他们,带来家乡的问候。在西山农场参加了“西山第一届土豆文化节”;教师节领导的关心:去过农家乐、烽火台、亚洲中心、吐鲁番等多处旅游胜地;参加过十二师组织的合唱团;并于11月中旬参加了兵团组织的为期一周的援疆党校培训,认识了兵团,认识了戈壁母亲;援疆领导给刘玉军老师过生日,……山东和新疆领导、人民亲切的关怀使刘玉军老师深知一旦肩负援疆使命,面对组织重托,面对受援地人民期盼,他就是勇敢的战士。国家把刘玉军老师从农村孩子,培养为一名教师,当国家需要刘玉军老师的时候,是组织对刘玉军老师的信任和培养,心怀感恩、挺身而出、完成使命,是对国家最好的报答。
由于内地学生和边疆学生差异性较大,如何让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刘玉军老师还经常思考“进疆为了什么,在疆干了什么,离疆留下什么”,时常提醒自己要以主人公的姿态对待工作。
开始刘老师也很迷茫:教师援疆,是不是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了?援疆一年半,留下什么?后来,通过拜读广东援疆前指总指挥李水华发表在《喀什日报》上的文章《感情援疆,科学援疆》,让他深受启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援疆教育工作就是要让人的思想统一到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大和谐的认识上来,让人们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援疆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刘老师一是与学生交朋友。教育是爱的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融入所教班级,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接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刘老师就已经能叫出初三一班49名学生的名字。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他把这里的孩子当成了自家的孩子。
其次,“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西山农牧场子校,刘玉军老师传帮带,积极投入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将山东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教学模式和方法带到了新疆。他带动学校进行导学案的教学改革,把德州成熟的导学案教学带到西山农牧场子校。他始终坚持做到“三争三不争”(即与受援单位同事争付出、争奉献、争服务,不与受援单位同事争荣誉、争功利、争长短)。他不仅中肯评课,还对怎样听课、评课给青年教师一些具体建议,帮助青年教师提高。
在QQ空间里,他发表了说说:“无悔援疆,但学戈壁红柳;有情助边,愿添一丝色彩”,横批是“德州援疆”。一年半的援疆路,一生的援疆情,是给予刘玉军老师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援疆是刘玉军老师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个新起点!
如果现在有人问起他援疆感受,他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援疆路,是他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