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旅游“美丽蝶变”
新闻速递
不久前,2020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冬季)推介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举行,农业农村部发布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冬季)60条精品路线和187个精品景点,为城乡居民推荐冬日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从“小生意”到“大产业”,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可谓数量与质量并重、口碑与口袋双赢。纵观现在的文旅市场,乡村休闲游正在成为一股新潮流,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
观点一览
乡村休闲游不再是农家乐、采摘园等单一业态,而是综合开展创意设计、餐饮住宿、文创商品、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多业态运营;不仅有自然风光、休闲度假等传统开发,还挖掘了文化体验、生态涵养、健康养生等复合价值。这一转变既顺应了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的趋势,也满足了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需求,乡村休闲游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还孩子一片干净网络
新闻速递
在重庆市合川区,有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军人组成的“网络卫士小分队”。小分队的117名志愿者分驻在社区、网吧,专门监督网吧是否有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行为,落实网络游戏平台实名制。
如何让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重庆在“重拳出击”的同时,积极开展引导教育。检察官、护士长变身主播,传授孩子们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如何保证秋冬健康的“秘诀”……合川区通过组织丰富的活动,主动出击,抢占网站阵地。借用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开设“德体美劳”微课堂、“合川区中小学”直播课堂,和区艺术团、文联协会等一起,开展主题多元、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直播教学,用优质内容“驱逐”劣质内容。
观点一览
重庆开展“净化网络环境”行动,运用科技手段建立隔离有害信息的“防火墙”,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疏导”,线上线下、堵疏结合,为未成年人营造了健康的网络环境。此外,对于利用弹窗推送低俗、庸俗、导向不良、有害信息的现象,各部门紧盯网络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动漫、微博等未成年人接触较多的网络平台,对其进行从严管理。
民法典护航人民美好生活
新闻速递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的民事权利保障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7编,共1260个条文,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为公民的各种民事行为提供了指引和规范,也为司法机关提供了全面、系统、权威的裁判规则。
观点一览
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侵权责任单独成编,紧密围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权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事法律制度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民法典的出台,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更为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萌经济”:从卖萌到“卖”萌
新闻速递
从手机外壳到零食包装,从玩具玩偶到猫爪杯,“萌经济”已悄然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借助互联网平台,“萌文化”相关的消费热席卷全球。“萌经济”是由“萌文化”衍生而来,是一种基于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的全新营销模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助其一臂之力。
近年来,“萌经济”迅速发展,连故宫也开始变得“萌萌哒”,成为“萌经济”中的重要一员。无论是一年卖出10亿元的故宫“萌娃娃”,还是大批以故宫经典IP为素材创作的系列表情包,借助“萌文化”,600岁的故宫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接地气。
观点一览
走好“卖”萌之路,深挖“萌经济”大有可为。“卖”萌与体验式消费结合起来,交流互动,吸引了许多顾客参与。当然,要想“卖”萌之路走得更远,光有“萌”点是不够的,产品质量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只有用心做好产品,才能真正“红”下去。
给热气球旅游系上“安全绳”
新闻速递
眼下,载客热气球已成为“网红”旅游项目,因为能为景区聚集人气,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该项目正处在加速发展的状态。不过,不少景区的这一“网红”项目缺少安全评估,配套设施不齐备,安全措施也不完善。比如,一些景区为了节约成本,购买质量不合格的热气球,聘用无资质的飞行员,埋下了安全隐患。
同时,与之相关的管理办法尚不完善,只适用于热气球训练、竞赛等活动,对载客旅游和地面保障人员的技术要求等并未作出明确规范。可以说,热气球旅游项目在规范和监管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观点一览
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应充分考虑景观与热气球项目的适配度,而不是盲目跟风,急于用所谓的“网红”项目招揽游客。项目千万种,安全第一条。只有真正把安全工作做实做细,游客才敢放心坐上去;如果安全都没有保障,再火爆的“网红”项目也会“凉凉”。
人与景和谐共生
新闻速递
杭州湖滨一公园,景色优美,是不少市民眼中的最美公園。这里也是民间舞台,聚集着40多个大大小小的民间表演团体,每天上午,乐声、人声此起彼伏。自2021年1月18日开始,新制定的《湖滨一公园自发活动文明守则》(以下简称“守则”)正式实行。守则规定:西湖边的音响器材应控制在合理音量,唱歌、乐器演奏不外接扩音设备(包括麦克风、功放、音响等),活动时间不超过21:00。也就是说,以后在一公园,除了伴奏曲,演唱与演奏都不能用音响了。
观点一览
对于噪音扰民这一问题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取得最大的公约数。如何规范民间表演行为,自然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新守则对音量、形式、内容、责任人等方面作了细致规定,根本目的就是让人与景和谐共存。西湖是展示杭州城市形象、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需要市民和游客依规行事。同时,西湖边这些大大小小的民间表演团体,也是西湖景色的一部分,常常吸引过往游人驻足观看,体现了自然风光与人文之美和谐交融的一面。相信在新守则的约束下,大家会找到既能娱乐锻炼又不破坏环境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