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劼
艺术欣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近年来,语文试题的命题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着力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语文核心要素的考查。因此,中考散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都有选取艺术欣赏类文本。
园林美与昆曲美
◎陈从周
我国园林,在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从此便开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且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清代的戏曲家李渔也是个园林家。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多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狮园濯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勾起我的回忆。虽在溽暑,人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感。当年俞平伯老先生在清华大学工字门水边的曲会,至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自清先生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文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感分不开,昆曲更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一致的。从前拍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音乐,也获得了成功。昆曲的所谓“水磨调”,是那么的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抑扬,宜于小型的会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听榭、水阁,都是好的表演场所,它不必如草台戏那样用高腔,而重以婉约含蓄怡人,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小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牡丹亭·游园》唱词有“观之不足由他缱”。“观之不足”,就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要含蓄不尽。如今国外自从“明轩”建成后,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我想昆曲热很可能不久也会到来。
昆曲之美,不仅仅在表演艺术,其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几百年的琢磨,确是我国文化的宝库。我记得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曾邀我去讲中国园林,有些人看来似乎是“笑话”,实则当时俞振飞校长真是有见地。演“游园”“惊梦”的演员,如果他们脑中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一举一动,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演来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梅兰芳、俞振飞诸老一辈的表演家,其能成为一代宗师者,皆得之于戏剧之外的大量修养。我们有些人今天游园林,往往仅知吃喝玩乐,不解意境之美,似乎太可惜一点吧!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等,莫不突出“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为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不尽。它不是那种“崩嚓嚓”,而是十分婉转的。今日有许多青年不爱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一方面是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崩嚓嚓”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做美学教育才是。
(选自《园林清话》,有删改)
训练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园林与昆曲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明白人可以从中悟出生活的情趣、艺术的真谛。
B.国外“明轩”建成后,国外的昆曲热不久将会继中国园林热之后而出现。
C.“观之不足由他缱”正是含蓄不尽的中国园林精神,暗合昆曲重以婉约含蓄怡人的特点。
D.“水磨调”是昆曲的一种,曲调要经过反复推敲,要抑扬有致,不宜草台表演。
E.中国园林高低起伏,藏隐动静,富于节奏,使其意境像一首诗,一幅画。
2.作者认为园林与昆曲有不可分割关系的理由有哪些?
答:
3.从全文看,园林和昆曲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
4.依据文意,针对今人中游园止于吃喝玩乐或不爱昆曲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改变?
答:
东西方文化巨擘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邹元江
上世纪初,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他自称续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首次在国际视野中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14年,后莎氏逝世一年而卒(此处有误,当是同年而逝——引者注),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汤显祖不仅于戏曲上表现伟大,其人格气节亦颇有可羡慕者,谱之入曲固为吾党所快者。
的确,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伟人、骄子。他们同处在“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时期。他们同作为“巨人时代”的“时代巨人”,都以他们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成为西方文艺复兴和东方人文启蒙的“时代的灵魂”,而且以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的巨大魅力,使他们“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本·琼生语)。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脚步都带有“由旧信仰广泛的崩溃和新思想尚未成熟所带来的社会阵痛”的印痕。“哈姆莱特的延宕”,汤显祖“儒检”“仙游”的困惑,真正体现了他们超越自身局限的崇高。但他们又都是新思想的呼唤者,新理性的高扬者,新的人文精神的创生者。无论对人是“世界的美”的吟诵,还是對“情至”之大旗的高擎,都在东西方引领了涌向近现代的思想变革大潮。
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都热情歌颂人的情感。但他们也非常明白,“没有精神的肉体是动物,没有肉体的精神是神,既有精神又有肉体的才是人”。
莎士比亚有剧作37部,汤显祖有“临川四梦”,但其篇幅和演出时间却比莎士比亚的每一部剧作都要长。《牡丹亭》共55出,《紫钗记》共53出,《南柯记》共44出,最短的《邯郸记》也有30出。1982年江苏省昆剧院上演《牡丹亭》上集,只包括《惊梦》《寻梦》《写真》《闹殇》4出戏,却历时两个半小时。若要将55出戏全部演出,起码在20个小时以上(我国自宋元时代南戏开始,到明代嘉靖年间昆曲渐成一统天下时,演出往往是从白天演到黑夜,甚或连演数日,观众带着干粮看戏)。而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剧场,只是每天下午两点才开始演出,历时两个半小时或三个小时。所以,莎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有5幕24场戏,也不过相当于《牡丹亭》的4出戏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汤显祖虽只有“临川四梦”,却如同莎士比亚的鸿篇巨制一样,展现了极为丰富广阔的戏剧人生。
莎士比亚写了大量的诗,其中流传至今的154首十四行诗仍脍炙人口。而汤显祖从12岁留下《乱后》诗,到67岁逝世前一天吟出绝命诗《忽忽吟》,一共写诗达2273首之多,这还没算30多篇赋。
汤显祖吸屈骚六朝之丽辞俊语,纳唐宋八大家之丰沛语韵,创造了玑珠婉转、丰华美瞻的诗句文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惊梦》)等这样的名句名段,经林黛玉的沉吟,经梅兰芳的传唱,经无数个俞二娘、内江女子、金凤钿、冯小青、商小玲等的苦吟、绝唱,早已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而不绝。
可见,无论莎翁还是汤公,他们都是极善于用语言抒写生命情怀的大师。当代西方一位大哲说,语言是存在的家。那么,经汤公、莎翁所构筑的这个“家”,使生命存在如此凝重、神圣、美妙、温暖,它给多少绝望的眼铺满了希望的绿,又给多少哭泣的心带来了欢乐的笑……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训练
1.选文前两段有哪些作用?
答: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比较的结论是什么?
答:
3.文章标题为“东西方文化巨擘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为什么作者详细介绍了汤显祖的戏剧与诗歌,对莎士比亚介绍却很简略?
答:
4.文章结尾中“家”的意思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