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丙根,周超钦
(抚州市第五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室,江西 抚州 344000)
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鳞癌和腺癌,且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进展期典型症状。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其死亡率位于全球肿瘤死亡率的第六位,居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四位[1]。食管癌早期无明显症状表现,病情较为隐蔽。既往常在食管癌高发区域采取食管拉网细胞学进行检查,但在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观测到食管癌变组织时,病情基本已发展至中晚期,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因此,采取科学高效的诊断方式,及早确定病灶,采取对应措施及早治疗至关重要。当前,内镜下碘染色诊断广泛应用于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中,且有一定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食管病变患者85 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2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食管病变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40~85岁,平均(51.31±5.35)岁。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在食管X线检查表现为食管黏膜皱襞紊乱、中断、局部管腔狭窄,充盈缺损,管壁僵直,蠕动消失或见软组织阴影等病变;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合并免疫功能异常;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传染性疾病;对碘严重过敏;甲状腺功能亢进史;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设备与试剂 使用100 mL 的蒸馏水将12 g 的碘及24 g 的碘化钾稀释后配成浓度为1.2%的碘液(卢戈氏碘液),如浓度高则颜色过黑,浓度低则不上色;选用PENTAX EG-2790K 型胃镜、EPX-201H 监视器及南京微创wp-18/2200喷洒管。
1.3.2 判断标准 在染色前经胃镜检查,如观察到局部食管黏膜色泽出现改变,且有粗糙、隆起、糜烂等表现则可判断有可疑病变;因异常食管病变的黏膜鳞状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降低或消失,在碘液与其接触后,黏膜会出现浅染色、染色不均匀或不染色3 种情况,碘染色后观察黏膜浅染色、染色不均匀或不染色情况,通过范围、大小确定是否有病变存在,最后由活检组织学检查做出定性诊断。阴性:食管黏膜染色后呈现棕黑色;阳性:食管黏膜染色后呈现黄色(不染色区、浅染色区)。
1.3.3 检测方法 患者均使用PENTAX EG-2790K型胃镜按常规方式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对食管黏膜形态、血管纹理及异常颜色改变进行重点观察并予以详细记录,根据经验在可疑病灶处钳取2~5 块组织,使用侧向活检钳钳取2~5 块组织,利用福尔马林液将钳取组织固定并进行病理检查。使用蒸馏水经由内镜活检管道冲洗食管,除去黏膜表面附着的黏液及会对染色结果造成影响的附着物。将内镜后退至食管上括约肌处,缓慢注入20 mL 1.2%的卢戈氏碘液,使用喷洒管均匀地进行全食道染色,建议从肛侧到口侧,边喷洒边充分吸净残留于食管腔内过剩的碘液,床头抬高避免呛咳窒息。然后观察食管黏膜颜色的改变情况,记录浅色区、染色不均匀区或无染色区的大小、范围、分布情况及边缘形态,对可疑病变区摄取彩色照片2张,判断不同食管病灶类型。使用侧向活检钳于以上区域钳取2~5块组织,利用福尔马林液将钳取组织固定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吸除残存在黏液池中的碘液。如活检部位有出血表现则使用凝血酶喷洒或其他止血方法予以止血处理。碘染色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胸骨后烧灼感及食管痉挛,可予以硫代硫酸钠中和碘溶液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受。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患者碘染色前后食管癌及食管异性增生阳性检出率情况。②以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内镜碘染色后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85例食管病变患者中,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有20例为食管炎,50例食管异性增生(食管轻度异性增生20例、食管中度异性增生16例、食管重度异性增生14例),15例为食管癌。
2.2 碘染色前后食管病变不同病灶类型检出率比较 内镜碘染色前食管炎、食管轻度异性增生、中度异性增生、重度异性增生、食管癌检出率均低于内镜碘染色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碘染色前后食管病变不同病灶类型检出情况率
2.3 内镜碘染色后食管癌检查结果 内镜碘染色后检查食管癌的准确性为83.53%(71/85)、灵敏度为80.00%(12/15)、特异度为 84.29%(59/70)、阳性预测值为52.18%(12/27)、阴性预测值为95.16%(59/62),见表2。
表2 内镜碘染色后食管癌检查结果与活组织病理检查比较
食管癌早期阶段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不适、灼烧感及针刺或牵拉样痛,还可有食物通过缓慢、滞留或轻度哽噎感,且早期症状时轻时重,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甚至可无症状。食管癌中晚期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腋下疼痛、其他症状[3-4]。在食管病变处于炎症或增生阶段采取有效的诊疗手段,能把握治疗的黄金时期,治疗方案简单易行。当病情发展至癌变阶段,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且治疗较为复杂,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5]。因此,及早诊断,确定病灶类型,采取对应措施及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至关重要。
既往采取X线或普通内镜进行诊断,虽可直接观察病灶形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但食管癌通常由鳞状上皮增生、局灶轻度不典型增生伴慢性炎症发展而来,与食管炎、食管异性增生有较为相似的病灶形态表现,导致临床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困难[6]。有研究[7]显示,放大内镜、食管超声内镜及荧光内镜检查等新技术用于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中,能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但上述新型技术操作要求较高且费用昂贵,临床普及具有一定局限性。使用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鉴别诊断早期食管癌,国内外已广泛开展,且取得较好效果。通过碘染增强病灶与周围黏膜的颜色对比,可提高检出率。本研究中,碘染色前食管病变中食管炎、食管轻度异性增生、中度异性增生、重度异性增生、食管癌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碘染色后(P<0.05)。表明,将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效果显著,能提高临床检出率,准确性较高。分析原因为,正常情况下人体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中存在丰富的中糖原,该类糖原在与碘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继而出现棕色的颜色改变。在食管黏膜出现病理性改变时,食管癌组织不仅会因黏膜遭受癌细胞侵袭导致糖原减少,还会因癌细胞具有异常旺盛的糖原代谢,导致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中的糖原含量降低或消失,通常表现为浅染色或不染色[8]。通常情况下,浓染区比正常黏膜染色深,多见于糖原棘皮症;棕褐色为正常表现;淡染区在异型增生或急慢性炎症中常见;不染区多见于浸润癌、原位癌。本研究中对食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碘液与黏膜接触后,黏膜会出现浅染色、染色不均匀或者不染色3 种情况,通过染色范围、大小确定是否有病变存在,最后由活检组织学检查做出定性诊断[9]。此种碘染色方法操作简单方便,且花费较少,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地诊断依据[10]。本研究中碘染色后食管癌临床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诊断价值较好。
综上所述,将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中,临床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