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边境口岸文化旅游发展与国家形象构建关系研究
——以满洲里为例

2021-06-23 03:22张海云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满洲里一带一路旅游

古 燕 张海云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国家层面针对新时代做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是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促进协同发展、加强国际间合作的新平台。[1]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颁布。《愿景》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将成为未来沿线国家间合作的重点领域。[2]其中,促进各国间民心相通的具体措施里就谈到,想要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可以通过“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互办节日活动”“联合申请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信息、人才、科技等合作交流”“加强各阶层联系往来”“加强旅游合作,发展旅游业”等等。而如何加强旅游合作方面又强调了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等细则。由此可见,加强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带动经济合作、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始终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之中的重要内容。满洲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线路的必经点,起着连通我国与蒙古、俄罗斯的重要枢纽作用。作为陆路口岸,它为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长期互动交流提供土壤,是我国国家形象通过“一带一路”路线向外输出的关键点。总之,正如西蒙·安霍尔特(Simon Anholt)所说,旅游是塑造国家品牌最常用、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助推火箭”,国家旅游形象是一个国家形象最典型的代表。[3]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以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对推动“一带一路”政策更好实施意义重大。

依托“一带一路”背景,中蒙俄三国在边境旅游合作领域已经取得相应成果,对带动经济增长,促进政治文化等交流合作也成效显著。但是机遇往往也是挑战,满洲里作为临近蒙、俄的陆路口岸,受“文化同质”“旅游行业不规范”等因素影响,在发展文化旅游以助推良好国家形象,向外传播和“一带一路”更好地建设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影响满洲里文化旅游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总结,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希望能为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中六大经济走廊之中蒙俄经济走廊线路之一的必经之处——满洲里的对外旅游发展现状做出相应分析与探讨。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俄旅游合作对我国国家形象构建的意义

中国和蒙古、俄罗斯三个国家之间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频繁的交流交往关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自苏联成立到解体,中国与之的关系始终处于持续交往的状态。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中俄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4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两国高层交往频繁,形成了元首年度互访的惯例,建立了总理定期会晤,形成了议会合作委员会以及能源、投资、人文、经贸、地方、执法安全、战略安全等各级别交往与合作机制。双方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积极开展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和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务实合作取得新的重要成果。2019年6月5日,中俄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4]由此可见从1991年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到2019年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提升,中国和俄罗斯已经建交了二十八年。 而与蒙古之间,自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合作交流都不断加强,睦邻友好关系保持稳步提升,经济贸易合作也稳健发展。2013年9月,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的一段时间,蒙古国便提出“草原之路”倡议,表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望。[5]随后2014年,中国与蒙古确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蒙俄三国之间从建交的睦邻友好关系到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互助共促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旅游业领域合作的拓展。以中俄为例,2012~2013年中俄之间合作举办旅游年,在这段时间中一共举办了400多项活动,对两国旅游的交流和合作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2015年6月,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与交流系列活动在韶山举办,活动期间签署了《中俄旅游部门关于2017年红色旅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三年内中俄两国开展红色旅游合作的机制体制、内容形式、发展前景等内容。同年9月12日,中俄人文交流合作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双方在会议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青年等领域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6]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和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中俄蒙三国在促进旅游合作交流上取得显著成果,推动了旅游成为三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自2012年起到2020年已经连续开展8年,每年的调查结果变化无疑是对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且深刻的良好结果的反映。2020年9月15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发布会里就谈及中国通过强力的举措、英勇的实践与积极的探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同,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总之,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越来越有血有肉,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形象正越来越深入人心。[7]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背景下双边旅游发展与大力合作为推动“贡献者”等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满洲里文化旅游助推国家形象构建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充足条件

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载体,东接亚太经地区,西连欧洲经济圈,一度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文化旅游作为新兴产业中的领头羊,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文化上,都是促进三国之间合作发展的重要领域。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线路节点,具有紧靠蒙俄两国又连通我国的特殊地理优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等优越条件,这为发展满洲里文化助推良好国家形象构建和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部,总面积为732.44平方公里,东临新巴尔虎左旗,南、西与新巴尔虎右旗相邻,北与俄罗斯联邦接壤。起着连通我国与蒙古、俄罗斯的重要枢纽作用。[8]满洲里作为一个口岸边城,是我国最大的边境陆路口岸,由公路,铁路和航空口岸构成。其中公路口岸建成于1998年,随即投入使用,口岸占地1.2平方公里,口岸封闭区分为旅检区和货检区,旅检区口岸旅检通关大楼总面积42000平方米,开设了7进7出14条人员通道和3进3出6条客车通道,24小时通关。货检区口岸货运联检报关大楼总面积30809平方米,货运场区南北大门通道工程总面积10635平方米,南大门开设了3进3出6条货车通道,北大门开设6进6出12条货车通道,12小时通关。公路口岸现年通关能力货物1000万吨、人员1000万人次、车辆100万辆次。铁路口岸于1901年开通,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是我国规模最大、年通关能力最高的铁路口岸,现年综合换装能力为8000万吨。航空口岸于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已开通的航线主要有满洲里至俄罗斯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及至蒙古国乌兰巴托、乔巴山的国际航班。同时,满洲里也是我国最大的对俄口岸,其中,俄罗斯入境旅游者占全区的90%以上,约占全国25%。由此可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显著的口岸优势造就了满洲里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中的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我国文化旅游形象从边境口岸向外传播提供了可行路径。

(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物质形态。满洲里除了独特的地理优势之外,其地域特征也孕育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比如草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元素鲜明。首先,悠久的历史人文是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典型之一。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各种考古发现便是证明,比如在扎赉诺尔煤矿、蘑菇山等地发现古生物和人类化石。再如北魏时期五七农场墓群和小孤山石板墓群的发掘。到近现代时期我国军民充分利用满洲里的特殊区位优势和中东路先后建立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组织海满抗战、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转运新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大型设备和重要人员,使满洲里成为著名的红色城市。

纵观满洲里,国门景区、满洲里套娃广场、呼伦湖、贝尔湖、呼伦贝尔大草原、中俄商贸步行街、满洲里火车头广场、41号界碑、满洲里婚礼宫、俄罗斯艺术博物馆、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旅游区、满洲里北湖公园、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迹、苏联红军烈士公园、大觉禅寺等都是其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点。因此,利用丰富多样的满洲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中国特色文化旅游地形象,助推良好国家形象构建和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具很强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

(三)包容共美的城市特质

包容共美的城市特质主要来源于边境文化的浸润。满洲里处于蒙俄边界线上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拥有着鲜明的边境文化的特点。自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满洲里从少有人住的游牧区慢慢开始形成小镇,随着内地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和东三省的人口不断流入满洲里,加上定居和暂住的俄罗斯人、犹太人、日本人、蒙古国人等,形成满洲里居住人口的主体。最终形成了多国家、多地区、多民族人口汇集,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相互熟悉、融合,商业氛围浓厚等特点。在此过程中,中俄蒙三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融入了对方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在保持民族特色的情况下实现了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和相互包容。中俄蒙三国人民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生活禁忌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满洲里汇集,成为口岸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比如其随处可见的蒙古、俄罗斯风格建筑。其中以融入蒙俄元素的满洲里机场最为典型,从整体上看,整个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都是采用俄罗斯风格布置的,大堂天花板上的俄罗斯油画格外醒目,欧式吊灯,半圆形窗户,候机厅的天花板也是雕花的方格花形,整个建筑大气整洁。机场门外分别屹立两只大猛犸象,看上去高大威猛,气势雄伟。后面两个半裸的希腊浮雕栩栩如生……。再者,以满洲里市的套娃广场为例,它是将满洲里和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情相结合为理念,打造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俄罗斯特色风情园,集中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域特色和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展示了我国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手段来协调、整合旅游资源,以塑造国家理想形象的科学与艺术。[9]如此种种,也造就了笔者此次调研中获知“中国的物品价格优惠、种类繁多、民众好相处……”“中国有很多国内没有的东西,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希望以后能居住在中国。”“中国面对国内外民众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态度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崛起的大国形象”等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国家形象是外国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地理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外交与商业等活动。满洲里边境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式包容心态与“与美共美”的大国风范无疑一方面贯彻了“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中指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基层和上层两个角度了解中国形象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开放包容、与美共美”的满洲里城市特性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名片”不断向外传输。

(四)经贸文化频繁交流互动

满洲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早期城市发展受到沙俄殖民者影响及对俄对欧口岸的性质,使得其受俄罗斯文化影响较深。再者,俄罗斯是个重工业发达的国家,国内生活用品等小商品供给不足,而满洲里作为邻近边城,正好满足了其对轻工业的需求,因此,街头随处可见俄文和俄罗斯游客。笔者此次调研中获知“中国的物品价格优惠、种类繁多、民众好相处…”是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在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民众之间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主要是贸易和饮食。满洲里的城市特色之一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商场无数,商人基本上是中国人,本国人进口俄罗斯、蒙古的产品如糖果、巧克力、紫金、皮革等售卖,本国人又向对方出售其他东西。从中苏街旅行社工作人员口中我们得知,中、俄、蒙交流接触通常会在商品交易时发生。中国商贩会基本的俄语与之交流,而这种语言的交流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影响。商场商贩由于买卖需要,常常会习得两三种语言,这在国外民众看来是融洽、友好的象征,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起着积极作用。中俄相互通婚现象也是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据访谈显示,俄罗斯女孩嫁入中国后,习得最快和最感兴趣的即为语言和饮食。饮食上的相互推介固然能从饮食文化角度对我国文化传播起助推作用,这也能为国外民众对中国印象加分,有利于良好国家形象的打造。

三、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路线关键点所面临的文化旅游发展困境

据统计,2016~2019年以来,满洲里市接待出境旅游人数为639.75万人次,中方出境旅游人数为41.93万人次。以下为2016~2019年满洲里市入境旅游接待数据:

年份 出入境旅游人数 入境旅游人数 俄籍过夜人数 中方出镜人数2016 141.59 60.87 59.61 9.42 2017 165.14 71.5 70.42 11.28 2018 164.21 71.29 68.09 11.00 2019 168.81 74.22 59.24 10.23合计(万) 639.75 277.88 257.33 41.93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从2016~2019年以来,俄罗斯方出入境来我国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人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而俄籍过夜人数从2017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中方出境人数与2016相比有所提升。总体来说,影响国内外出入境人次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自2015年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导致其卢布大幅度贬值,公民购买力下降,出境愿望低;二是我国针对这些国际变化状况,对与口岸、签证及免税等和入境旅游市场直接相关的政策进行创新;三是旅行社组织的不断兴起。

针对俄罗斯卢布大幅度贬值导致我国边境旅游人数大幅度下降的状况,满洲里市委、市政府为改善现象,依托“一带一路”政策中涉及与周边国家旅游合作交流的相关政策,首先采取了“降低旅游通关服务费”“取消公路口岸入境旅游团队人员及车辆保函业务办理环节”等相应措施以减少企业负担,以优化通关环境,推动入境旅游人数回升。其次,通过不断加强境外旅游宣传促销,以各种形式的营销策略,如“参加展会”等开拓国际市场,以达到提升满洲里市知名度,吸引更多境外游客的效果。最后,促进文化的互动、交流、共享也是重要措施之一。其中不言而喻的是,与毗邻地区相互举办“城市日”活动和参加对方举办的节庆活动,诸如“满洲里日”“友谊年轻的使者”等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拉动满洲里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

虽然在国家旅游政策的指示和当地因地创新情况下,满洲里旅游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回升,入境旅游人数虽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似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事实上其在发展当地文化旅游和继续推动更完整的国家形象建构方面仍面临着较大压力。而影响满洲里文化旅游形象及国家形象进一步构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季节性旅游限制、旅游资源的雷同、旅行社畸形发展上。以下便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对影响满洲里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形象打造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季节性旅游特征限制满洲里文化旅游传播发展

作为一座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并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拥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同时,满洲里的独特气候条件也塑造并影响着其文化旅游的发展。满洲里属中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半干旱区的干湿区域类型特征使其呈现出春季干燥且风大;夏季温凉且短促;秋季气温骤降且霜冻早;冬季寒冷且漫长等特点。据统计数据显示,其最低气温-33℃。,最高气温40℃。年平均气温0.7℃,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于7~8月的植物生长旺期,此时的草原景色最美。即满洲里7、8、9三个月份为旅游旺季,旅游很大程度受气候影响。访谈对象介绍,这三个月份是国内外游客量最多的时候,部分俄罗斯和蒙古商人在这期间携带商品来满洲里做生意,而中国国内游客也在此期间前往满洲里呼伦贝尔大草原、套娃广场、国门等景点旅游,这不仅满足国内外游客旅游与购物、领略异国风情的需求,也促进两国民众更深入的了解与互动。但是其他月份游客却明显减少,尤其是以领略“草原文化”“内蒙古风情”“异域风情”为主要旅游目的国内游客。而纵然中苏街有来来往往的境外游客,但是其主要以“购物”为入境目的而非旅游。也就是说,满洲里的口岸性质使其一方面在旺季扮演着部分境外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的身份,另一方面也在淡季发挥着“购物中心”的作用,以满足蒙、俄对生活用品即轻工业的需求。同时,普遍融入蒙文化元素和俄式风格的建筑等符号的边城特色也满足了国内游客向往领略异国风情的旅游需求。因此,其旅游季节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满洲里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从而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整体建构与输出也有所削弱。

(二)旅游资源雷同设限当地发展

中俄蒙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三国在旅游资源上存在雷同性,即中国的草原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其他两国所具有的,而满洲里则主要以草原民族文化为旅游发展方向,所以,在满洲里对国外民众的旅游吸引力上优势不明显。前往满洲里的蒙、俄民众主要是附近城镇的,以购买方便、快捷、选择性多样、价格优惠的中国轻工业产品为主要目的而非旅游。据调查,俄罗斯人认为“满洲里的建筑风格他们那里也有,为他们营造了一种国内的氛围,感觉很亲切,距离又近,很方便,所以愿意过来购物。而由于位置相近、自然环境相似导致了草原文化与环境的同质。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也针对此做出政策调整,但是随着近两年俄罗斯直飞我国各城市的航班开通较多,俄罗斯游客也开始以多种方式进入内地其他城市旅游观光,其根本原因在于满洲里入境旅游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同质化入境旅游产品较为普遍,而满洲里境内旅游产品变化不大,入境旅游市场缺少创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亮点导致入境市场旅游核心要素竞争力不强。因此,前往满洲里旅游的主要为国内游客,以“呼伦贝尔大草原”为主要代表目的地,以领略满洲里的内蒙古草原文化为主要目的。由此可见,满洲里的游客主要是少部分的境外游客和大部分的国内游客组成,而除了卢布贬值导致的境外游客入境人次下滑外,满洲里文化旅游发展出现瓶颈期的很大原因是旅游资源的雷同性且缺乏创新性。

(三)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弱导致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

满洲里除了典型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草原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外,其实还有很多独特的有待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比如“红色文化”,红色旅游作为我国的特色旅游,不仅包含一定的自然景观,更包含中国特定时期的文化。[10]满洲里红色文化景点如“满洲里国门党建学院”“满洲里红色展览馆”等作为中俄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发展的重要见证点,是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与共产国际联络的红色通道,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满洲里作为共和国的主要外贸通道,更是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建设,是国内民众旅游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但是红色文化对国外民众的吸引力却很小,据调查得知,俄罗斯人基本上不会去红色文化馆参观,国内部分游客却很感兴趣。而红军烈士公园,作为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那段难忘历史的遗迹,里面埋葬着为苏联的荣誉而牺牲的烈士,记录着苏联红军英勇作战的浮雕和以少校托洛波夫为首的56名各级军官和战士的名字。以前每到重大节日,人们就都会献上一束束鲜花和一个个花环,寄托自己的哀思和对为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烈士的敬意,而现在这种缅怀革命先烈的文化氛围却越来越淡了。

理论上讲,“红色文化”和“反法西斯文化”都是中俄共同拥有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它是中俄双方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发展的见证,是中俄同世界同心协力反法西斯势力的印证,世界人民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中俄人民更是如此。虽然在2015年6月,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与交流系列活动开始在韶山举办,并且中俄两方签署了《中俄旅游部门关于2015~2017年红色旅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三年内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开展红色旅游合作的机制体制、内容形式、发展前景等事宜。[11]但是中国的红色旅游,尤其是满洲里的红色旅游,在与俄罗斯方面切实落实认同和合作上有待深入。因此,加强我国对外方面的宣传力度工作迫在眉睫。尤其是加强和规范红色旅游外宣翻译工作等,这样更能有效吸引俄罗斯以及全世界的人民来中国了解红色景区,通过中国光荣的革命历程,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和热爱和平的人民,中国的形象始终是一个主张和倡导世界稳定、和平、各国家共同发展的大国。满洲里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此类文化旅游宣传方面还有待加强,通过从以往以宣传当地“民族文化”“草原文化”为主转向“红色文化”等多路径宣传,这不仅能使满洲里曾经有过的光辉历史得以不断地发扬光大,同时丰富其多元化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对展示我国铭记自身历史和他国历史的大国情怀的国家整体形象也有重要意义。

(四)旅行社畸形发展带来局限

随着旅游业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各种经营模式的旅行社开始产生。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迅速,但与国外旅行社相比,始终存在着各种问题,首先,大多数旅行社规模小,整体以及单体市场份额低,全行业以及优势企业没有整体效益,行业恶性竞争导致盈利能力低,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次,业务面比较窄,我国的旅行社目前仍以提供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兼带少量其他旅游产品[12];最后,管理水平低下,我国旅行社管理水平本来就不高,近年还出现了管理滑坡、“以包代管”、人才流失等问题[13]。旅行社行业的“畸形”发展导致其不得不通过“缩减成本”或者“强迫消费”等方式盈利,从而也衍生出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旅行社团宰人”“打卡”等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低的现象,人们对出行报旅行社总是持着怀疑、抵触情绪,这些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各个地方旅行社的发展。满洲里也是如此,随着满洲里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与发展,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不断兴起,但是根据调查,旅行社接待游客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国内游客报团少,主要报团人为老年群体;二是国外游客到满洲里基本不报旅行社团,即形式多为自行旅游。由此可见,满洲里旅行社团总体呈现“供给大于需求”的饱和状态,既不能为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因此,从旅行社本身出发,进行改革、调整、转型以重塑游客对旅行社形象感知刻不容缓。这也是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塑造我国国际形象以助推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打造政治相互信任、经济协调融合、文化包容借鉴的利益共同体目标下,中蒙俄三国跨境旅游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14]。中国与俄罗斯、蒙古作为相邻的三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互补性,三国之间友好合作是未来共促发展的重要内容,且中蒙、中俄边境临近区更是汇集兼具三国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这使三国之间合作的意愿更强烈与迫切。三国政府对加强旅游合作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寄予高度重视,这不仅为三国旅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会,也为作为边境口岸又具有丰富典型的旅游资源的满洲里带来了机遇。我国满洲里旅游业发展虽然在国家政策扶持及自身不断调整升级中已经取得相应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如何克服季节性对旅游的限制、文化同质带来的吸引力缩减、旅游市场结构混乱等。满洲里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反映出了其在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以推动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向外传播输出时遇到的困境,同时也反映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通过旅游领域合作推动中蒙俄三国经济、文化等更好发展时所遇到的产业结构优化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认识到满洲里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发展难题,并且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去调整、改善,打造具有差异性和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提高满洲里旅游要素竞争力,实现旅行社组织的升级转型等是目前我国方面的迫切需要。

猜你喜欢
满洲里一带一路旅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