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与转型发展: 2020年视听领域发展趋势分析

2021-06-22 13:58郭诗瑀房瑗褚孝鹏王思琪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郭诗瑀 房瑗 褚孝鹏 王思琪

摘要:2020年,在技术赋能之下,“云端”“场景化”“产业数字化”“技术温度”为视听行业催生更多可能性,视听行业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0年视听新媒体领域的十大新闻》以及对视听行业的观察,总结了2020年视听领域媒体发展的六大趋势:政策引导视听媒体深度融合;技术驱动视听媒体创新发展;场景拓展视听媒体广泛应用;视听转型瞄准新方向发力;弱势群体共享视听技术红利;海外遇挫视听企业逆风成长。2021年,视听将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网络视听技术将加速为社会经济发展赋能,进一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 技术赋能 视听媒体 发展趋势

数字化时代,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视听产品已经逐渐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2020年内容科技进一步发展,在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赋能下,视听产业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活力进一步释放。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囿于固定空间的客观条件,人们日常生活更加依赖数字技术,如线上会议、线上教育等已然成为社会新常态。数字化进程加速,主要网络视听平台的用户规模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网民使用率为95.8%;2020年3月至6月,在新增的3625万网民中,有23.9%是为了使用网络视听应用而“触网”,[1]网络视听应用成为吸引新网民的主要力量之一。视听产业的市场需求持续升温。

与此同时,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如何发挥视听媒体的优势,承担起社会责任且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成为视听行业2020年至今的发展目标。开创慢直播助力抗疫、主流媒体入局直播带货扶贫助农,云上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主流形式……创新與转型成为视听行业的年度关键词。

本文旨在综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0年视听新媒体领域的十大新闻》以及对视听行业的观察,探讨2020年视听领域媒体发展的趋势并为2021年视听媒体发展走向提出一些思考。

一、政策引导视听媒体深度融合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2]

《建议》的提出,为“十四五”时期的媒体融合指明了前进方向。其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总方向,“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是目标,“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是具体措施,这一措施的两个支撑点分别是“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与“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呢?中央深改委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并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3]

2020年,在中央和地方层面的不断推动下,全国性和区域性主流媒体提速布局融合转型,已经取得众多突破性进展。根据CSM融合媒体数据云平台的监测数据,央视新闻在抖音平台账号的粉丝量已经破亿,各级广电媒体在抖音、快手等商业化短视频平台上的年度总传播量已经达到千亿级,单条视频的播放量也已经破亿。不仅如此,自主可控的融媒体App也在蓬勃发展,央视频在疫情期间的“云监工”慢直播火爆全网;芒果TV2020年底会员数突破3600万,同比翻番,芒果超媒的市值突破1500亿。

同时,各级广电媒体在融合转型中也在寻求差异化定位,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广电等一批头部广电媒体将继续依托优质内容品牌打造出更具创新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全媒体旗舰平台。更多省市级广电媒体依托MCN等新运营模式,在视频定制、达人孵化、电商直播、社区经济等领域进行多元化探索,形成新的自我造血机能。各级广电媒体都在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

作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也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重大进展,逐步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突破,并不断完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三大功能。在疫情期间,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扩大防控信息覆盖面、保障服务基层群众等多方面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河南省项城市融媒体中心组织了“宅在家”抖音PK活动,在两天内收到视频、图片、音频2.2万个。

从《建议》中的“深度”“做强”“建强”“用好”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媒体融合已经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当前的目标是从“从无到有”转向“从有到优”。目前,广电媒体的融合实践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媒体融合的深化改革做得并不到位,例如机制体制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等。如何能更加利用好媒介新技术,在内容、机制、人才、管理等各方面更加深入推进,如何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服务于不同区域社会发展,形成资源集约、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将是未来主流视听媒体着重思考的关键。

二、技术驱动视听媒体创新发展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新一轮信息传播技术革命极大丰富和改变了传播样态,孕育了诸多传播新模式。

目前,我国新建5G基站超过60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主流媒体在5G媒体应用领域积极探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成立5G+4K+AI媒体应用实验室后,2020年7月发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媒体应用白皮书(2020版)》,成为媒体行业首次对于5G技术应用提出的技术规范。2020年中央媒体在全国两会报道中运用5G和AI技术,推出人大代表全息访谈高清直播。“5G+4K”“5G+VR”等新技术为视听领域内容和产品创新注入动力。但是从目前的5G融合应用来看,整体仍在探索试验阶段,5G如何更好地赋能产业、如何与其他技术实现有效融合、如何降本升效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成为5G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4]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就要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其目标就是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而这一体系正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所发展得来。如何更加全面深入地运用先进科技的技术思维赋能,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构建系统性的媒体融合技术战略,引领驱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场景拓展视听媒体广泛应用

(一)慢直播:爆红出圈,开创传播交互新范式

2020年,慢直播成为视听新媒体领域现象级传播样态。2020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与疫情赛跑——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最前沿”系列慢直播,近2亿人次观看,“云监工”成为年度十大热词。4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联合中国电信推出“珠峰十二时辰”系列慢直播,首次向全国观众360度全景呈现了珠穆朗玛峰24小时实时景观变化。截至4月23日,已有超过1300万网友通过央视频、央视新闻和新闻中心提供的慢直播信号欣赏珠穆朗玛峰的壮美景色。

慢直播并不算是一种新的报道范式,它最早起源于国外,此前多用于旅游、形象宣传。2016年起,此种形式逐渐应用于新闻资讯产品。[5]“慢直播是直播报道的一种,是‘解闷与‘解忧,即拍即播、无人为干预、自然态记录的长视频报道形式,以陪伴性、交互性、自然态、长时段为主要特点”。[6]根据内容和用户需求,慢直播主要可分为三类:满足用户休闲审美需求的观光类慢直播,如“云赏花”“云观鸟”;满足用户陪伴式社交需求的纪录类慢直播,如“云养猫”“云种菜”;满足用户参与需求的关于重大主题事件的信息类慢直播,如“云監工”“云阅兵”。[7]

慢直播的爆红,得益于外部的技术支持和其内部蕴含的陪伴性、互动性。一方面,实现慢直播这样超长时段直播,需要建立在强大的技术保障基础上。在5G、AI、4K/8K、AR/VR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慢直播能够为用户提供真实可信的视角和清晰流畅的视觉体验。以24小时不间断直播《共同战“疫”》为例,为保证高清画面的直播效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使用了星光级网络高清高速智能摄像机与支持最高8K分辨率的VR慢直播摄像头,同时采用5G+CPE快速撑起前方复杂的直播环境。另一方面,慢直播的长时段性、原生态性和互动性,既能提供陪伴,又满足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不同于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慢直播在互联网上不仅传播信息,也给予了网友大量参与和互动空间,人们可以在评论区互动讨论,进行线上社交。交互性赋予慢直播深度的沉浸感,用户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在这种交流过程中,用户作为参与者,逐渐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慢直播所创造的交流互动的价值,正是其爆发强大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因。

(二)直播带货:多主体入局,在规范中发展

2020年新冠疫情给线下实体经济带来“抽底”式打击,很多企业、品牌销售转至线上,直播带货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是2020年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2020年直播带货最大的特点是多主体入局直播。在“共克时艰”“扶贫助农”“尽快恢复经济运行”等宏大主题下,淘宝、抖音、快手等视频直播平台同步推出助农活动,政府官员参与直播带货成为亮点,在解决农产品滞销困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以政府公信力为产品质量背书,为产品和城市的品牌推广做出了贡献,也为扶贫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此外,主流媒体、明星流量、企业高管、虚拟偶像洛天依等多元主体也纷纷进驻直播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比如2020年5月,央视新闻与国美、京东等电商平台推出的以“美好生活就在前方”为主题的直播中,被戏称为“央视boys”的朱广权、撒贝宁、康辉、尼格买提四人合体,在三个小时内,直播间销售额达到了5.286亿元,不失为“媒体+商务”发展模式的一个良好探索。

直播带货的特点之二在其内容边界得到拓展。由于直播带货缩短消费链路的特征,消费者购买选品与决策的时间大大缩短,直播电商转化率高于传统电商,多个平台积极尝试将其与“经营类真人秀”“职业体验观察”综艺等相结合,直播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更多内容元素开始融入直播,开始形成新的电商模式。

直播带货的破圈效应带动电商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涌现出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称,2020年,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直播”投诉举报2.55万件,其中“直播带货”诉求占比近8成,同比增长357.74%。产品质量差、使用“极限词”等引导消费者冲动消费、虚假宣传、售后不到位、流量造假等问题不断,比如辛巴带货的燕窝被指是糖水;罗永浩带货的皮尔卡丹羊毛衫是假货等事件。

对此,政府规范政策迅速跟进。2020年6月26日,中国广告协会发布了国内首份关于直播行业的规范文件《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10月2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1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11月23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这些政策规定着重加强了对直播行业各主体的管理,明确规定直播行业中各主体权利、责任及其义务,规范直播功能,严厉打击直播中虚假流量、虚假宣传、引导消费等恶劣行为,以规范直播带货秩序。

未来,直播带货在品牌营销、商业变现、内容输出等的融合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三)“云”享视听:“云”进程加速,应用场景多元

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云端生活成为新的常态渗透到各种典型的生活场景之中。“云”教学、“云”会议、“云”旅游、“云”逛展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些场景中,在线视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视听应用的云端化离不开技术的助力。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云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实现了技术落地。相比于4G,5G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低能耗等特点,云技术的运用场景更加广泛。基于云技术的云传播重新定义了信息时代,“云在线”将成为未来视听传播主要形式。“云在线”增强了使用主体的沉浸感,云技术所打造的虚拟场域极大延伸了现实场景,革新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

疫情期间,人们过上了不外出的“宅家”生活,原本发生在线下的活动和需求纷纷转移到了线上,包括消费、办公、学习、娱乐等。在这个背景下,各类视听云平台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在线服务,保障了疫情中全社会的非常态运行。例如,2020年2月,教育部整合国家、省市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上线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免费供各地自主选择使用。云在线打通了用户线上线下的参与屏障,使交流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可以预想,在后疫情时代,“云生活”会继续成为生活的常态。

除了革新生活方式外,云传播也革新了视听媒体的生产传播方式。在云传播中,报道和节目制作可以更多在云端进行。例如,基于5G的4K/8K高清展示、沉浸式的VR新闻、AI智能剪辑实时传输、移动云直播等等,都是在互联网媒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呈现的云传播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视听新媒体“云思维”“云模式”“云业态”更加成熟。如2020年5月,湖北广播电视台在两会报道中,探索构建“一线尖兵团+云连线记者团+大屏编辑组+新媒体原创团队”的云采访全链条生产机制,实现了随时随地实现“云报道”和“云传输”。

四、视听转型瞄准新方向发力

(一)广电转型:风险与机遇并存,MCN机构或成转型新载体

作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一条探索路径,广电MCN将传统广电内容与互联网传播平台进行适配,目前广电MCN以短视频与直播两大业务位置。据《电视指南》杂志调研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至少20家广电机构成立了MCN机构。 “MCN化”运营已经从小范围试水、雏形初显,进入大范围铺开阶段,成为广电机构存量改革的新载体。与市场化的MCN机构相比,广电MCN品牌公信力大,内容制作能力强,人员专业化程度高,如广电机构在短视频内容方面就呈现出了这些优势:2020年,脱贫攻坚、防疫抗疫等主题主线宣传活动落地短视频平台,诞生了一系列亿级流量网红、爆款主旋律、现象级正能量的优质内容,充分体现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但总体来看,当前广电MCN正处于雏形期,运行体制、盈利路径等都存在问题,再加之传统广电的“官方”身份,使其在这条市场化的转型路径中,需要兼顾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因此,当前广电MCN更多着力于内容铺设、打造品牌影响力,直播带货也更多偏向于公益,大部分广电MCN都还尚未盈利。

广电机构在MCN转型之路上要坚持移动优先、科学布局、改革创新,要勇于自我革新、自我推动,作为传媒行业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

此外,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广电机构作为传媒行业主力军,走MCN道路或“入局”短视频竞争,更大程度上是市场倒逼的结果。广电机构的MCN机构转型并不能够完全等同于媒体融合本身,而应该看作是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一次突破口、一片试验田。广电机构在未来的转型之路上,仍要积极发力壮大自有平台。没有一个主流媒体自主可控的平台,就没有主流媒体的一切。我们失去了平台,就失去了话语权,失去了主流媒体在当地作为最有权威的信息枢纽的功能。

(二)长音频市场:老平台加码、新入局者涌现

据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20年长音频用户体量达到5.42亿,市场规模达到272.4亿元,长音频的市场正在趋于成熟,从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等垂直平台,到腾讯音乐、字节跳动、快手、網易云音乐等互联网公司,无一不展开长音频市场的布局。如4月,喜马拉雅发布了“春生计划”,旨在用流量和资金的支持来助力播客主播;蜻蜓FM则联手百度Apollo智车联及斑马智行,以“音频+硬件”的手段注重场景布局。在这些老平台持续发力的同时,新入局者也开始涌现:3月,即刻上线播客类产品“小宇宙”;4月,腾讯音乐发布“酷我畅听”App,正式进军长音频市场;6月,字节跳动发布“番茄畅听”,采用AI真人主播的声音将番茄小说中的海量正版小说以音频的形式播放;9月,快手推出播客产品“皮艇”,进军长音频市场;几乎同时,网易云音乐宣布正式上线全新内容板块“声之剧场”,主打年轻IP改编的广播剧与有声书,加码发力长音频赛道;12月,微信读书上线“微信听书”。

在长音频的赛道上,这些新老玩家的竞争都为行业注入了更多新能量。首先是内容层面的拓展,此前,娱乐类、知识类、有声书音频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声量持续走高,而以网文IP为基础开发的广播剧,是长音频的创新尝试,可以帮助音频市场的蛋糕进一步做大;其次是场景层面的延展,如上文所述蜻蜓FM与车联网的合作作为一种可解放双手且天然具有陪伴感的媒介,长音频未来也必将与更多场景相适配。集纳丰富声音内容的音频平台正逐渐扩张成为不折不扣的“有声宇宙”,足以承载海量的用户需求。未来在线音频行业很可能将在智能化、沉浸式以及互动式的体验场景方面继续拓展,“有声宇宙”在内容和体验上还将持续升级。随着用户快速增长,声音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不容忽视。

(三)网络中视频:赛道竞争激烈,内容视频化表达成风口

2020年,内容领域走向全面视频化。在长、短视频行业竞争愈发紧张的同时,“中视频”概念走向台前。字节跳动旗下西瓜视频将“中视频”定义为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内涵、以横屏为主、时长在1分钟到30分钟左右的视频,并开始向中视频方向发力。而后腾讯视频跟进,从B站、知乎、微博,到爱奇艺、小红书,均成为该领域重磅玩家。一时间,中视频成为2020年视频行业的热门概念,并被视为有望搅动整个视频行业未来格局的重要一环。

2020年,各大内容巨头纷纷布局中视频领域的新蓝海。2020年4月,爱奇艺上线了中视频市场产品“随刻”;7月,微博启动视频号计划,5亿现金分成扶持创作者;8月,小红书上线视频号,计划面向站内500粉以上有视频发布经验的创作者开放。视频号上线后,小红书将支持最长15分钟视频的发布,突破此前视频不超过5分钟的限制;9月,微信上线1分钟以上视频上传功能;10月,知乎上线了“视频”专区,重点发力1分钟以上的知识类视频;当月,百度上线独立App“百度看看”,主打视频流;12月,腾讯视频也表示中视频是腾讯视频2021年后续发力的重点。抖音、快手逐步开放视频时长限制,抖音放出了“Vlog十亿流量扶持计划”,快手启动“光合计划”激励机制;微信后台可上传30分钟内视频;到2020年下半年,微博、微信、百度、知乎都建立了1分钟以上的视频板块和激励机制。10月,微信视频号“长视频”功能上线,开始支持1-30分钟的视频创作。

据西瓜视频联合新榜共同发布的《中视频创作人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高频消费中视频的用户达6.05亿,网民渗透率64%,即每5个网民就有3个用户高频消费中视频。[8]

作为短视频与长视频的一种中间形态,其与短视频相比,生产门槛与内容深度都相对较高;与长视频相比,则具有更高的灵活度和更低的生产成本。这一新兴的视频形式为用户找到了获取内容的新可能,为创作者挖掘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也为品牌创造了更为丰富的营销空间。未来,如何将长、中、短视频相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是视频行业发展的关键。

五、弱势群体共享视听技术红利

2020年9月,工信部和中国残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这份信息化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中明确要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教育水平比较低的三类人群,重点解决资费、终端以及互联网应用三个方面的障碍。[9]信息无障碍服务,是为特殊人群设计的智能产品交互功能,能够帮助视障、听障等用户享用软硬件产品,相当于互联网世界的盲道、义肢或者助听器。

2020年12月,优酷宣布将与中国盲文图书馆共建无障碍网络视听平台,修一条数字化“盲道”让残障人士共享技术红利。为了满足视障人群的线上文娱内容消费的需求,经过无障碍化改造的新版优酷,上线了无障碍剧场,这是互联网视频行业内首个推出无障碍服务的平台。新版本上线后,视障者可使用读屏软件, 以页面模块为单位,读取模块信息,并通过语音指引选择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内容供应上,优酷还将借助中盲图在无障碍电影内容制作方面的能力,联合阿里影业,在技术、渠道、版权资源方面进行合作,计划在未来三年推出100部无障碍视频内容,让视障人群也能随时随地“追大片”。另外,9月3日,“光明影院”专题正式在爱奇艺上线,这是“光明影院”项目首次与网络视听平台进行深度合作,也是综合视频娱乐平台首次上线无障碍解说版电影专题,为视障人士打通了一条更加平等、便捷的观影渠道,也让视障人士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助力解决视障人士遇到的困难,在社会意义上让大家“复明”,这也是未来视听新媒体技术发展需要有的人文关怀。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与中国老龄协会信息中心合作打造的云听客户端(乐龄版)于2020年10月25日重阳节正式上线。云听客户端(乐龄版)为中老年用户提供了定制化、场景化互联网声音产品,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老龄化社会建设。它整合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独家广播电视节目资源,重点打造健康养生、新闻资讯、戏曲文化、评书相声等9大品类超200万时长的精品节目,为中老年用户提供兼具权威性、专业性及个性化的高品质互联网声音服务。[10]

在人类社会不断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多地关照到数字弱势群体,是社会均衡发展的要求,也是技术向善的表现。让弱势群体共享数字红利应该成为人工智能等视听技术广泛應用的应有之义。

六、海外遇挫再探出海路

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势头高涨,经历了工具出海、内容出海、模式出海、技术出海、平台出海等多种尝试,以游戏、电商、工具类应用为主,覆盖欧美地区、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地区的各个国家。Iqiyi App(爱奇艺国际版)、weTV (腾讯视频海外版)、Himalaya (喜马拉雅国际版)、Snack Video(快手海外版)等越来越多中国网络视听内容和平台在海外落地甚至规模化发展,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出海生力军,以Tiktok为例,截至2020年5月,Tiktok全球累计下载量突破20亿次。

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互联网企业出海迎来持续挑战。2020年5月,美国进一步加大对华为打压力度,限制全球所有使用美国软件和设备的半导体厂商对华为的芯片供应;6月,印度政府宣布禁用包括Tiktok、微信、QQ音乐以及早前出海的工具型应用UC浏览器、茄子快传等59款中国应用程序;7月,日本议员联盟建议禁用Tiktok等中国应用软件;8月,美国公布“清洁网络计划”,在网络领域实行基于国别的市场准入限制,为数字技术设立非关税贸易壁垒,随后特朗普签发行政令,Tiktok、Wechat在内的多款中国应用在美业务面临重大调整;10月,《欧盟外资审查条例》正式实施,欧盟国家外资审查政策愈加收紧……互联网企业在海外艰难求生。

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问题可能是互联网公司出海面临的最大问题。但宏观来看,数字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网络视听产业的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升温,将为中国网络视听行业走出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本土化为核心原则,建立本土化团队,根据国际形势灵活调整对外政策,最大可能降低国际关系风险,针对海内外应用市场的差异,深入洞察本土用户习惯和需求,保留产品特色及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做出本土化调整,提升用户结构中海外用户占比等或许是未来发展的道路之一。互联网公司出海路在何方,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七、结语

2020年,以技术为依托,视听媒体取得了长足发展,进一步变革。在技术赋能之下,“云端”、“场景化”、“产业数字化”、“技术温度”催生更多可能性。面对疫情对正常生产秩序的影响,网络视听行业在云端发力,创新推出云直播、云录制等方式,涌现出慢直播、云发布会等新节目形态,展现了网络视听的更多可能性;网络视听平台更加关注满足用户在不同时空、不同情境下的视听内容消费需求,推动用户体验不断升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同时,有“温度”的技术创新应用使视听内容产品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成为可能。2020年,以直播带货、云旅游、云课堂为代表,网络视听平台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入口作用,网络视听内容的功能向实效拓展,文化+科技释放出更大能量。

2021年,网络视听技术将加速为社会经济发展赋能,持续开启一个万物互联、万物皆屏、万物皆媒的时代。视听泛在化、功能延展化趋势将日益明显,视听将日益成为信息承载的主要形式,成为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连接器,网络视听技术也将随之成为基础性技术。同时,网络视听作为文化产品的重要形态,具有社会与市场的双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必须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伴随推进信息无障碍、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方面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以及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聚焦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将会有更多技术惠民便民的功能和产品推出,进一步推动用户与平台双赢的良性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在中央政策红利的强力助推下,基于前期积厚成势的积极探索,蕴藏积蓄在视听媒体内部改革突破的力量将会在实践层面进一步喷涌出来,转化为面向高质量发展和持续化发展的经验集成和制度创新。视听媒体也将积极拥抱新兴技术,进一步拓展融合宽度、广度,提升包容度,完善以用户为导向的全产业链业态布局,融合内容生产业态,吸引更多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成为繁荣发展新视听内容产业具有创新力的新生力量,以凝聚更大发展合力。

注 释:

[1]人民网.《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我国网络视听用户破9亿 短视频推动行业变革[EB/OL]. http://www.china.com.cn/aboutus/2020-10/13/content_76801067.htm, 2020-10-13/2021-03-16.

[2]新華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020-11-03/2021-03-16.

[3]人民网.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718/c120837-31788275.html, 2020-09-26/2021-03-16.

[4]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习近平讲故事)[EB/OL].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9-07/26/content_1938122.htm, 2019-07-26/2021-03-16.

[5]杨继红. 慢直播传播特征:场景介入+用户卷入[J]. 中国记者,2021(01):74-79.

[6]传媒茶话会. 从“云监工”到“看樱花”,慢直播为啥火了?[EB/OL]. https://mini.eastday.com/a/200331000139223-2.html, 2020-03-31/2021-03-16.

[7]邵的湾. 慢直播:未来网络直播的生力军[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08):63-66.

[8]新榜官微. 西瓜视频联合新榜发布《中视频创作人职业发展报告》[EB/OL].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62401872969815, 2020-10-21/2021-03-16.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2311/44021/xgzc44027/Document/1690214/1690214.htm, 2020-09-23/2021-03-16.

[1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乐龄版)正式上线[J]. 中国有线电视,2020(11):1339.

(作者郭诗瑀、房瑗、褚孝鹏、王思琪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