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暴力美学的“ 应用”

2021-06-22 22:59王玉琼
今传媒 2021年5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

王玉琼

摘要: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暴力美学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电影中。暴力美学作为这部影片中的必要元素,让《红海行动》成为了“主旋律电影”的系列电影之一,成功树立了大国崛起时代的国家形象。林超贤导演在《红海行动》中集结了暴力叙事、人物塑造、视听语言等元素充分体现了军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

关键词:暴力美学;《红海行动》;暴力叙事;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102-03

现实生活中暴力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存在感,而当暴力呈现为艺术,为电影所借用,它也就有了艺术的定义。暴力美学最先在电影艺术中诞生,但是它的起源需要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独特的审美要求。“暴力美学”一词最初作为电影评价专业术语出现,被定义为一种大众接触到的另类艺术的表达,其起源于美国,在香港地区成熟(现在又有向美国转移的态势)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所谓“暴力美学”,简言之就是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表达把暴力仪式化[1],在操作上表现为把暴力进行艺术化处理,即主要在感官上使“暴力”以美学的形式呈现。

近年来,以《战狼》系列、《红海行动》为代表的军事题材电影掀起了一股“红色暴力美学”风暴。军事题材电影一改以往“韬光养晦”的作风,在影片中大秀军事实力,“暴力”场景之华丽使影片观赏性大大提升,同时蕴含的爱国主义内涵亦使电影的思想性得以升华。本文以《红海行动》为例,从暴力叙事、角色设定、视听语言三个维度,对电影中蕴含的暴力美学进行分析。

一、暴力叙事推動情节发展

(一)枪战

传统动作片枪战作为标志场景,主要出现在情节转折的部分,而林超贤导演一改传统风格,在《红海行动》中采用了大篇幅的枪战镜头,以此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元素之一。

《红海行动》开篇把场景设置于公海附近的海域,以此来表现蛟龙突击队特种兵的作战能力。在中国商船广东号上出现了海盗袭击,这一信息把观众迅速拉到一个紧张的氛围中,蛟龙突击队登船进行救援,当狙击手射杀海盗时,众所周知,子弹射出到海盗中弹的过程是短暂的,但林超贤导演采用了慢镜头,将发射子弹镜头进行了慢放,把人们情绪拉到一个紧张的高潮中。同时船舱中,蛟龙突击队队员在进行爆破,火星四射,两者同时进行推动了情节发展,瞬间吸引观众眼球。一系列蛟龙队与海盗的枪战画面不仅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而且直接有效地表现了枪战的激烈程度。

整部影片令观众紧张的枪战场面可以说数不胜数,无论是蛟龙突击队与海盗的激烈战斗,还是突击队员与伊维亚恐怖分子决斗的过程,枪战镜头都占主导地位,语言在其中不过是一种辅助,主要是通过枪战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表达情节的起伏。

(二)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可以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加快影片的节奏。由于这种剪辑手法是几条线索平行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整部影片最经典的是坦克战役,利用平行蒙太奇手法,把两个时空分开讲述,在一个时空中,画面里出现了两辆坦克,一辆承载着突击队队员,一辆是恐怖分子,两辆坦克掀起了浓厚的尘土,在沙漠中进行了激烈的对战,由敌方发射出的那一颗颗子弹击中坦克的“身体”,这在观众的心里激起层层波浪,即使坦克被打坏了,也并没有击败队员们的心;同时另一时空,突围时,蛟龙突击队三名成员在房子里坚守着,陆琛的手臂被炸掉一只时,丝毫没有退怯,石头即使在战斗中被炸伤了耳朵也依然为战友们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直到最后一刻子弹穿过了他的脖子,这样的血腥场面,令观众揪心,既害怕又悲愤,但同时又痛恨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导演利用平行蒙太奇把两个时空同时进行、相互碰撞,表现了战争的激烈,营造了紧张的表演氛围,让观众的情绪随着情节的波动不断跌宕起伏。

二、人物塑造营造不同的暴力感受

暴力美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带来情感爆发式的愉悦感[2]。电影人物塑造不仅可以引领情节的起伏,更是整部电影的主线、核心,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其注定不是个人传奇的英雄主义,而应该是团结奋战的集体主义。《红海行动》这部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人物形象立足于情节之上,9位主人公(8名军人、1名记者)集体作战,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蛟龙突击队队长杨锐下命令毫不犹豫,在解救中国公民时,一场8∶150的战斗,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仍然果断做出了选择,走出了一条回家之途。记者夏楠,自始自终坚持记者的原则,在蛟龙突击队与敌方拼杀时,她能做到毫不怯场,并勇敢与恐怖分子拼搏战斗。

特种部队的机枪手向来在观众心中是高大威猛的人物形象,但在《红海行动》里张天德却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在危急时刻,他喜欢吃糖,让观影者感受到他也是一位内心细腻的壮汉,甜中带苦,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细心体贴的保护,在观众心中刻下了“军人柔情”这四个字。

8位蛟龙突击队成员团结合作,将中国军人的集体英雄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削弱了传统动作片的个人主义色彩。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所说:“影片没有简单地将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当代海军的精神制高点,而是将有国家担当的崇高集体主义塑造成中国海军最强大的精神来源,这体现了影片创作的精神高度”[3]。

三、 视听语言营造暴力氛围

(一)音乐

电影音乐主要有烘托气氛、把握情绪、控制节奏、解释情节等作用。当蛟龙突击队在查探船上情况时,用的是悬疑音乐,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

在蛟龙突击队解救人质的那个瞬间,只剩下了发射子弹声音和玻璃破碎的声音,以及滴滴答答的时钟声、秒针声,这些声音与音乐的配合突出了子弹的射入速度,高速镜头与秒针声音之间的配合,让观众的情绪瞬间达到了高潮。

林超贤导演在影片中合理利用这些打斗画面、跌宕起伏音乐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元素,两者融会贯通,将暴力场面艺术化、符号化,将音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色彩

电影色彩作为视觉性的元素,作为人的第一感觉,最能唤起人们的情绪波动。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还能传递感情。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

传统意义上黄色为暖色调,但在《红海行动》中导演则更多地是利用颗粒感让基调色黄色偏冷,突出战争所造成的伤害,凸显了人物的动作及轮廓。片头、片尾以白色为主色调,前后呼应,故事结束,白云蓝天,让观众压抑而又沉重,不免回想起片头的海盗击杀海员事件。

这部影片呈偏冷色调,电影大部分打斗画面都在沙漠中,尘土飞扬让人紧张,不管是撤侨任务还是解救人质任务,整体色彩都偏冷,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烘托出中国军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三)镜头

正反打镜头在电影中一般在两人对话的画面中使用,而在《红海行动》中林超贤导演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将其运用在发射子弹的过程中。

在顾顺射击恐怖组织的狙击手时,他抓住漏洞看到对方少年狙击手,紧要关头射出子弹,从这枚子弹射出开始,导演便采用了正反打镜头、高速摄影的镜头语言,用子弹射出的火花以及后来弹头周围的波纹表现了子弹动态,描述出子弹的速度,顾顺与少年狙击手在山上对战时,子弹的发射、少年狙击手的奔跑,两两对比,镜头长达27秒,凸显子弹快而准的速度,破坏力强大,并交代了顾顺与恐怖组织狙击手的位置关系。这种细节的拍摄镜头更能引导观众的内心情绪,使蛟龙突击队训练有素的作风更加突出。

四、爱国主义与集体英雄主义的意蕴表达

在《红海行动》中,导演淡化了语言剧情,用最真实的人性反应构建出战争的残酷,凸显了中国军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

整部影片画面色彩基调偏冷,枪战、炮轰场面占据影片的60%,多通过打斗动作、战争的进程来推动情节发展,爆炸特效场面的真实感、真枪实弹的斗争场面让观众身临其境。

这部影片通过暴力画面,重点描写战争的残酷与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以及中国军人为营救中国侨民付出的沉痛代价,凸显了军人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影片中主人公共同对抗恐怖分子,画面血腥而又暴力,这样的画面架构在民族意识上,极具刺激性的战争场面便消解在“民族复兴”之中,这成为当代中国军事片暴力空间美学发展的又一新特点。

暴力美学在这部影片中的符号便是军人的勇猛、坚强和责任感。当代中国军事片在暴力空间中凸显极端暴力奇观的同时,也将暴力存在的合理性架构在当代中国“大国崛起”“国际担当”等民族主义语境之下[4]。

作为一部动作片,《红海行动》通过暴力美学,统领空间叙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同时,有条不絮地铺展着中国军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情感,让观众与影片中人物共命运、同感受。真正通过影像视觉传达出国家军人形象,他们深谙军人命运多舛,却仍然勇往直前。

五、结语

《红海行动》这部影片打破了“暴力美学”的传统形式主义,以血腥战争画面为主,以此推动情节发展,以语言为辅助。多镜头描写子弹、迫击炮爆炸以及队员受伤的画面,正是《红海行动》推动故事发展的独有方式。

“主旋律电影”最早在1987年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上由贺敬之提出,“强调文艺作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旋律”[5]。这部影片在适当的艺术化表达运用下,将战争的残酷、集体主义、视觉冲击力等多元素真实地表现出来,引发观众对于反战思想的呼吁。“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来带你们回家”,这句话给观众留下最深的印象,感国运之变,发时代之声,新时代的中国,民族的精气神和自信心迫切需要优秀文化去引领。

集体英雄主义唤醒了观众的民族意识和斗志,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引起全社会关注海军、维护海权的利益,体现了大国崛起时代的国家形象,标志着祖国日渐强大,这正是该影片所要传达的主旨。

参考文献:

[1]李娜,李亚西.奥利弗·斯通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研究[J].电影文学,2016(13):82.

[2]霍琨,柴明珠.浅谈暴力美学的发展[J].农家参谋,2019(6).

[3]李博.呼应大国崛起,打造中国式主旋律大片[N].中国艺术报,2018-03-05.

[4]李金秋.當代中国军事片的叙事空间建构[J].当代电影,2018(6):37.

[5]王卓.浅议主旋律电影的创新与突破——以电影《建国大业》和《风声》为例[J].小说评论,2009(S2):224-227.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从英雄题材动漫看观众对英雄角色的审美接受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贝奥武夫》英雄形象在文本中的呈现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以《勇敢的心》类比中国英雄主义电影叙事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