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究

2021-06-22 06:03周洪亮明平美张新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机械专业

周洪亮 明平美 张新民

[摘 要] 面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机械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指出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当前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和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三重一高”理念、“协同育人”模式和“平台共建+项目合作”架构,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升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机械专业;校企联合;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培养机制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行业特色高校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YJ01);2019年度河南省科技攻关资助项目“大采高液压支架新型密封技术及装备研究”(192102210050)

[作者简介] 周洪亮(1983—),男,河北唐山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和矿山机械研究;明平美(1974—),男,湖北黄石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特种加工和微纳制造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5-0169-04   [收稿日期] 2020-11-18

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专业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研发过程或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承担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的创新型人才。机械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成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1]。因此,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引起了广大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担忧。对此,教育部积极出台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对于他们的培养模式确定了快速发展的创新战略,大力推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从而确定了校企结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并在各大高校增设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2]。

一、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要性

校企联合培养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是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与优秀企业进行合作,将校内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有效模式[3]。校企双方共同创建一个能够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基地,最大化地将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专业和人才优势与企业的技术相融合,既可以提高机械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推动校企双方在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方面的无缝对接,又可畅通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通道,为企业直接输送能力匹配的急需的机械工程人才,促进机械专业研究生的高质量就业。

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可有效缓解高校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即校企双方联合培养模式对推进高校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及企业的自身发展,实现互利双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由此可见,新时代是大力发展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的一个良好契机,校企合作模式也必将成为未来高校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机械专業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联合培养是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培养具有生产制造、机械设计、测试与控制、使用和维修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的,这对于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欠缺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人才保障。但是近年来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足

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高校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改革相对滞后,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资源配置等方面投入不足,课程体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类似,即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实践性课程缺乏,且实践环节大多停留于表面,止于形式,达不到企业所需要的技术要求。而对于企业方面,多数只是走个过场,没有起到企业的作用,致使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效果不够理想,与其培养初衷相差甚远[5]。

(二)导师队伍实践能力不强,“双导师”制度流于形式

我国高校目前机械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基本上都是之前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过于注重学术论文的发表,缺乏在一线岗位的实践经验,因此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指导。企业导师一般都是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工作比较繁忙,很少与学生沟通和联系,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就成了一个形式,并未让学生学到实质性的东西。综上,高校与企业导师合作不足,未能充分发挥集体培养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双导师指导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的研究深度不足,无法开展高新技术的研发工作,无法达到学校培养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要求,无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6]。

(三)联合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

我国目前还未建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校企联合制度支撑体系,对各项分工划分不明确,校企融合度不高,无法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高校受到资金的限制,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不够完善,且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差异性,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7]。另外,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难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机会,使得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难以展开,最终造成企业参与度不高,无法与高校真正形成联动,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培养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效果的进一步提升[8]。

三、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改进策略探讨

为了满足“三区一群”国家战略急需的行业、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机械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提升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针对上述校企联合培养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对校企联合培养中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队伍构建、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从课程、导师、机制三个维度,对优化我校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建设基于“三重一高”理念的特色课程体系

坚持“重基础、重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教学理念,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课程建设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将企业认为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纳入核心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增开更多的选修课程,并在有条件的专业中有选择性地开设相关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邀请企业优秀专家、技术或管理人员来学校开办讲座,或带领学生到企业调研、实习,积极为学生创设科研实践条件,促进课程结构的变革和课程功能的更新,完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如图1所示。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机械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以基础和专业课程为主,建设适用于学生的理论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引导研究生理解并掌握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科研方法,通过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丰富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以技术应用、能力拓展和创新实践教育课程为主构建实践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优秀专家和技能人员结合切身工程实践案例,对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指导,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构建基于“协同育人”模式的双导师队伍

多渠道筹措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落实双导师的薪酬;建立健全双导师选聘制度与考核制度,促使双导师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加强实践环节考核,达到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化的培养目的;拓展高校导师与实践导师的交流渠道,实现优势互补、联合指导;建立学生评教的有效反馈机制,完善双导师制评价制度,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协同育人,如图2所示。

在构建双导师队伍过程中,校内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校外导师侧重生产实践方面的指导工作,双方做到明晰责任、各司其职,通过分工合作,全面提升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时,拓宽校内外导师沟通渠道,及时就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展开交流,落实优势互补,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校企通力合作,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机械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等进行研究决策和调整,实现协同育人。

(三)建立基于“平台共建+项目合作”架构的联合培养机制

搭建校企实验室共建共享平台,面向研究生开设实验课程和实训项目,引导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项目设计,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贯通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渠道,加强与企业项目合作,促进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通过联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研究生参与项目协作,在研发科研项目的同时完成對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效培养,形成以“平台共建+项目合作”作为载体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如图3所示。

在联合培养机制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高校与企业要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利用自身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依托自身完整的生产设施和销售渠道促成高校成果转化。其次,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依托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问题或工程研究项目等,引导学生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进而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交流,促进双师型队伍的有效建设。总之,通过“平台共建+项目合作”,校企双方实现双赢。同时研究生能借助平台在合作项目的节点上得到能力的提升和实践的历练,实现自身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此方式作为提升高职教育内涵的一种方法,社会效益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四、结语

目前,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很多问题,其培养模式还需与时俱进,继续探索、实践并加以完善。相信随着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专硕人才的崛起一定会给中国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汪朝晖,范勤,蒋国璋,等.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1-63.

[2]郑文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158-160.

[3]孙瑛,程文韬,朱文琼,等.基于校企联合协同中心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31-33.

[4]向建化,张春良,江帆,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教育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23):9-11.

[5]王翠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7-38.

[6]王凯悦,力国民,田玉明,等.基于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制的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214-215.

[7]向建化,张春良,陈从桂.工程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12-13.

[8]贾兴文,彭小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析与评价[J].大学教育,2020(9):173-175.

Explo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Model for Postgraduates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echanical Major

ZHOU Hong-liang, MING Ping-mei, ZHANG Xin-mi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3, China)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he appli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high-level talent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of the postgraduates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echanical major.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tutor team and train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joint training system for postgraduates for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foundations, abilities and practice and pursuing high-quality”, the joint training model, and the framework of “platform co-construction and project cooperation”,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re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mechanical maj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utor team; training mechanism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机械专业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