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清 何良荣 王有武 徐翠莲 胡文明
[摘 要] 将思政元素融入“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教学切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坚持“三全育人”的要求。根据课程的特征和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学生需求,挖掘部分教学知识点中隐含的思政资源,将统计素养、思政元素和文化知识紧密结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向同行,以期发挥好“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思政元素;统计素养;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塔里木大学特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农学特色品牌专业”(220101510);2018年度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微课在‘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中的应用与实践”(TDGJYB1810)
[作者简介] 王瑞清(1971—),女,新疆奇台人,农学硕士,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统计学和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何良荣(1970—),女,湖北均县人,农学博士,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统计学和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5-0117-04 [收稿日期] 2020-12-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1]。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不是狭义的马列主义思想,而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元素的教学教育都属于课程思政范畴。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渗透应是内生式而不是外嵌式,育人元素要来自于课程本身,不能生硬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应是全天候、全方位和全空间的,不能局限于课堂[2]。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田間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组立足课程背景和专业特点,积极践行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推动统计素养、思政元素和文化知识的紧密结合,认真落实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定位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方向是指针,指针指向哪里,哪里就是前进的方向。没有方向的教育,缺乏前进性和指导性,培育出的人才就会偏离方向,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背离初衷[3]。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这要求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一般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其传授的专业知识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因此,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是高校农科类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属于隐形课程,侧重于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升华。该课程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课程思政的践行模式和途径对其他专业课程也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4]。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基于田间试验设计、实施、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一脉相传,教学内容中隐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因此将统计分析方法、试验设计案例等作为载体,可以恰当地把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接受了文化素养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田野做课堂,大地写文章”,这是塔里木大学建校至今教师育人育才的真实写照。“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教学在这种精神的表达中起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是载体,思政教育是灵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的直接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效融合。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是运用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释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问题的一门科学,是农学相关专业学生从统计学角度分析生物生命现象的学科基础课。这门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田间试验概述、试验设计、数据收集与整理、假设测验、参数估计、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5];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试验设计、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利用SPSS、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综合运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三、“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堂教学中隐含的统计素养和思政元素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多、方法抽象,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的特点,找准教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关联之处进行思政教学,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在实处。
(一)田间试验概述中隐含的统计素养和思政元素
田间试验、统计分析的发展史中隐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也是众多统计学家孜孜不倦求真务实的结果,因此了解统计发展历史,对于培养学生对知识不断追求的恒心与毅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以中华传统文化、著名科学家事迹等为案例,将“为何做一个农科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之功,在传授知识、掌握实践能力的同时,聚焦“立德树人”,使课程真正服务于一流农业人才培养[6]。
在章节内容中,加强优秀农业文化的展现,引入农业产业的发展历史,让学生在感性上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农业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有深刻的认识,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化解农科专业大学生对“三农”的排斥,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以及热爱农业、研究农业、服务农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示范[7]。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以统计学的创始人为例,以课程教材的主编为例,以我们身边的榜样为例,培养学生强烈的事业心和爱国情怀,体会统计学家的励志故事及其思想[8]。例如:“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是《试验统计方法》第4版,主编为盖钧镒教授。盖钧镒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长期从事大豆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并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创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2020年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盖钧镒发表学术论著430余篇册。他曾讲道:“科技要跟产业紧密结合,对人才评价也应有不同的标准,不要用‘论文一把尺子丈量所有人,这会导致医生不会看病,农学家不会种地。我们搞农业的要多走到田间地头,观察研究。”他献身于我国的大豆事业,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吃着中国豆子打出的豆浆、磨出的豆腐”。他的工作历程、成就及荣誉无形中增加了学生正能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信心和决心。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学者专家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以“业”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三农”事业奉献终身的使命感[9]。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中隐含的统计素养和思政元素
统计分析的根本是以数据为本,即“客观数据为本”。我们在进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时,要求学生尊重数据和求真务实,树立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数据是统计学的基本元素,也是后续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础,因此教育学生不能弄虚作假,不能修改数据,要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细致的做事风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数据整理是“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教学关键内容之一,就是采用合适的统计图、统计表把收集到的数据展示出来,然后对试验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数据资料的集中性和离散型,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计算、做表、做图等形式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显示,进而形象地反映数据资料的规律性。另外,还可以在图表制作的规范性和专业化等方面进行引导,让他们的作业达到图表格式规范、整洁和美观的效果,并将这一素质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工作和科研论文撰写等方面。
(三)概率、频率中隐含的统计素养和思政元素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中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不仅仅是知识点本身,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比如,在讲到概率、频率时,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统一和频率与概率相结合,频率具有偶然性,而概率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试验次数少的时候,频率与概率相差较大,体现了对立性;试验次数增多的时候,频率在概率附近波动,体现了统一性[ 10 ]。
讲到概率的知识点时,引入荀子《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教育学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只有先把一件件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同理,也可以用统计上的概率解释“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蕴含的道理。此句话是民间的一句俗语,它有一定的道理,用统计的数据解释可以理解为“在河边走的次数多,湿鞋的次数就大”,相反,“在河邊少走一次,就会减少湿鞋的概率”,用统计上的概率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而且用数据理解比较科学准确[ 11 ]。
讲解“正态分布的图形特征”时,通过正态分布两边少、中间多、两侧对称分布的规律,通过图形和数据分布规律给学生展示,分布在图形中间位置的数据占到了80%,这部分数据既反映了整体数据特征,又体现了试验数据的集中性。此时就可以告诉学生,在自然社会中的每个人就像正态分布图中的一个小数据都在起作用,只有大家齐心协力,规范好个人行为,才能聚集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假设测验中隐含的统计素养和思政元素
“小概率原理”是统计假设测验的基本依据。“小概率原理”即一个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太可能发生,但是随着试验次数的无限增加,不太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又会转化为几乎会发生的必然结果[5],这里面隐含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哲学思想,这是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看待问题的契机。
讲到“小概率原理”的知识点时,引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话。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由此可以告知学生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只要坚持下去,成功也几乎会成为必然;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避免错误的发生。以类似的道理勉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五)统计推断中隐含的统计素养和思政元素
统计推断,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方法,体现出由点及面、由部分推断总体真假的过程。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斥着众多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统计推断可以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对现象和事物具有理性的洞察力,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此时,也可以引入“求真精神”。华罗庚说过:“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告诉我们,所谓求真,就是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勇于维护真理,实事求是,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也要求我们教育学生要牢记统计分析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分析数据的辩证唯物的科学思维[ 12 ]。
对于统计分析、检验结果的可靠性问题,引入“准确性与精确性”的概念。那么在实际的统计分析中,我们是如何实现精确性和准确性的统一,获得正确的结果呢?卡方测验的内容之一是适合性检验,就是用一种实际的统计方法来实现精确性和准确性的统一,从而彰显统计学家们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讲解“适合性检验选择计算公式”时,可以融入在生活、事业中面临选择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从而在面对选择时能做出理性又正确的判断。
四、结语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才能使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13 ]。“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需要为智育保驾护航,有了德才能成人,但它并非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将这一工作常态化开展下去。
思政教育走入“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堂,为原有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思政教学应不忘初心,牢记高校“立德树人”之初衷,立足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构建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协同发展。通过浸润式、滴灌式、喷灌式等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课程中蕴含的社会百态,专注于每一个试验指标数据的采集,专注于每一张图表的规范,专注于每一个分析结果的科学解释,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将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科学、耐心、专注、坚持、敬业等精神,内化为个人内在的素质[ 14 ]。教学过程中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了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收获了收集数据的知识与能力,以及收集数据的严谨求真的务实态度;收获了处理数据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处理数据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收获了分析数据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分析数据的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收获了解释数据的知识与能力,以及解释数据的理性实证的谨慎探索。既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田间统计试验设计的能力和对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更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2]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3]丁黎明,赵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20,34(1):42-45.
[4]金小梅,毛本清.课程思政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8):106-107.
[5]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6]潘鸿,张立芳,魏思琳.“课程思政”理念下《统计学》课的教学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9):54-55+60.
[7]李小靖,李建明,胡晓辉,等.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园艺作物研究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6):165-166.
[8]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9]刘红阳,郭笑彤,闫冬春,等.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教育(高教),2020(10):31-32.
[10]黄昱,李双瑞.课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53):109-111+124.
[11]胡瑞香.浅谈课程思政理念下《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国际公关,2020(12):84-85.
[12]焦光源.德育领域调查研究中统计学方法应用的探讨[J].前沿,2014(C2):116-117.
[13]陶行知.行知書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14]王宝军.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7-4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Field Experiment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WANG Rui-qing, HE Liang-rong, WANG You-wu, XU Cui-lian, HU Wen-ming
(School of Plant Science, Tarim University, Alaer, Xinjiang 8433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of Field Experiment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i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conductive to achieving the training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and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we should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some knowledge points, closely integrate statistical literac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cultural knowledge, and integrate knowledge teaching with value guidance, so as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go hand in hand, which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ng role of the course of Field Experiment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tatistical literacy;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