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立德立身立言影响着子女

2021-06-22 00:40
新传奇 2021年21期
关键词:道德经知识分子困难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高山的陡立,夜行军的气势……这篇险中有美的散文,正是陆定一文由心生的写照。这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感染了几代人。忆起父亲,陆德说:“父亲虽已离开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仍久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取名“德德”,懂得以德报德1942年,正是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陆德在延安出生。当时,国民党对边区进行了封锁。冬天,官兵们穿的还是单衣。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本就早产的陆德的体重仅仅4.5磅(1磅约等于0.45公斤)。更糟的是,其母没有一滴奶水,陆德的体重很快掉到3.6磅,性命攸关。

“那时,延安只有一头奶牛。每天,警卫员过河去取奶,所有中央领导同志每家只能分到一瓶奶。朱老总得知我的情况后,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了我。因为延安的医院条件差,没有婴儿暖房。朱老总又把自己的暖水袋拿来给我用。后来,李井泉的夫人刚生完孩子就把我抱去,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喂养。那时,给我喂奶的还有一位廖妈妈。可以说,我是在‘革命的奶水哺育下成活的。对于这些革命同志在困难时期的无私帮助,父亲和母亲都很感动,为此給我取名为‘德德,提醒我们今生要以德报德。”陆德回忆道。1961年,陆德准备上大学,觉得“德德”这个名字太小孩子气,才改为“陆德”。

陆德认为,父亲陆定一是一个坚持理想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看重的是对“德”的清守和对“德”的回报。“陆德”这个名字也反映出他对陆家延续“德”的期望。

独立思考,学会辩证思维 因为工作忙,陆定一和子女们的交流机会并不多。在陆德的印象中,父亲和他最长的一次交谈是1961年他去上大学之前。那次,陆定一专门抽出两天时间,把老子的《道德经》一字一句讲给他听。“父亲认为,《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思想,年轻人要独立思考、辩证思维,不能只是1加1等于2,很多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让我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陆德说。

学完《道德经》后,陆定一又指导陆德学习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些都和辩证法有关。陆定一就是想让陆德记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其反面变化。“父亲要我学会换位思考,多说别人的优点,有意见要在公开的会议上说。”陆德说。

为子题字,给予精神激励 陆德兄妹一直把父亲当作行为典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父亲的一言一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陆定一一生谦卑。在外视察,见到工人、农民,他都主动热情地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专车只供公务使用,从不允许家人用车。“在经济困难时期,父亲主动要求把每月的口粮减至26斤,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供应。他就是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与大家一起共渡难关。”陆德说。

1984年,陆德要到外地工作,父亲专门给他题了一幅字,作为对他工作的嘱咐:“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同工农和知识分子交朋友,过则勿惮改。”这是陆定一对儿子做人做事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陆德在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对有些现象,他不能理解甚至感到委屈时,就会与父亲交流。陆定一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付出代价。战争年月是生命的代价,改革开放也会付出代价的。你是党员,要有为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思想准备。有了这种准备,还怕什么困难和委屈!”随后,陆定一又送他一幅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父亲对我的精神激励,也是父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铮铮铁骨、刚正不阿、坚持真理、从不退却的信条。每当我看到父亲送我的这两幅字时,就像父亲站在我面前。”陆德说。陆德秉承父亲的期望,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研究自己的专业上。这些年来,在陆德心中,如何把父亲求实的精神传承下去,是他作为陆定一长子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

(《回忆父亲陆定一》)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一个家庭的家风,才是真正的家庭不动产。以下家风系列书籍,等您翻阅!

猜你喜欢
道德经知识分子困难
不贪为赢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