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6%,平均每天有88个孩子因溺水死亡。溺水是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
近日,“河北省沧州市献县5名儿童在村边水塘溺水身亡”的消息,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据了解,5名女孩就读当地同一所小学,周末相约在村边水塘玩水后不幸溺亡。溺水是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一面是主管部门预警频发、学校安全教育紧抓,另一面是各地事故屡发,原因何在?
“第一杀手”屡屡作案
据献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李长青介绍,这5名溺亡女孩最小10岁、最大13岁。事发前,水塘周边有不止一个警示牌。
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4月2日前后,教育部曾组织各学校在课上观看防溺水教育视频。五一放假前,教育局两次发出《致家长一封信》。5月,全县多次安排安全教育活动,但还是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其实,5名儿童溺亡并非孤例。近日来,湖北、湖南、广西、山东等地先后发生多起溺水事件,造成多名中小學生死亡。
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6%,平均每天有88个孩子因溺水死亡。溺水是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
“事后我们反思,如何才能让安全教育真正引起学生、家长的重视。现在校园外的安全隐患较多,很难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让孩子做到‘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做的事情不做。可以说,‘防溺水是一个系统工作。”献县教育部门负责人说。
遏阻须形成合力
6月3日,教育部部署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要求各地各校督促家长加强对学生离校期间的监管。同时创造条件,在溺水事故高发地区学校开设游泳课,帮助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和自救自护方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防溺水工作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价和教育行政、学校校长和教职工工作考评,作为评优评先先决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大学阶段,设置游泳教育内容都具有现实意义。但调查发现,目前基层“防溺水”工作的主要目标仍是让孩子“远离水”——课上教育孩子们要“远离水”、课后各种形式告知家长要让孩子“远离水”,存在只能“堵”无法“疏”的矛盾。“近年来,各种监管措施上马,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大部分孩子都被迫离水远了,但玩水对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献县有中小学校173所、学生近10万人,目前全县只有县城一所游泳馆,没有条件学游泳、学自救。
河北世纪方舟律师事务所律师潘珂骅表示,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在“防溺水”工作上监护人、政府、学校等须形成监管合力:一是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开展震撼教育、观摩现场等形式让学生“入脑入心”;二是多措并举做家长工作,避免以签订责任书等“形式主义”做法代替监督管理;三是打造安全防护体系,排查处置河湖坑塘安全隐患,实现多方人员齐抓共管。
防溺水“六不”原则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未成年人溺水风险逐步增大。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加强放学后、周末、节假日期间和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的管理。同时,生活中,要坚守防溺水“六不”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如果不小心溺水,怎么?第一,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得很快;第二,除呼救外,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第三,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将头伸出水面是不可能的,这种必然失败的做法将使落水者更加紧张和被动,从而使自救功亏一篑;第四,当救助者出现时,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否则不仅自己不能获救,反而连累救助者的性命。
(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