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佳 马文文
“躬行大地、翻山越岭、只为遇见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纪录片《本草中华》第二季以世间草木菁华为材,以中医理论积淀为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骨,为中医药文化的前世今生留下影像史志。《本草中华》系列是首部登陆一线卫视“930”黄金档的纪录片,也是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影像使者,曲高而和不寡,行止处必有邻,彰显了当代纪录片行为价值和文化传播使命。本片将中医药文化拆解为问药、行医、悟道三个层次,将草木生息的自然奥妙喻作人生的起落轮回,将匠人医者仁心制药的高尚情操,嵌入时代感召的价值框架中,从草木等蕞尔小物之中,映照出国人广袤无垠的精神家园。《本草中华》第二季构建了古今之辨的时空对照,用时下尖端影像科技记录古老智慧,用古人的精神矿藏熨帖今人之浮躁,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浸润心田的传播效果。
一、古为今用:一草一木的意象聚变与诗性省思
《本草中华》第二季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消费主义浪潮汹涌而至的现代社会,娱乐的甚嚣尘上侵吞着淳朴的自然空间。恰如片中文案所说,本草早已归隐山林,“在天涯海角静静谱写各自的史诗”。本片延伸了第一季“本草缘何而来”的主题,将古老的本草家族齐聚于镜头之中,重新开启济世万民的漫漫旅途。结合当前文化环境与受众心理需求,《本草中华》第二季内容更趋向于多元化,在探索本草习性和中医药理之外,进一步增强了纪录片的哲学性与说理性,洞悉人与本草相依相生的关系,以中医药匠人呵护百草的虔诚之心,寻唤大众对简朴自然的心向往之。
(一)疗愈心灵的中庸和谐之道
《轻重》《刚柔》《黑白》《进退》《新陈》《甘苦》,六回篇目,均以一对反义词写就,颇有正负相抵的意味,与中医药配伍所讲求的阴阳调和相呼应;两字之间,看似南辕北辙,实则调和折中。《本草中国》颠覆了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框架,使性质相反的事物不再单纯意味着对立、相抗,而是相辅、相济。中医学洞悉百草的不同性味,使之作用于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而本片则擅于体察世间本草的性灵,从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的至理出发,讲述万物相生相克、源源不竭的生命法则。纪录片的六回篇目分别对应着中药的质地、重量、颜色、药性、贮藏、滋味,几乎涵盖了一味本草的全部药用功效,沿着纪录片叙述的脉络深处追寻,方可品出草本药理间的人生兴味。
《本草中华》每集精心遴选四味药材,留给每样本草的登场时间仅七至十分钟,它们并非独立成篇,而是相辅相成,为引导观众参透篇目中的禅机而来。《轻重》一集中翩然而至的四味药材——药香、皂角米、木蝴蝶、自然铜,它们或轻如烟缕,或重如磐石,或灵动翩飞于木叶枝头,或沉埋积存于地底千尺。它们在工业流水线迅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作为山林自然的馈赠寄居于山林,在日居月渚中完成功效的沉淀。草木虽轻,却能承山川河泽之重,载得起人间烟火、百姓喜忧。纪录片将细微本草喻作一杆称量世间万物的情怀之秤,在轻与重的概念幻化之间,本草顺乎天理、顺势而为的特性跃然于荧屏。精心揣摩的文案更是提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刚与柔,是生命的质地”“进退,是布局的章法,亦是人生的取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崇信的并非取胜与征服,而是“中庸”之道,就像纪录片所呈现的中医药理,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方能标本兼治。在现代工业浪潮的冲刷下,本草不疾不徐的生命节奏是疗慰都市症候的一剂良药,中庸和谐的理论更有利于重建信仰框架、避免传统思想沙化。
(二)积极入世的安民济世之道
《本草中华》系列可谓我国中医药题材纪录片的拓荒之作,《本草中华》第二季更加注重搭建影像与基础理论的复调框架,将纪录片的科普性与专业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片由国药大师金世元担任专业指导,内容贯通医学、生物学、药学、历史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每味药材都配备专属的AE动画解说,结合《本草衍义》《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论》等传统医书的摘录,溯源古人采药、制药、用药之法。引经据典之外,创作者还躬行大地,深入密林深谷间探寻野生草本的足迹、前往中药产地寻访传承人,对每味草本今日之境况进行实地记录,还原其生长环境、采摘与制药流程,将纪录片实景再现功能与阐释中药义理相结合,再以故事为引,在人文气息浓郁的诗性语言中,演绎一段草本与人相依共处的佳话奇缘。
生长于深山幽谷中的草本,疏离于现代社会的喧嚣浮华,是大众心目中遗世独立的存在。纪录片以“不惊扰大地”来形容本草,这些生于毫末的草本精灵,曾经作为自然的一员,安守着原始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边界。《本草中华》创作的意义正在于消解边界,借由中药匠人的心血,让本草不辞辛苦出山林,进入并参与人类生活,道出富有生活意趣的本草故事,令其研究价值和药用功能如参天大树般绵延枝桠。“原来我们自己也是它们中的一员。这是一种深切的安慰——知道自己并非一人,而是与所有事物、所有人类同在,也是一种体验人性解放的难得机遇。”[1]正如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生命体验一般,《本草中华》使本草与人类的屏障被共鸣所取代。纪录片所描绘的不仅是本草生长于自然界的姿态,更将其喻作精诚仁爱的名医,以本草出山入世、拯救苍生疾苦的行为,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至理。本草与天、地、人同在的世界观,是本片牵系观者内心、引发深层次灵魂共鸣的精神羁绊。
(三)钻之弥坚的匠意传承之道
《本草中华》第二季延续了以人文本的故事性手法,强调叙事过程中的个体视角,换言之,与中医药有关的“人”依旧占据着纪录片的核心位置,旨在从匠人的角度观察并叙事本草之道。本片所涵盖的中医药从业者涵盖范围之广,是此前同类题材作品远远未能企及的,既有祖祖辈辈以种植药材为生的药农,也有穿行在断壁孤山中的采药人,更有擅长加工药材的技艺传承人或药号掌柜。受访者身份的多样性,点明了中医药行当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更反衬出一味本草从深山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不易,只有在匠人的悉心载重和慧眼甄选下,历经层层炮制加工的繁琐承续,本草才得以成为良药。
采药人与制药人的个体叙事,让“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顯影于本草故事之上,他们秉承祖训家、不负师门所托,或是家族传承父子一心,或是开蒙授业桃李满园。匠人们让中医进入现代医学的领域,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古意不绝,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而片中许多平凡的本草守护人,如腾冲村落里的浙江移民们,他们在未名之地扎根,将集体记忆化为白果这味本草随风带来;又如培植皂角米为生的农家夫妻,他们的生活一盼晶莹圆润的皂角米,二盼女儿早日成材。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亦然是匠心的流露。“所有的种子,都值得等待,等待一个华盖参天的未来。”耐心等待的身姿,是《本草中华》交还给大自然的最终答卷,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中医药行业的独特匠心,纪录片在致敬匠人精神时没有忘却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将中药人的职业道德与孕育百草生灵的天地相联系,丰富了“匠人”一词的文化内涵,从本草的视角出发,匠人间代代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世间相处的方式与心境。
二、影像写史:拟态环境中的形意编织与视野开合
在纪录片影像所营造的审美视域之下,草本中药既被形塑为救济天下苍生的义士、隐逸山林的淡泊雅士,也扮演着冲淡当下都市人群现实焦虑、慰藉浮生中匆匆行色的对象。因此,《本草中华》的拍摄主体被解构为“形”与“意”的双重意象单元,在影像声画编织的拟态环境中,完成“形”与“意”的聚变和裂变,进而引出草本背后的人生故事与世情迁流。草木虽微,却值得人用步履度量其一生,纪录片将草木之“形”,引申至中药人躬耕山林、精心侍弄草本的谦退姿态,将草木之“意”,归结于人对自然的敬畏、恪守之心,进而淬炼出一段段草本滋养人心的传奇佳话。
(一)聚焦转换中的主客观互寓
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聚焦是带有主观意味的行为,指的是讲述者的视野范围,叙事视野的开合影响着观众眼中被叙述对象的形态。著名文学评论家热奈特将聚焦分为三类,即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2]纪录片《本草中华》博采零聚焦与内聚焦之长,利用当代影视艺术与叙事学的优势,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意识地编排、重组、解码,以求流畅自然、一气呵成的理想观感。
首先,本片延续了纪录片惯用的全知叙述,以此展呈本片作为中医药文化纪实影像的艺术魅力。纪录影像的零聚焦超迈了现实人物的感知视野,对草本中药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却不干涉人物的内心情感。叙述者隐蔽在摄像机镜头背后,通过对草本或人物行为举动的外在记录来表现主题,以突显纪录片真实客观的基本属性。生长在金沙江河谷深处的梨果仙人掌,栖息于闽南密林山崖上的卷柏,零聚焦视角下的大全景记录了采药人身处的凶险环境,四周怪崖丛生、险滩密布,未经刻意甄选的客观视角使人如临其境。其次,内聚焦是联结草本与人的情感秘钥,亦是叙述者描述和揭示事物规律的一种方式。《本草中华》善于使用多重式聚焦以增强纪录片情节的故事性,多重式聚焦是内聚焦的一个分支,它强调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关注,通过叙述内容的互斥和互补来铺陈情节的层次感。制香人赵秋实推崇“香线不乱”的宁谧心境,严格遵从制香期间饮食忌辛辣、戒躁火的规定,而儿子赵喆主张逃离条条框框的束缚,争取从心所欲、从己所好的制香“自由”。制香一事,透过不同人物的自我棱镜映射出千般面貌,多重式聚焦让客观的本草得以随人物主观意识而流转,从多个视角出发,庖丁解牛式地拆分客体。此时此景之中,一株本草之于宏大世界,不再是流沙蝼蚁般细微的存在,它生长开落的痕迹中尽是匠人的情绪和思念。《本草中华》中具有真实性的不仅是草本及其自然规律,还有中药人的内心体验。
(二)草本世界的想象性呈现
《本草中华》的拍摄对象是静默生长的本草,这些以年岁为单位刻录生命的生灵,是绝对意义上的静物,它们无法主动回应摄像机,创作者只能通过镜头技巧的运用和声画体系的创建,来营造生趣盎然的草本世界。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绝非完全排斥主观情感,正相反,纪录片与电影、电视剧的类型鸿沟正在缩进,“它同样包含了大量的想象、构思、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实际上就很难区分现实、非现实了,因为这时的现实已经是纪录者主观世界的现实了。”[3]《本草中华》光影下的本草不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静态植物,而是承载了情感的跌宕起伏,人物故事的讲述为本草“赋情”,令其在静水深流之中释放出诗意的魂灵。
纪录片采用了大量长焦镜头、中焦镜头,有时甚至以黑幕场景的搭建过滤本草以外的内容,推动纪录片拍摄主体的独立。这种独立并不是对场景本身的漠视或干预,而是纪录片展呈本草内在意蕴、渲染画面整体意境的手段。通过对焦距与景深的调整,纪录片塑造了“一花一世界”的微观世界,呈现的却是瑰丽宏阔的视觉奇观,在探针镜头和微距拍摄之下,木蝴蝶的脉络仿佛河流纵横,苔藓仿佛參天巨木般枝桠交错,自然铜的粉末在空中恣意飞扬,鲜竹沥滴滴如珍珠落玉盘,清响回荡于耳际经久不绝。4K超清技术拍摄下的本草纤毫毕现,勾勒出造物者鬼斧神工的静态之美,而高速摄影、子弹摄影等广告级设备的应用,便于捕捉本草每一个瞬间的生息变化,将其动态生长的澄澈美感还原于荧屏之上。无人机航拍和特殊视角的拍摄显示出一流纪录片的硬核水准,将观众的视听感官延伸到悬崖峭壁之上。拍摄仙人掌时,摄影师脚踩两根竹竿,在悬崖上形成一个极小的支点,在径直拉伸的镜头下,整座山崖的风光尽收眼底。奇观镜头突显了本草所生长的极限环境,实现了动与静的完美贴合。
(三)熟悉与陌生交错的感知符号
《本草中华》第二季运用了传播学角度下的“出奇制胜”法则,充分汲取前作的成功经验,通过搭建新颖的感知符号和文化修辞的妙用,将传播链条两端的创作者和受众紧密联结。《本草中华》第二季有意营造影像传播的拟态环境,身处这一时空,观众重新抒写了自我的感知体验,生活中的熟悉感与陌生感被倒置。芝麻、西瓜霜、银耳、白酒这些日常生活中为人所熟知的物象,却是人们最为陌生的中医良药,它们富含药用价值,其炮制方法更是集结了华夏先民的古老智慧,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养生之法。生活中俯仰可得、却被大众忽视已久的那些中药,是本片超迈前作、实现价值突围的创新亮点,让中医药文化在普罗大众眼中的形象由陌生走向熟稔。
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只有当人类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4]在这一理论的助推之下,人文纪录片更加注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进而建立起影像内容的道德伦理。在日常的生活场域中,少有人注意到芒硝、朱砂、自然铜等物质,或将其视为现代化工的合成产物,《本草中华》却反复强调它们是有生命的存在,“它们就静静地站在这里,等风,等雨,等秋天,等风雨把年轮刻上时间。”纪录片以等待、守望的姿态将本草拟人化,将其作为吐纳、包容自然规律的生命实体看待,将熟悉的物象陌生化,再次调和了记录影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敬畏生命,是《本草中华》第二季给予浮华现世的究极启示,影像世界的中药材不再只有苦涩的滋味,而是融汇人间百味、久而回甘,以本草淡泊宁静的品格,指引身处工业社会乱流中的我们感恩生命、回馈自然。
结语
“苔花如米小,也如牡丹开。”《本草中华》摒弃艰深晦涩的医学术语,转而与大众和解,以真淳朴实而又平易近人的影像语言解读中医药文化。纪录片透过极具记忆点的镜头画面,道出本草前世与今生的传奇历程,实现了纪录片故事性、文学性与哲学性的高度统一。全片二十四味本草菁华的故事,具有启迪智慧、疗慰人心的情感力量,亦不失推动传统中医文化走向海外的传播价值,镜头光影间涤荡着清新自然的新风。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纪录片影像的耦合,是当代中国坚持本土文化主体性的积极求索,古为今用的创作路径使传统文化绽放出历久弥坚的人文魅力。
参考文献:
[1][美]弗朗茜丝·H·弗拉哈迪.一个电影制作者的探索: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故事[M]//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季丹,沙青,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31.
[2][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9.
[3]倪祥保,邵雯艳.纪录片内涵、方法与形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76.
[4][美]R.F.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