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旅游景观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2021-06-22 19:58谢天陈立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谢天 陈立强

摘 要:乡村旅游社区的景观空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文章以汕头市前洋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可展示度”的评价因子,从“可展示度”和“服务性”两个层面提出了更新改造策略,将传统建筑景观、水景和田园风光等碎片化的景观,串联成点、线、面构成的景观空间。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景观空间;可展示度;空间更新改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的潮汕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研究”(批准号:GD19CYS25)、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STF19008)、汕头大学公益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校内研究专项资助项目“共建美丽家园”、2019 年汕头大学潮汕社会文化研究课题(STURCS-201906)、2020年度汕头大学“创新强校工程”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汕头大学-汕头市第二建筑设计院实践教学基地)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乡村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逐渐成为城市人群的旅游消费热点,乡村旅游社区的景观空间应运而生,它有别于传统的乡村空间,旅游社区的“可展示度”和“服务性”两个层面均高于传统村落。“可展示度”是“一个判定景观层次、景观体验的综合评价指标”,它“由整体意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旅活动等一级因子和若干个二级因子组成”,其服务性主要体现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即与游客容量相匹配的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如住宿、停车等[1]。这意味着乡村既要维持村落的原有面貌与空间格局,同时要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因此很多村落尝试进行“微更新”的空间改造实践,使乡村具有更高的“可展示度”和“服务性”。本研究立足于塑造村落的特色景观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村落的景观资源,激活村落的公共空间,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乡村振兴。

一、前洋村的基本概况与特色资源

(一)基本概况

前洋村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东部,距离城区约30公里,村域面积为147.79公顷,村民大部分姓陈,村内常住人口约4000人。榕江南岸潮水溪流经该村东部,并与村内的多处水系连通(图1)。与大多数普通的乡村一样,前洋村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无较强的支柱性产业,村民多外出打工。乡村建设处于自发但可控的状态,公共区域经过治理规划,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村内保留了一部分潮汕传统民居,由于常年空置和疏于管理,很多民居建筑的外观破败残缺。村内的新房基本建在村落的外围,新旧建筑混杂在一起,村落的整体面貌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特色建筑和水系资源

村落的西侧坐落着当地最大的“百鸟朝凤”格局的建筑群——“福安里”(图2),由20世纪20年代汕头最大的抽纱公司之一的“顺裕洋行”返乡建造。“百鸟朝凤”是传统潮汕民居当中最大规模的建筑布局形式,它以“驷马拖车”为主体,外包“四点金”或“下山虎”,房间数量可达100间。建筑前方用院墙围合成晒埕,两侧均开门(“龙虎门”)。前排主体建筑为一座“五间过”,后排三座“下山虎”,共六个庭院。主体建筑两侧各为一座“四点金”,整个平面呈轴线对称式布局,中间均隔着“火巷”;“四点金”外围两侧各有一列排房(“从厝”),以“火巷”隔开。整座建筑后包(靠山)为三层洋楼“南薰楼”,在潮汕民居中独树一帜。

福安里位于村落的边缘地带,北侧有一条小河由西向东蜿蜒穿行,周围是农田,尚未开发,通往福安里的河边小路也没有硬化。小河在祠堂前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湖面(图3),湖边榕树相伴,与宽敞的广场共同构成了村落的公共活动空间。水面变窄继续东行,穿过宅间小路,与东侧贯穿南北的河流相汇。研究小组发现,现有的水系环境亲水性不够,驳岸为混凝土浇筑,距水面高2~3米,没有足够的亲水平台、滨水空间等休闲娱乐场地,没有充分发挥水系在村落空间中的纽带作用。

二、旅游景观空间更新改造策略

(一)更新改造的目標

根据可展示度的各项要素,调研小组分析了前洋村的可展示度指标(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前洋村在村落的整体意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三个方面得分较高,而乡旅活动的得分较低,这意味着村落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基于村落现有的条件、设施和特色,根据调研结果和SWOT分析,最大程度地发掘前洋村的旅游资源潜力,总结出前洋村的主要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完善的水系景观系统,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民居建筑,三是较完整的田园风光。

结合宅间绿地、林荫绿道等可间接开发的景观资源,营建旅游特色风貌的总目标可以设定为:打造以生态农业景观为背景、以水系和滨水景观为纽带、以“百鸟朝凤”福安里传统建筑为点睛之笔的乡村特色旅游景观。

(二)更新改造的策略

将目标进一步分解,则可形成“点—线—面”的景观空间格局和旅游路线。点是指以“福安里”等特色民居为节点,线是以水系及滨水空间为动态流线,面则是指大面积农田构成的独特田园风光。因此,更新改造的方向也应针对性地集中于以上三个方面,从“可展示度”和“服务性”方面提升其品质。

1.适当提高自然景观(植物)的多样性与观赏性

目前村落的用地性质较规范,居住用地、农业用地、服务用地的属性较明确,村落保持了较完整的农作物用地,这为营造和维系成片的田园风光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大面积的农作物栽植成为可能,这是乡村有别于城市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吸引游客的基本要素。

农田通常以经济作物为主要栽培对象,一个区域的经济作物种类是有限的,因此在可展示度分析中,景观的丰富性得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田作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为了提高村落的差异性和观赏性,可以适当地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观赏性植物的种植数量和栽种面积,尤其在村落的入口处、重要节点处,合理营造“花海”“特色植物园”等景观,可以提高村落的辨识度。借助网络效应,将特色品种植物成片、大规模种植,在特定季节形成紫色、黄色、红色等艳丽色彩的视觉冲击效果,会使村落很容易成为网红打卡景点。

同时,宅前院后的小空间或零散空间中,应适当地种植观赏性的植物,而不是任意、自发性地栽种可食用蔬菜、果树等。此外,要对废弃的荒地尽可能进行绿化,而不是任其裸露着泥土,甚至成为随意丢弃垃圾的场所。

2.通过功能化的景观整合零散空间

从表中可以看到,前洋村景观的亲民性方面得分也较低,其原因在于水系资源及滨水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亲水空间仅限于祠堂前湖边的亲水平台,功能单一。村里集中种植的绿植品种单一,形式不够自由活泼,还安装了围栏等隔离装置。村内随处可见的零碎用地上的植物均为村民自发栽种的食用果蔬,虽然有助于解决一日三餐之需,但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这些零散杂乱的景观对村落的整体形象塑造产生了负面影响。

福安里附近的水域设有临水台阶,供村里人洗衣之用。据村里的老人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条河流非常热闹,是村里与外界连通的必经之路,船只过往不断。虽然水路不再是村里对外的主要交通方式,但是福安里民居作为旅游开发路线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可以考虑设置游船游览路线,发挥河流的交通作用,同时为游客沿着水系参观村落和福安里提供可选择的游览方式。这让水系不再仅仅是一种景观,也成为了一种交通路线。在村里的滨水景点处增设码头,可以将村落的各处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除了陆路系统,水上游览系统的增加不仅提升了街道的便利性,而且为相关的旅游活动和节目的开展创造了商机,从旅游资源的角度为乡旅活动创造了契机。

此外,零散用地的景观还可以通过景观改造整合成较有秩序的景观序列。零散空间的界定主要是边缘空间、宅前/后/间空地、荒地等零散用地。“碎片化的景观并非独立的,它依附于建筑、街巷、广场等,呈点、线、面状,处于街巷空间网络公共—半公共—私密的三个层级之中。”通过“私人化”(确定其归属某户居民)、“从属化”(归属邻近的建筑主体和住户)、“公共化”(归属公共区域管理)三种方式将它们串联成相关的“主题”系列,形成不同层级的景观空间,能够为游客提供层次丰富的视觉体验。景观设计师介入其中,提供不同的景观设计方案,由村民投票或自由选择,村委会统一策划,采取属地化、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划分不同的权限,全民参与,共同营建乡村景观。

其他一些零散用地可以改造为停车场、公共活动场所(篮球场、羽毛球场)、公厕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村落的公共服务水平,既可以为游客服务,又可供村里人使用,使乡村具有现代生活气息。

3.开发利用建筑景观——福安里

福安里是前洋村潮汕传统民居的代表,也是前洋村的名片。福安里的后包是一座风格迥异的西洋建筑,是福安里的主人请外国人设计的。目前这座建筑无人居住,處于荒置的状态,但是仍然可见当年大户人家的奢华气息。福安里相对独立,门前的小河为它创造了天然的旅游交通便利,从村口笔直的主路一路畅行至端头西转便可直接通往福安里。开发福安里的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修筑沿河通往福安里的道路,在村口附近增设停车场、公厕、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为福安里的旅游观光提供现代化的服务。

福安里建筑群的质量从规模、格局、型制、细部等各方面而言均属中上层水平,风格大气却不失细节,屋顶的嵌瓷工艺精湛,房梁上的石雕和木雕工艺精美,细节之美处处体现着房屋主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房屋主人曾经是潮汕当地的抽纱大户,在南洋、上海多地经营产业,这座祖宅的建造规模和水平与其当年的经济实力相当。民居后方以一座三层西洋式别墅作为外包(靠山),一中一洋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当地对中西文化开放包容的姿态。

福安里作为传统民居的典范,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利用成为当地最大的难题。首先就是资金的来源,没有资金,保护利用也就无从谈起。前洋村和福安里的业主多方筹措资金,通过网络、电台等媒介宣传推广福安里,提升它的知名度,并联合相关专业人士为福安里申请“汕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相关部门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随着村落产业的开发,吸引了不少企业,尤其是文创产业来村里安家落户。福安里为相关企业开设了产品展示区,以供其展示文化创意等产品。将其局部区域改造为乡村博物馆,可以展示村落文化的历史。同时参考汕头本地传统民居改造的成功案例陈慈簧故居,吸引资金改建福安里后方的洋楼,最大限度地改造利用这些特色建筑。其他的传统民居可以在经过修葺之后,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以解决村里旅游配套设施不足的难题。

以福安里为代表的特色传统民居可以为前洋村招揽客流,从而相应开发一系列配套的乡旅活动,同时完善相关的公共设施,建造公共活动场地,通过水路和陆路两条游览路线,将传统建筑景观(人工景观)—水景(自然景观)— 田园风光(自然景观)连接成一条或多条连续的景观体验轴线,通过这一景观轴线的变化,实现空间的过渡和衔接。

三、结语

前洋村旅游景观的更新改造通过整合空间关系,连接村落的建筑景观、自然景观和公共空间,同时也创造出一种新的、有序的空间形态,进一步提升了村落的“可展示度”,促进了友好社区氛围的营造。前洋村旅游景观的更新改造需要村民主动参与建造和维护,并依靠村民维系社区景观的后续使用,从而实现景观营建和社区营建的双结合,为村落向现代化社区的转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天.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村改居”社区花园营造模式研究:以汕头市金平区沟南社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1(4):76-79.

作者简介:

谢天,博士,汕头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建筑评论。

陈立强,硕士,汕头大学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测绘、建筑保护。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