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更新背景的二街坊改造探析

2021-06-22 19:34陈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棚户区城市更新

陈俊

摘 要: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交通堵塞、公众设施不足、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也层出不穷,成为阻碍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心从增量空间向存量空间转变,棚户区是低效率的城市生活空间,作为存量空间类型之一,其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也是挖掘存量空间潜力的重要对象。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结合攀枝花市二街坊改造,阐述二街坊改造的背景,提出改造中运用的策略方式,推动棚户区改造中“三线”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优化环境品质,促进城市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更新;二街坊;棚户区

如今,专家对城市更新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促进棚户区改造转型和升级,国家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推进棚户区的更新。三线建设城市的旧街区、住宅区往往是历史文化沉淀和承载的地方,二街坊街区是攀枝花在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老旧街区,已被纳入棚户区改造的范围。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思考,设计不应仅局限于对建筑的更新美化,还应使场地活力能够被充分激发。在棚户区景观改造与规划中,充分考慮“三线”文化的保护与再生,使攀枝花既可在全国三线建设城市中保持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可成为一个有独特文化和气质的康养之城、钒钛之都。

一、二街坊改造背景

(一)棚户区更新的政策支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时指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这是“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攀枝花市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和建设工作,2017年3月,市政府针对西区下达实施棚户区改造的任务,包括沿江片区、高家坪片区等;2018年,攀枝花市实施了9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其中包括了二街坊社区。在《攀枝花市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了改造原则、改造范围和内容,并与小区建筑本体、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等改造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确保改造工作协调推进。不难看出,政府政策有利于城市更新,有利于推动城市不断发展。

(二)城市更新理论与棚户区改造

国内城市更新理论不断发展且具有指导意义。20世纪80年代,陈占祥把城市更新定义为城市的“新陈代谢”过程,认为更新途径包括重建、建筑保护等多个方面。日本丹下健三等人将城市和建筑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时空系统,认为它就像有生命的机体组织一样,可以复苏被丢失或忽略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等要素,从而实现跨越时空的不同文化的共生。针对城市问题,决策者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要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并且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于今认为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旧城旧区改造,而是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其目标是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城市更新理论在国内得到了实际应用,且成为解决“城市病”和城市景观发展危机的理论指导。其中,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对于促进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与建设,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吴良镛院士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具有前瞻性,他提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规划模式,在北京菊儿胡同更新中取得了有效验证。作为典型的危旧房改造的胡同小区,菊儿胡同以建筑的形式承载着北京的老城文化,但由于城市高速发展,菊儿胡同存在人口拥挤、住房老化、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吴良镛院士顺应城市的肌理,在维护该区域整体风格和结构秩序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认同。在菊儿胡同的规划设计中,参照老北京四合院格局,打造“类四合院式”建筑格局,从而使得街区向城市开放,无围墙阻隔,而内部通过小巷连通的、开放的街坊体系,充分完善街道空间,增加路网密度,保持邻里街坊骨架,这对现代城市更新的方式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三)城市重视地域文化个性塑造

在现代城市景观发展中,城市越来越凸显地域个性的塑造。攀枝花也积极实现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推进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二是对旧城进行更新与改造,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住水平,塑造城市个性特征。攀枝花注重对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的更新和“三线精神”的传承,借助具有丰厚历史价值的三线工业遗产,对三线建设后留下的大量红砖建筑、铁管、轨梁厂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例如,打造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花舞人间、长江国际漂流基地、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大黑山风景区等。攀枝花以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为支撑点,力求在全国保持三线建设城市鲜明的个性特征,建设一个有独特文化和气质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二、二街坊改造策略

(一)改造项目概述及构思

近年来,攀枝花积极推进城市更新,以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文化为核心,对老旧工业区、棚户区等进行改造,改善城市环境,推进阳光康养城市建设。项目地位于攀枝花市区中心地带,辖区东起人民街上段西侧,西至花城上街东侧,南至攀枝花大道东段主干道北侧,北至炳草岗大街主干道南侧,周边有市中心广场、文化茶园等。二街坊街区是目前攀枝花最具人气的商业街区之一,但是其所处地段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地块活力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街区空间使用存在问题,整个街区的界面没有打开。由于二街坊街区是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居住小区,当时的建设考虑不够充分,导致地块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形成了许多零散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存在窄小、不规则、难以利用等问题。二是这些消极空间垃圾和杂物成堆,无人打理,公共服务设施不合理,景观观赏性和公众参与性很差。三是街区内部道路不能贯穿整个街区,地块之间联系程度低,道路网密度低。四是缺乏基础设施,缺乏相关的导视牌、路灯、雕塑等景观小品与设施,如果不对街区内部的基本要素进行更新,则难以提升街区活力。五是区域内建筑呈5个梯级排列,且由下到上依次为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建筑。这些大都是红砖结构建筑,原来是一般民居住宅,由于长久失修,建筑都已出现裂缝、漏水等问题,建筑立面也比较呆板,需要在后期设计时进行修补和改造。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和生活生产。

项目地承载着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景观内涵,应将项目内的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等要素统一规划设计,把已经被定位为棚户区范围的二街坊改造过程看作是细胞的“新陈代谢”,将该街区从时空上与城市周边衔接起来。通过抽象提取、重构、象征手法凝练三线建设工业符号,通过对二街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红砖文化进行挖掘,确定以三线建设红砖文化为切入点,以工业文化为特色,对已有空间布局重新考量。在设计中,应避免对红砖建筑的破坏,应美化红砖建筑及保证改建后的功能合理性。整体改造设计将项目地区域分为6个主要的功能区——商业广场区、三线文化區、高档酒店区、文化创意区、文化广场区、攀枝花特色产品区,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游览、红砖历史等为一体的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创意街区。

(二)加强街区空间联系,促使二街坊空间重构衔接

在二街坊项目改造中,加强街区空间联系,应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对历史性建筑和构筑物进行有效整合和处理。项目空间从平面形式上充分提炼工业风格的线条和城市肌理,保留原有老建筑布局结构和路网形式,以不规则工业折线构图,折线避免小于90°的锐角。设计折线形式的空中长廊、大梯步文化广场、阳光草坪等,旨在将消极的、破碎化的空间连接。在整个规划中,以增设道路为更新的切入点,尝试将5个梯级排列的消极空间连接起来,从而体现整体性趋势。

(三)改进街区基本要素,充分挖掘红砖记忆

英国建筑学家迪克斯曾说:“一个充满活力的街区总是既有新建筑又有旧建筑,而如果全部是某一个时期的建筑,只能说这个街区已停止了生命。”在整个街区中,红砖建筑改造过程要保证整体结构状况、质量可靠性、承载能力、已修建年限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再采用一定的方式创造性处理。在设计中,保留二街坊旧建筑,保留部分建(构)筑物的外部式样,修缮和丰富内部原有的功能。红砖建筑具有特别的符号,比如楼栋分割线、开窗形式、屋顶造型等,这些符号在建筑外立面美化过程中稍加夸张,再通过构架、钢材、玻璃等现代材料改善,设计建筑外围过道,通过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建筑外立面的形式美。

在二街坊设计的多个景观节点中,有红砖文化长廊、二街坊文创体验中心、互动跌水、亲子空间等。从整体上打造景观视线通廊,保证片区改造中空间功能优化,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三、结语

在三线建设时期留存的老旧街区、住宅区的合理更新成为攀枝花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某一片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是重点所在。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存量空间不断升级打造。设计规划过程中,面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存量空间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涵.棚户区改造中公共空间的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0.

[2]张倩倩.城市更新视角下青岛棚户区改造后住区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9.

[3]蒲培勇.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究刍议[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7(4):47-52.

[4]宋振华.城市景观设计方法与专项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

[5]施泉.“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探索:以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为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6):5-8.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棚户区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TOD/城市更新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阳光照进棚户区
关于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探讨
棚户区改造方案——PPP模式初探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