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深化改革高度开放

2021-06-22 04:51陶一桃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湾粤港澳改革开放

陶一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这意味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实践载体,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定力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探索者与率先实践者。

科创引领

“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这意味着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而且将成为科技强国的“ 中国大脑”。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它的构建与4 0 多年前经济特区的创立一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积累的结果,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安排,中国社会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的必然选择,由外向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的必然路径,借助港澳优势、真正实现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将用好地缘优势,推动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为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繁荣,进一步消除制度衔接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建立共识通道,确立互信机制,提供平等机会。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的分析和排名中,香港位列全球最便利营商地的第三位,排名比2019年上升了一位。加拿大菲沙研究院发表的《世界经济自由度2020年度报告》显示,香港以8.94的评级高于新加坡,这是香港连续24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带动了内地的发展,那么今天,内地要与香港、澳门一起走向共同繁荣。回顾历史,无论从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还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角度,香港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4 0 多年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香港都是内地了解世界、学习市场经济、融入国际社会的最直接便利的窗口。可以说,与香港资金、物质、商品、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往来,真正推动了内地、尤其是深圳的改革开放进程。

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繁荣不仅惠及到730万香港居民,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香港的区位竞争力。《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在以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科学出版物为核心评价指标的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

规则认同将减少交易成本,保障市场效率。为了利用彼此的要素禀赋实现共同繁荣,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注重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大湾区聚焦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了一批规则衔接的探索性举措,推动营商环境高标准接轨。在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实施、资金管理、评价转化等方面,大湾区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消除制度屏障,建立互通渠道,形成共享市场,使创新研究、成果孵化、专利发明、专利使用等方面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将无制度障碍地在粤港澳自由流动,给大湾区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创造力。

制度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即“ 9 +2 ”行政区划构成,囊括两种体制三种关税的区域。

基于“ 区域利益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粤港澳三地应该在已经确立的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粤港澳联席会议制度和各类专责小组的功能,构建粤港澳三地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和对话机制,妥善安排粤港澳大湾区内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装备设施布局、重点产业创新合作等方面的协同问题。只有确立、提供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协商机制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湾区内对外贸易、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合作才能切实做到统一规划与各城市的自主行动有机结合。另外,粤港澳三地应该协商成立湾区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安排湾区内劳动力流动、居住就业、创新创业等民生问题,实现湾区公共服务的区域同城化。

人与物的流动是保持粤港澳大湾区活力的关键,粤港澳区域协调公共平台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磋商包括要素在内的与流动相关的各项标准。在与居民就业及生活服务密切相关的行业,设立共同的服务标准或统一管理模式来提高行政效率。例如,在医生、护士、会计师等专业人员资格认证方面,可通过设立共同的认证机构的制度安排,来有效处理跨境认证事务。通过设立共同机构的形式来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还可以适用于诸如产品认证和服务业标准确定等更加广泛的事务中。

作为区域公共物品的共同遵循的公共制度的形成,将会大大促进粤港澳全要素市场化的自由流动。这不仅从制度上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的合作深化,而且更会使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跨区域协调的制度辐射力。“9 +2”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于国内其他大湾区的独特制度结构,这一独特制度结构既是实现区域一体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或制度约束,又是其发挥更大优势的独特禀赋。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成功实践,提供的将不仅仅是优质的生产要素,更是可借鉴的制度性资本。

湾区经济对中国而言绝不是简单的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而是一个足以带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迈向深入的增长极。它与特区、自贸区一样,都担负着不同发展时期所赋予的不同内涵的改革目标与使命。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个更大区域的经济特区。4 0 多年前,中國改革开放是从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地方开始的,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开始的。“ 十四五”规划中对粤港澳大湾区三重使命的赋予,更进一步证明,粤港澳大湾区将担负起以其自身的探索与率先发展引领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担负起促进中国社会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的使命,担负起由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的制度创新的使命。

猜你喜欢
大湾粤港澳改革开放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