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渤海墓地出土漆奁纹饰解读和历史价值

2021-06-22 09:07冯恩学高铷婧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龙纹纹饰

冯恩学 高铷婧

吉林和龙龙海墓区是公元8世纪后半叶到9世纪前半叶渤海重要的王室墓地。2004至2005年和龙渤海王室墓群进行发掘①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和龙市龙海渤海王室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6期。。2005年在该墓地Ⅷ号台发现一座同封异穴墓,墓上有方形建筑台基,18块础石呈回字形柱网分布,有较多的建筑瓦件出土。台基中有2个并列墓室,皆为砖椁木棺。在西侧的墓室(M13)内出土了2件漆器,其中1件银平脱梅花瓣形漆奁,造型秀美、图案精美绝伦。漆奁胎体出土时已基本腐朽不存,仅剩一些残缺不全的漆膜,漆膜出现严重扭曲、变形、断裂等现象,部分漆膜已有酥粉现象,粘贴在漆膜上的部分银饰也出现腐蚀酥粉现象,另有部分银饰花纹与漆膜整体脱离。经过湖北省博物馆文保部李澜、程丽臻长达一年的修复工作,这件珍贵的漆奁得以重新恢复原形。李澜、程丽臻曾撰文详细介绍漆奁制作工艺和修复工艺②湖北省博物馆文保部:《吉林省渤海王室墓地出土银平脱梅花瓣形漆奁修复》,《江汉考古》2009年第3期。。程丽臻还撰文对漆奁盖面上的纹饰题材和寓意进行了解读③程丽臻:《唐代梅花瓣形漆奁银平脱毛雕银饰工艺赏析》,《文物天地》2017年第3期。,使人们对这件漆奁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其中对个别题材的定名还存在不妥之处,部分花纹细节的复原有误,故有必要对漆奁盖面纹饰题材定名和艺术特点再加以进一步探讨。

根据发掘简报,漆奁出于木棺的头端,内装有1件铜镜、1盒哈喇油、3个纸袋胭脂粉,可知是成年女性的化妆用具。漆奁盖高2.8厘米,直径28厘米,八曲梅花形。此件漆奁采用金银平脱的工艺,银片厚度0.25 毫米。傅举有先生认为①傅举有:《中国漆器金银装饰工艺之二——金银平脱漆器》,《紫禁城》2007年第4期。陈灿平:《唐千秋镜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5期。金银平脱工艺流程大致是:1.制作素胎或素色漆器。2.制作金银薄片,先将黄金、白银捶或碾压成0.25至0.5毫米厚的薄片,并雕刻出单个的花草、飞禽、走兽、人物等图形,然后将制作好的金、银薄片纹样粘贴到器胎预先设计好了的位置。3.在贴好图形的器胎上髹漆,阴干后再次上漆,如此反复进行多遍,直至漆层掩盖住金银图形。4.待漆干到一定程度,反复进行压磨,直至闪光的金银图形完全露出来为止。由于金银片贴花与漆面平齐,又自漆面中脱露出来,所以,当时就把这种漆器工艺叫作“金银平脱”。平脱技法与普通贴花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花纹与漆面同一平面,这件梅花瓣形漆奁所贴金银花纹中较宽的地方还雕刻有细纹,但不将金银片刻透,谓之“毛雕”②申永峰、刘中伟:《唐代金银平脱工艺浅析》,《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该漆奁为木胎,在深褐色漆地儿上,将0.25 毫米厚的银饰嵌贴于漆器上,再反复髹漆直至漆面与银片纹饰达到同一平面。

这件银平脱梅花瓣形漆奁奁盖上的纹饰主要分布在盖顶中心和外侧两大区域,盖顶中心纹饰由云纹盘龙、锁链圈、外绕花卉飞虫三个部分组成,外侧纹饰由4组人物莲上戏耍、4组禽鸟衔带飞组成(图一)。

图一 漆奁盖的花纹

一、盘龙范式藏特色

盖顶中心是盘龙纹(团龙纹)(图二:1)。唐代盘龙纹在铜镜上所见最多,形态花纹基本大同小异,按照龙口和镜钮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范式。A 型口向着镜钮的龙吐宝珠型(图二:2),B型口向外镜钮在头后型(图二:3)。漆奁的盘龙口向外,在头后的颈上有一颗火焰珠,龙颈挡住火焰珠的下半部,与唐镜盘龙纹B型构图相同。漆奁上龙纹的特点符合唐镜盘龙的基本特点,如兽形的粗壮身体呈C形,四肢足全部露出而不是藏一足,细尾细颈与身差别明显,长尾缠一足,小头张大口,吐舌过唇,双角三爪肘生毛,整体造型具有精神饱满的活力等。可知,漆奁龙纹创作是遵循了唐代盘龙基本范式。

图二 漆奁盖顶纹饰与唐镜盘龙两种范式

唐铜镜龙纹细部处理一般比较简单,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西安郭家滩唐第65号墓出土的是唐铜镜龙纹细部处理最常见者之一①傅举有:《中国漆器金银装饰工艺之二——金银平脱漆器》,《紫禁城》2007年第4期。陈灿平:《唐千秋镜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5期。(图二:2),代表了龙纹镜的龙纹细部艺术简洁之风。该镜边缘有“千”“秋”铭文,是唐玄宗在千秋节赐给群臣的镜。唐开元十七年(729)八月五日,左丞相张说等人表请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玉四方。群臣以是日献甘露、醇酎,上万岁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②(唐)张说:《请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并敕旨》,载《张燕公集》卷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3页唐玄宗采纳张说等人的建议,将自己的生日每年农历八月初五立为“千秋节”。“千秋节”这一天在所有的庆祝活动结束后,大臣们纷纷向皇帝敬献各种精美的铜镜,唐玄宗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颁发铜镜。

漆奁龙纹细部和花纹设计制作比赐给群臣的千秋镜龙纹华美精致,有皇家贵族气派。程丽臻评价此龙“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是最具艺术美的龙纹造型之一”。细察漆奁龙纹,还有其他唐龙纹所不见或罕见的特点:其一,猛兽之目,犹如豹眼,与常见的鳄鱼之目不同。其二,龙舌超长,向下垂探勾卷,这是模仿蛙、蜥蜴吐舌捕虫之创意。其三,双角位于眼后,与常见位于眼前不同。其四,前颈后尾有相同的缠带纹,与常见的颈、身、尾都饰相同的鳞片不同。其五,蚕形腹,腹部肚皮是节状带形,上边还有一条细密斜线窄带,表示短毛。其六,前后肢的根部都生出一条向上扬起的羽毛。这些超常设计,不仅增加了龙的华美和威猛气势,还渲染了具有非凡的神异灵性。神龙居于中心,是纹饰图案的核心主题,不仅有吉祥高贵之意,还有护佑安全之能。

辽早期的耶律羽之墓出土的一面铜镜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1期。,直径28厘米,厚1厘米。龙纹造型与辽宋时期龙纹差异甚大。辽宋时期龙纹处于由唐兽体龙向元明时期的蛇体龙转变时期,身躯明显变细而灵活,颈部和尾部变粗与身体衔接有渐变趋势,卷曲身体藏一足的三足龙是基本型,张口但舌短,一般不过唇。耶律羽之墓铜镜龙纹与唐代龙纹风格一致,身、颈、尾的粗细差别明显,四肢足,口吐长舌。不仅如此,其腹部的细节,是节状的“蚕腹”,节状带之上也有一条细密斜线窄带(图二:3),这个细微特征与龙头山渤海墓漆奁龙纹的蚕腹处理方法一致。故可以判断耶律羽之墓镜是唐代铸造之镜,而非辽镜。辽初太祖阿保机帅军灭渤海后,在渤海之地建东丹国(东方契丹国之意),任命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回军时太祖病逝,次子耶律德光即皇帝位,对耶律倍不信任,耶律羽之是东丹国之相,是东丹国的实际掌权者。耶律羽之墓镜龙纹造型生动,神形兼备,每一部位都充满活力,制作工艺特别精致,是唐代龙纹镜中最精美者,应该是渤海国王室之物,渤海国亡被耶律羽之所得,死后随葬墓中。

二、蝴蝶翩翩恋花丛

盘龙外绕一圆圈为界隔,放大圆圈可以观察到是环环相连的锁链,每节是扁方形环,环前部有舌型凸起,前一环的尾边穿后一环的舌尖,环环扣接,可知不是绳纹,可称之为“锁链纹”(图二:1)。齐东方先生在《唐代金银器研究》中曾对这种纹饰进行讨论①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44页。,称其为绳索纹“像麦穗,又似链条”,其作用是作为纹样的边框将一件器物上的多种纹饰分割开。例如,陕西省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鎏金翼鹿凤鸟纹银盒,盒底中心是一只衔绶的凤鸟,中心层凤鸟纹纹饰外饰有一圈绳索纹,用黄金制成,形状为实心的心形环,环环相连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9页。(图三:1);西安市长乐坡出土的唐代的“四鸾衔绶”铜镜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现代修复理念与传统修复技术的结合——唐代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铜镜的保护修复》,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2004年,广州。(图三:2),内外两圈用金丝制成的圆圈环绕。内外两圈用金丝制成的圆圈环绕。锁链纹是唐代金银器皿上界隔装饰手法之一,漆奁的界隔也是银片制作,是借鉴了金银器的工艺美术。一线界隔纹饰,仍能毛雕如此复杂精美,一丝不苟,工艺精湛,可见一斑。

图三 唐代金银器上的锁链纹

在锁链纹的外边缘是一圈缠枝花草飞虫组合纹饰。以波状连续的植物藤蔓为骨架与莲花相结合,组成缠枝花纹,向左右延伸,是唐代流行的缠枝图案,有缠缠绵绵的美好寓意。莲花的蒂茎设计成连弧形,16只蒂、16朵花,巧妙形成一花双蒂、朵朵连理的图案。花丛上有蝴蝶飞舞(程文介绍有8 只蝴蝶,修复后原位仅存平翅蝴蝶1 只;另有1 只平翅蝴蝶、1 只立翅蝴蝶被误置在飞鹤图、人物图之外),动静相结合,组成了一副细腻而生动瑰丽图案(图二:1)。

唐代李商隐以蝶入诗的有29首,内容涉及情爱、世情和人生际遇。在其名篇《锦瑟》中曾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白在《长干行》中,则用“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描述蝴蝶的成双成对、翩翩飞舞,反衬夫妻的离愁别恨,意境悠远。在传统文化的通俗比喻里,蝴蝶象征男子,花朵象征女子④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86页。,人们也习惯上将蝴蝶和一些花卉图案的组合纹饰称为“花蝶纹”或者“蝶恋花”,等等,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子佳人”与“才郎淑女”愿望的表达。

必须注意的是,大花的上部修复出错,把花蕾上方两个抱合的叶子,理解成“蝙蝠纹”。图二上图右侧的花朵保存最完整,中心是塔形的花蕾(程文说有8 只蜜蜂,疑此被误认为蜜蜂,或粉毁未粘贴上),上边是两层左右抱合的叶子,叶尖人字形相触,是含花待放之态。图二上图左侧的花朵上的最外层的抱合叶子银片完全掉了,修复者用银粉修复成“蝙蝠纹”(图二:1)。

三、童戏胡腾莲上舞

漆奁盖顶外侧纹饰为八个梅花瓣位置的纹饰图案,是四组人物戏舞、四组禽鸟祝寿图案,采用交叉分布对称布局的形式设计。

人物戏舞又分双人正立跳舞和双人倒立杂耍两类。

双人正立跳舞图,从头戴皮帽和足穿皮靴特点可以确定是胡人,从舞姿特点可判定是唐朝流行的胡腾舞(图四:1)。胡腾舞是北朝隋唐时期传入中原地区,主要流行于入华的胡人当中,逐渐被汉人所接受,并流传开来。其以踢踏跳跃为主要表现形式①陈海涛:《胡旋舞、胡腾舞与柘枝舞——对安伽墓与虞弘墓中舞蹈归属的浅析》,《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唐刘言史《王忠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中就有关于胡腾舞的记载:“石国胡人儿见少,蹲舞尊者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尖顶,细氎胡衫双袖小。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②彭定球:《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84卷。诗句“蕃帽虚尖顶,细氎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都与漆奁上的人物形象纹饰一致。李端诗歌《胡腾儿》中也有描述:“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③彭定球:《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84卷。这两首诗包含了大量的关于胡腾舞的信息,从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胡腾舞的大体舞蹈形式和动作,主要是跳跃的踢踏舞为主,十分细碎繁密,但均合乎音乐的节奏。胡腾舞本就是西域舞种,传入中原后加以融合发展,成为散乐百戏中的穿插舞蹈。

从出土考古资料观察,胡腾舞图在隋唐时期广泛流行,按照其起舞的场所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基本范式。第一种为在地毯上跳舞,如西安东郊唐苏思勗墓中的乐舞壁画④陕西考古所唐墓工作组:《西安东郊唐苏思勗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图四:4),乐队坐在地上伴奏,站在中间的地毯上是一个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胡人,高提右足,左手举至头上,像是一个跳起后刚落地的舞姿⑤熊培庚:《唐苏思勗墓壁画舞乐图》,《文物》1960年第1期。;第二种为在平地上舞蹈,如隋代的安伽墓石塌后屏第一幅和第六幅乐舞图,“亭前有石阶,庭院内正在表演舞蹈。中间一人身着红色翻领紧身长袍,袍内穿有红色内衣,腰系黑带,浅色裤,红袜,黑色长靴,正拍手、踢腿表演胡腾舞”(图四:2)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北周安伽墓》,《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6期。;第三种为在莲花上跳舞,如在河南安阳的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⑦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图四:3),其上有一组乐舞图纹饰,一男舞者立于莲花台上,身穿胡服,头部微微低下,右臂举起,左臂下垂,左足踏在莲花上,右足稍稍抬起做跳跃舞动状。又如宁夏固原出土的北齐绿釉扁壶⑧马东海:《固原出土绿釉扁壶》,《文物》1988年第6期。,其上的乐舞图案中有一人物形象,右手举过头顶,左臂向后,右脚在后,左脚在前,于莲花座上做奔腾跳跃状,其头戴蕃帽,身穿胡服也是典型的西域人形象。第一、第二范式都是对于现实生活中胡腾舞者形象在唐墓壁画中的一个直观反映。第三范式于莲花上起舞与现实演出情况有所不同,应是古代工匠对于胡腾舞形象的一个艺术化提升,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表现。

图四 北朝到辽代的胡腾舞者

漆奁上于莲上起舞图属于上述第三种范式,右侧舞者左脚抬起右脚脚尖点在莲蓬正中心,作踢踏跳跃状。屈右臂向前,伸左手。舞者左肩上有长长的飘带随着舞者的舞动随风飘舞。头戴蕃帽,尖顶,帽尖向外侧偏(因为左位者帽顶向左偏,根据对称原则右位者的帽顶应该向右偏,由于银片脱落,修复时把右侧帽顶方向复原成向左,乃误),中空,身穿宽松上衣,但是两袖窄小,这是西域民族服装形式,与唐代的宽松长袍有一定的区别,脖子上戴有颈圈,下为宽松长裤,外穿一短靴,整体来看属于胡人装扮。左侧舞者与右侧舞者对称分布,动作神态均一致。这种搭配方式在考古发掘中也有类似发现,如辽耶律羽之墓的彩绘乐舞人物形象,每个乐舞人物在腰前和腰后都拖着一条常常曳地的宽飘带①冯恩学:《耶律羽之墓彩绘乐舞人物艺术形象的探讨》,《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2011年。;此外类似的饰物搭配也见于辽塔浮雕上的胡人乐舞图⑨巴景侃:《辽代乐舞》,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第69-71页。,如天津蓟县独乐寺白塔浮雕乐舞图,舞者头戴尖顶帽,腰部有宽飘带饰。

双人倒立杂耍图,倒立的人物为仅披戴围兜的童子形象(图五:1)。这种倒立起舞的方式也是乐舞百戏中的穿插舞蹈,最早常见于东汉的画像砖和壁画上。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东汉壁画墓中的《宁城图》也见倒立形象(图五:3)⑩武彩霞:《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的乐舞百戏》,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到隋唐五代时期仍流行于世。1991年在西安市灞桥区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金乡县主墓出土的独臂倒立俑,此俑右臂独立撑地,双腿在空中交叉前伸,弓

腰抬头,姿态矫健②雷军:《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文物天地》2017年第5期。(图五:2)。漆奁上的童子倒立纹饰,右侧童子双手撑在荷花莲蓬正中,头部仰起,柳叶眉,圆脸,深目,头发短小,身体矮圆,双脚朝上,身体呈“s”形旋转扭动,两腿作弯曲状,右腿弯曲程度较大,整体造型呈现出倒立在莲花上的姿态。左侧童子与右侧同,两个童子面部相对表演。由此可见,漆奁上的童子形象基本为汉唐散乐百戏中常见的一种杂技倒立形象。

图五 百戏中的倒立童子

童戏和胡腾舞是节庆时经常举行的演出,表现出热闹场面。把童戏和胡腾设计在莲蓬上进行,增加了艺术性。莲蓬多子,有莲花化生、连生贵子等寓意,莲藕与“偶”同音,寓意佳偶天成,都是一种美好祝愿的表达。程丽臻对其概括为:“在构图上采用‘花会’表演的组合形式,在造型上采用童子的生活形态,在题材内容上表现了吉祥如意的大一统理念”。

四、仙鹤孔雀反向飞

四组禽鸟图由两组仙鹤衔绶带飞舞图和两组孔雀衔绶带飞舞图交叉对称搭配组成。

漆奁仙鹤衔绶带飞舞图的仙鹤形象(图六:1)与西安长乐坡遗址出土“四鸾衔绶镜”的所谓“鸾鸟”一致(图三:2)。仙鹤衔绶带是古代艺术常见的吉祥题材,但是仙鹤常被误解为凤凰或鸾鸟。仙鹤是以鹤为原型,基本保持鹤的自然体态。鹤是长喙长颈长腿,短尾,以适应站立潜水处水中啄食的需要,飞翔时长腿平直后伸。凤凰作为百鸟之王,艺术造型有4个特点:1.头上有冠毛饰,以显其尊;2.勾尖曲喙,取猛禽之喙形,以显其威;3.必有长长的凤尾,以显其美;4.眼睛细长,妇孺皆知的关公就是凤眼。如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金花银盒上的凤纹就是唐代凤纹的典型代表(图三:1)。鸾鸟是凤凰所生的美丽神鸟,也有长尾,与仙鹤差异明显。在龙头山的塔墓(M13)与漆奁并列摆放着1件长方形漆盒,花纹也是银箔平脱工艺,应该是同一个漆器作坊的产品。漆盒上有长尾的凤凰和鸾鸟。故可以肯定,漆奁上俯冲的禽鸟,直的长喙,圆目,短尾,长腿平直后伸,是仙鹤。其衔同心结绶带飞舞是表示“贺寿”“贺喜”之意。西安长乐坡遗址出土“四鸾衔绶镜”实际是仙鹤衔绶带的贺寿镜。

孔雀衔绶带飞舞图(图六:2),两只孔雀头部一大一小,为一雄一雌。雌雄孔雀头部微微昂起,脖颈细长,颈部的羽毛清晰可见,一对扁杏仁一般的眼睛注视着上方,双翅展开向后收拢,向上振翅翱翔,翅膀上的羽毛如鱼鳞状随风向后舞动,飞翔时双腿弯曲于下腹部,右边的孔雀拖着长尾,犹如碧纱宫扇还未完全平展开来。在陕西何家村窖藏曾出土过一件孔雀纹银盒①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3页。(图六:3),盒身正面雕刻一对振翅扬尾的孔雀,立于莲花座之上,口衔下垂的莲蓬状物,余白填以山峰、花鸟、流云、萱草等。整体构图和造型和这件漆奁上的孔雀有很多类似之处。雌雄孔雀成对出现,佳偶天成的美好寓意,古人将其称之为爱情鸟,寓意爱情忠贞不渝、白头到老。

图六 仙鹤、孔雀

漆奁上仙鹤和孔雀口衔绶带同心结,绶带挽结,有永结同心的美好祝愿。如唐代薛涛诗《春望词四首》中有记:“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①彭定球:《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03卷。寓意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唐玄宗李隆基《千秋节赐群臣镜》中记:“更衔长寿带,留意感人深。”②转引自高次若《漫话千秋镜与开元盛世千秋节》,《文博》2007年第1期。。

孔雀向上飞翔,仙鹤向下俯冲,反向背离行进,似乎与和谐美满主题不符。穿插相邻的人物图,胡腾正立跳跃,童子倒立蹬耍,人头像是反向的,面向也是相反的。禽鸟做反向飞翔设计应该是出于对人物呈正倒姿势的呼应之需,是追求统一中有变化之美,体现层次丰富意境深远之趣。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上下反向舞动,洋溢着忽高忽低,你来我往的生动气氛,与扣人心弦的莲蓬上童戏胡腾演出搭配,共同营造出喜庆热闹的场面。

结语

漆奁装饰工艺上采用唐朝最先进的金银平脱技术和微观毛雕细腻表现手法,金银平脱是唐代漆器创新工艺,金银平脱器在唐代是罕见贵重的器物。漆器的整洁明亮,搭配熠熠发光的银片纹饰,高雅而富贵。盖顶装饰布局上,纹饰分三层,层次清晰,题材繁多而不乱,吉祥贺喜主题鲜明,喜庆气氛四溢。即遵循了平衡、对称的形式美原则,又在风格统一中尽显变化之巧思,具有深邃艺术美感和令人回味悠长的意蕴。人物花鸟造型准确写实,气韵生动。盘龙的大胆创新,豹目、蛙舌、蚕腹、四翼,增强了威猛和神秘,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唐龙作品中最精美者。漆奁装饰艺术精美绝伦,是唐代金银漆器中的珍品,其艺术价值不亚于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之精美者。

陕西历史博物馆杭志宏先生在《对何家村遗宝的一些新认识》指出“从质量上讲,何家村窖藏金银器,厚重的器壁,复杂精美的纹饰,在工艺上较晚唐带刻铭的皇室作坊的作品更精美绝伦,这种不计成本的制作工艺,应属皇室或中央官府金银作坊的出品无疑。”他认为西安何家村窖藏位于邠王李守礼旧宅,由于其子李承宏曾在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长安时被立为皇帝,故何家村窖藏绝大多数器物可能是李承宏从皇宫府库、皇室金银作坊院搜集之物。③杭志宏:《对何家村遗宝的一些新认识》,《文物天地》2016年第6期。龙头山渤海墓出土的漆奁装饰精美,做工精湛,也应该属于唐朝宫廷之器。渤海国是当时唐王朝的一个藩属国,不仅向唐朝进贡土特产,还把王子作为质子常驻长安,渤海王室有资格得到唐朝皇帝的赏赐。龙头山龙海墓区是珍陵,M13的墓主是渤海国王室重要人物,这件漆奁可能是唐皇帝赏赐品。

猜你喜欢
龙纹纹饰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清三代青花瓷铭文与纹饰的认知特征与图文关系
瓷器上的龙纹
浅谈中国古代龙纹的演变历程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谈台湾金龙纹石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