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生逐梦 万家粮足

2021-06-22 07:32本刊综合报道
今日中国 2021年6期
关键词:试验田袁隆平杂交

文| 本刊综合报道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自他离世,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机构、多国政府部门以及全球媒体和网民,纷纷发文缅怀—

“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他帮助数十亿人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些献给袁隆平的刷屏式赞誉,见证了他及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5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这充分说明袁隆平院士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

一梦逐一生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袁隆平立下誓言。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更让人欣喜的是,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8000万人。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袁老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当记者问他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

袁隆平曾多次畅谈他的两个梦想,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世界的福音

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课题。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中国无法置身事外,更不能无动于衷。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并聘请袁隆平为国际首席顾问。4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40年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人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国为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上述努力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4月25日,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袁隆平成为中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在颁奖后,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特意走到了袁隆平身旁,告诉他:“念完你的颁奖词后,得到的掌声是最长、最热烈的。”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刊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目前,印度、越南、美国、巴西以及非洲等地都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两吨左右。在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马达加斯加,最大面值的货币上就印着杂交水稻图案。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价值?

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袁隆平及其团队不仅提升了世界粮食安全,减少了全球饥饿与贫困,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的实践表明:中国人不仅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曾这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2021年5月23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援引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育种高级科学家焦哈尔·阿里的话表示,20世纪70年代早期,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种植方面的发现,与五六十年代美国植物科学家诺曼·布劳格在小麦种植方面的突破,帮助促成了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的绿色革命,并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结束了饥荒。

布劳格在1970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文章认为,与布劳格相比,袁隆平的研究至少有同样广泛的影响。因为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而小麦是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的主要粮食。

同日,美联社在一篇《中国的袁隆平去世,他的水稻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的文章中称,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在中国家喻户晓,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004年,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该奖官网说,如今全世界栽种的水稻中,1/5来自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所培育出的品种。

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在位于湖南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很多新来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都是在稻田。“袁老师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师李建武说,“下田,是他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袁隆平还十分关心大学生成长,他曾寄语大学新生,“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未竟的事业,正待科研工作者去坚守,拼搏,开掘。

赵立坚说,袁隆平院士毕生奋斗的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中国创造了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也有意愿、有能力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

小行星8117,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于1999年10月被命名,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袁老走了,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赓续奋斗。

猜你喜欢
试验田袁隆平杂交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简述化肥减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袁隆平戒烟
快大茂镇玉米试验田获高产
“常染色体遗传”等于“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与性别无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