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娟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开设《道德与法治》,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精神相符合,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以及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应当积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更加高效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升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开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获得了较好的推进作用。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界对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愈来愈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重大任务,因此,笔者结合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教学状况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策略。
一、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教学
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缺少一定的人生经验以及人生阅历,所以,在对小学生教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正确认知相关的道德观念较为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极为不利。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相应的生活实例来完成教学[1]。生活实例对学生而言更具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对道德观念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以及理解,继而让小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道德观念,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当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第一章节“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环境污染的危害,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接着向学生介绍环境污染类型,如大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等,在学生对这些概念一知半解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话题,让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提出随处可见的塑料垃圾,有的学生提出小河里的生活垃圾,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常常弥漫的臭味,有的学生提出工厂外常见的黑烟。通过这样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学生对生活中的环境污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塑料垃圾的污染,让学生知晓塑料垃圾是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产生的垃圾,它在土壤中极难被分解,会对地球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然后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塑料垃圾时积极将它扔到相应的垃圾桶中,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样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教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教学情境中相应的角色,这样的方式除了能够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之外,还可以让小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与所扮演角色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继而能够直观、切实地体验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2],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以及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继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規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提升得以实现。例如,在开展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班级值日生正在打扫卫生的情境。几个学生扮演打扫卫生的角色,今天轮到他们值日,他们将教室打扫得干净整洁,这时,有几个同学回到教室了,他们随手将零食包装扔在值日生刚打扫好的地上,有一位同学还嗑起了瓜子,值日生看见了,走过去对他们说:“同学,不好意思,请不要乱扔垃圾。”这些同学却不屑一顾,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其他同学见状,纷纷指责这几个乱扔垃圾的同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问题:“同学们,这种乱扔垃圾的行为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因为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又脏又臭。”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样的行为是不尊重值日生劳动成果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给予相应的肯定以及鼓励,继而引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乱扔垃圾”以及“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德观念。在这样的教学情境里,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体验了不遵守规则会给别人造成怎样的麻烦,通过这样切实的感受,学生会对自己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反思,继而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大大提高,最终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施教学
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道德观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积极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小学生在进行相关活动的时候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熏陶,继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并且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第二章节“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请大家回家调查自己家中一周要产生多少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在学生调查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垃圾回收利用的好处,然后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的垃圾还能够进行二次利用,有时我们自己就能够完成二次利用。然后让学生将他们认为能够变废为宝的可回收垃圾带到学校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可回收垃圾的二次利用,实现真正的“变废为宝”。有的学生带了许多纸盒,有的学生带了自己收集的饮料瓶盖。这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导学生如何“变废为宝”。如:只要在塑料瓶盖上做上相应的标记,或是写上相应的文字,这些瓶盖就能成为棋类游戏中所需要的棋子。而纸盒则可以利用其框架,斜面切开,然后就能成为摆放小物件的储物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盒面上作画。通过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明白在生活中应当学会节约资源,减少垃圾的生产,继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思想的重要环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时候,应当积极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际教学案例,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作用及影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为了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深化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对教学课件进行设计的时候,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小学生在观看教学资源的时候与其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继而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的记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最终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当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第一章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在对教学课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搜索一些相应的实际案例,将这些案例添加到教学课件中。在教学课程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权利,如受教育权、肖像权和财产权等等。当学生对这些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实际案例:九岁的小女孩小红,她原本应该在学校里快快乐乐地学习,但是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家里条件不好供不起两个孩子,父母决定让小红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做剥夺了小红的什么权利呢?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会回答:“受教育权。”教师由此让学生与案例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继而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以及认识,让学生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积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年龄特点来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木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1):126.
[2]朱翠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