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华
【摘要】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不热爱劳动、劳动技能低、劳动知识少的现象。在生活中,他们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责任感。这对于未来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刻不容缓。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劳动技能方面提出几点见解,以期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思维、技能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技能;德育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年龄小,会不会做家务、做不做家务无所谓,长大后自然会做,孩子的学习任务才是最重要的。还有些家长疼爱孩子,事事包办,缺乏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意识,没有让孩子从小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以致孩子丧失了本该有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劳动本身需要付出体力,是一项机械劳累的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现实劳动教育中,由于家长或者教师缺乏传授学生如何劳动的智慧,只是把劳动变成了单纯的指令、任务,加上学生未必能接受,所以,无论是乖乖听话完成任务或带着情绪勉强去做,都看不到劳动背后的智慧以及付出后的成就感,因此,学生也便不爱劳动了。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劳动技能呢?下面笔者结合学校与家庭方面提出相关策略。
一、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劳动技能
学生劳动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例如,如何有序整理自己的物品、有序处理生活中的家务、学会制作手工等,都是在劳动中习得的思维和技能。可见,有了良好的劳动思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劳动技能。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地开展各项活动,落实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的指导,布置相关的任务,定期总结并奖励积极分子。
(一)日常做起,学习劳动技巧。每天课室的清洁卫生,班主任都会安排学生轮值。但是,教师没有传授学生打扫的技巧,由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来,那将会把教室扫得又慢又乱。笔者比较重视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所以从一年级刚入学开始,每天陪着学生一起扫地,教他们怎样把地扫干净:值日小组分工合作,扫地、拉桌椅、倒垃圾都有专人负责,指导学生如何打扫:扫地时做到有序地从前到后打扫,每个位置拉开扫出垃圾,再把垃圾凑成一堆用铲子装好倒掉……最后把工具摆好,每个细节都耐心指导。笔者跟一段时间之后,表扬完成得好的学生,让能干的学生帮带能力弱的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技能。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布置班级开展各种与劳动有关的活动,如,低年级“我来系鞋带”“我有整洁的抽屉”比赛,中、高年级的“基地实践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在组织一年级“我有整洁的抽屉”比赛前,笔者先教学生学会分类、排列整理,以及如何摆放。接着,笔者每天安排小组长定期检查督促,一个月之后组织比赛。比赛规则是:为期一周的整理检查评比,看谁的抽屉摆放整齐有序、保持干净,凡是能按要求做好的,都可以奖励。活动旨在鼓励学生们养成收拾整洁的好习惯。
(三)布置作业,养成劳动习惯。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比较低,这就需要学校结合年龄特点布置相关的劳动任务,旨在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劳动中提高劳动技能,重视劳动,让学生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劳动兴趣。为把劳动落到实处,教师可请家长配合拍照或录视频在钉钉打卡;教师也可以用表格记录、作业本签名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结合家庭调查,班级每月奖励一批“劳动小能手”,树立榜样,逐渐使学生以爱劳动为光荣。
(四)课堂指导,提高动手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指导、《美术》的手工制作等课程的渗透学习,教给学生一些劳动技巧,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和责任心,提高动手能力。比如,一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二“集体劳动我能行”的两个板块“我是老师好帮手”“我是校园小园丁”都是劳动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好好利用。“我是校园小园丁”引导学生知道小园丁要学会给花草培土、浇水、除草和施肥等,以及让学生学习植物养护知识,了解校园里有什么品种的花草、该怎样去护理好花草。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到校园花坛去劳动。最后,教师在旁边作指导,同时也请学生谈谈个人的收获。这样的劳动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长植物的養护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爱护花草的意识。
二、家长配合,共促技能提高
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劳动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劳动,配合学校指导孩子完成劳动,并做到持之以恒。
1.重视技巧勤指导。家长要告诉孩子需要他帮忙做什么。做之前,家长要讲劳动要领,然后边示范边做技巧指导。愉悦的亲子劳动会带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可能还不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东西会乱放。一开始,家长可以教孩子要怎么收拾床铺,跟孩子一起商量东西怎样摆放整齐又好看。接着,家长每天固定时间跟孩子一起收拾,慢慢放手、适当督促,直到孩子能养成习惯;然后,按照教师的要求,隔一段时间拍照赛一赛“我的房间”。
2.适当放手不包办。当代很多家长会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孩子单独完成,有指手画脚的,有干脆自己做的。如若想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是学生能做的事家长决不插手,哪怕学生做得慢、做得不好也不要随意评价,家长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静待花开。比如洗碗,或许学生洗不干净,有时还会不小心打碎碗碟。这时,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家长指责孩子,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以致于孩子不乐意去做或者干脆不做了。假如家长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心平气和地说:“没关系,慢慢来,你会做得更好的。”然后再做示范指导,孩子更愿意接受并学会把碗洗好。
3.家务分工养习惯。首先,家里成员一起分配任务,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一员就该承担一些事务。因此,最少有一两个家务活是固定给孩子做的。如,日常的扫地、洗碗、收拾房间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要不断地教孩子尝试新的劳动,体验劳动的成就感(比如,种花、种瓜果之类的)。为此,从一年级开始,笔者每天布置学生做家务,第一个月学会扫地,第二个月学习洗碗……并要求家长拍照上传钉钉打卡,旨在让家长做好配合教育,合力提高孩子的劳动技能。
4.多方鼓励促养成。想要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决不能半途而废。往往会有学生怕辛苦不愿意做,或者有家长心疼孩子而代劳,以致习惯难以养成。因此,家长需要坚定信念,想办法鼓励孩子。比如,语言赞美,每次孩子劳动之后,不管做得怎么样,家长都要给予实际性的赞扬。如,“哇,地扫得很干净”“你做得好细心哦”,或者拍照片、视频发朋友圈、家庭或班级微信群夸孩子做得好,特意给孩子看大家的点赞,让孩子觉得劳动很光荣,从而慢慢喜欢动手劳动。
总之,劳动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学校要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各种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此外,还可以让家长配合教育指导,鼓励学生在家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增长他们的见识,活跃他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