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环
惠州历史悠久,素有“岭南名都”“粤东重镇”之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万物被熏风之和,九天垂湛露之泽”,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惠州丰富的风物遗产,也形成了多姿多彩、风味兼容并蓄的饮食文化和日常物用,并且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像客家九大碗、阿嫲叫、萝卜粄、梅菜扣肉、横沥汤粉、东江盐焗鸡、博罗山茶等众多颇具惠州元素的特色饮食和物产,不仅成就了“舌尖上的美味”,还超越了饮食范畴,转化为一种精湛的手艺、人际交往的载体、传统文化的留存……
据调查,很多幼儿和一些年轻的家长对本土的饮食文化知之甚少,由于时代变化以及生活节奏加快,他们在生活中更倾向于一些快餐式的饮食或料理,因而忽略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本土饮食文化,对其缺乏深入的了解。这种状况不得不令人深思与担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充分挖掘利用有效的、丰富的多元化本土饮食文化资源并把它融合于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运用适宜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幼儿在每天的区域游戏中了解、学习、传承、弘扬本土饮食文化,实实在在感受家乡饮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一、感受本土饮食文化
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本土饮食文化,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观,注重情趣,把幼儿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审美认知。
(一)欣赏本土美食
1.在区域投放本土特色菜肴和名小吃的图片、画册、仿真品等,让幼儿欣赏并认识本土美食,感受其种类丰富和多姿多彩。
2.选择刀工精湛、色彩鲜明、形状奇特的菜品挂图张贴在区域的墙壁上,向幼儿展示本土菜肴的外在形象美,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
3.请每位幼儿带一张本土特色菜肴或小吃的图片来园,由幼儿自己向同伴介绍食品名称及制作材料,使幼儿对这些本土美食有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再把图片投放区域,让幼儿加深认识。
(二)了解节日饮食习俗
在长期的生活中,惠州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食俗。在每个节日来临之前,先通过小组活动让幼儿了解节日食俗的由来。例如,在清明节吃艾粄,是因为春天较潮湿,艾草有祛湿的作用,客家人认为“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冬至吃萝卜粄,岭南有“冬至萝卜夏至姜”之说,因此,用萝卜为主馅料制作的萝卜粄就成为惠州人冬至的标志性食物;农历十月初一吃逆糍。十月初一也叫“十月朝”,是惠州一个传统的节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传统的祭牛节。惠州人认为,牛为人类辛勤劳动了一年,要慰劳慰劳牛,除了做些逆糍供奉牛神外,还有一些农户将菜叶包裹着逆糍来喂牛,祈求它身强体健,等等。然后在角色区、生活区、益智区投放相应的图片与操作材料,使幼儿能直观地了解本地的节日饮食习俗。
(三)朗读惠州饮食童谣
流传于东江流域的惠州话民谣,是东江住民生活及文化风貌的缩影,蕴含着地方艺术文化的个性与特色。童谣在惠州民谣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想象丰富,独具艺术魅力。反映饮食文化的童谣有很多。如“十月朝,逆糍碌碌烧”“沙糕粄,做死唔转本,头拿顶到损,脚趾行到短,行到平湖门,打泻沙糕粄”“大生日,食寿桃;细生日,食粄糕”等。在语言区投放惠州饮食童谣的图片、图书和录音笔等让幼儿学习童谣,熟悉后进行创编动作或加入乐器伴奏。让幼儿通过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的童谣感受惠州饮食文化的精髓。
二、制作本土美食
生活區是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相关经验所开设的区域,加入颇具特色的本土饮食,生活区的材料及内容愈加丰富,也成为幼儿最喜欢的区域。
小班幼儿先从简单的操作入手。如磨茶粉、舀茶叶、摏花生米、筛芝麻、抓豆子(黄豆、绿豆)、切豆腐、榨柑橘汁、切香蕉等;中班幼儿可以制作简单的食品或半成品。把花生、芝麻、茶叶擂碎制作惠东擂茶;冲泡本土茶;磨豆浆、切梅菜、酿豆腐(苦瓜)、刨萝卜丝、做水果拼盘等。大班幼儿可以制作工序更多的食品。例如,把萝卜刨成丝,面粉加糯米粉揉好,做萝卜粄;摏烂的花生、芝麻拌上糖,揉好的糯米团蒸熟,把花生芝麻馅包进粉团里,团圆再稍压扁,久副盛名的名小吃——逆糍就做好了;清明时节,把艾草切碎煮水,把水滤出和糯米粉一起揉,再分成一个个小面团,面团放到印模上压紧再倒出来,碧绿的艾粄完成了。
在生活区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到本地美食的制作材料及方法,感受到本土美食的独特风味,还在做做玩玩中发展了各种动作技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一)布置富有本土特色的游戏场景
1.把角色区布置成“东江菜馆”“西湖饭店”“惠州小吃店”等富有本土特色的餐馆,条柜上摆满各种老师、家长和幼儿制作的本土美食或小吃的仿制品;添置厨师和服务员的服装、厨具、收银机、货币。
2.与幼儿一起商讨菜肴、点心的价格,制作餐牌。
3.幼儿商量角色分配,制订游戏规则。
(二)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和丰富游戏内容
角色游戏带有很强的模拟性,幼儿在很多程度上能够通过模拟来熟悉社会、了解社会。幼儿玩角色游戏时,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动而满足。教师应该给幼儿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的权利,但当角色选择发生冲突时,中、大班幼儿要鼓励他们协商解决。
开展游戏时,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鼓励他们在已有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经验。首先幼儿充分展开游戏情节,从容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及好奇心。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会自行设计游戏情节,能与同伴共同解决突发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去表现去创造。这样不仅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并享受到了游戏的乐趣。
(三)在角色游戏中学习惠州话
惠州话渊源久远,话语中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古汉语成分,其音韵丰富,既有与粤语相近的地方,同时又受到客家话的影响,因而颇具特色。但我们土生土长的幼儿会讲惠州话的少之又少。要学习和传承本土文化,会讲一点惠州话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本土的美食用惠州话念会更有韵味,例如,“阿嫲叫”“逆糍”“敛糕”“大笼粄”,等等。所以,教师教会幼儿区域里所有本土美食的惠州话叫法,请个别会讲惠州话的幼儿带领同伴进行简单的对话。要求幼儿参与角色游戏时,必需用惠州话说要什么食品,服务员叫卖推销食品时也要用惠州话。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习得一些简单的惠州方言。
(四)注重观察适时指导
教师认真观察幼儿活动状况,有目的地将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及时掌握幼儿的兴趣、态度及发展情况,更好地调整下一阶段角色活动内容和指导策略。同时,明确自身定位,在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观察者又是指导者,既是组织者又是幼儿的玩伴,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时刻关注,适时引导,自然介入,适度点拨。如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能丰富游戏的情节和内容;参与到年龄小、能力弱、胆子小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能帮助这些幼儿增强角色意识,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幼儿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游戏中往往长时间充当同一个角色,这样会让幼儿觉得枯燥无味。教师观察到这种情况后应建议幼儿调整角色,如“顾客”与“服务员”“厨师”与“收银员”角色互换等。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把贴近幼儿生活的惠州本土饮食文化转化为有意义的教育资源,使本土饮食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区域活动的活题材,拓展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充实、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园本课程。
参考文献:
[1]陈训廷.惠州风物颉胜[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2]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委员会编.惠州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李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