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娥
摘 要:海南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明代时从广西等地陆续迁来海南岛,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黎、汉等民族共同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为海南岛的开发和建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海南苗族的蜡染、织绣工艺历史悠久,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关键词:海南岛;苗族;蜡染织绣
海南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蜡染、织绣工艺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海南省五指山市南圣镇牙南村苗族妇女保留着传统的蜡染、织锦、刺绣工艺。蜡染是指从市场买来的白布料,经过自己的点蜡印染加工而成;织是指用织机采用通经断纬的纺织方法织出各种日用的织物,如围巾、腰带、背带等;绣是指苗族妇女用彩色线在布料上刺绣各种图案。笔者经过实地调研、访谈,对牙南村的蜡染、织绣等传统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深化对苗族传统蜡染、织绣工艺的研究,更好地传承苗族传统文化。
1 染色
海南苗族妇女基本都懂染布,染布技艺是口口相传或互相交流、学习而获得。苗族的蜡染较为著名,苗族妇女穿的裙子有一部分精美的花纹图案就是用蜡染法制作的。
1.1 染布原料及原料制作
牙南村的苗族妇女所用的染料主要有甘轮、甘柳、甘罗、姜甘、甘仔5种植物,其中最好的是甘轮,其次是甘仔、甘罗。从山上采摘回来的甘仔人们都会留种自种,因为这种植物已很难采到,其他4种植物基本是野生的。在制作原料时,需要用哪种染料就浸泡哪一种植物,一般不用多种植物混合泡,原因是怕制作出的染料染布不均匀。
原料的制作流程为先将采摘回来的枝叶清洗干净,折成与泡缸直径差不多的长短,绕成一捆,根据染布颜色的深浅决定放入缸内多少原料(如果植物原料放多了,汁液颜色就变深,染出來的布就变成黑蓝色;如果植物原料放少,汁液颜色就变淡,染出来的布就变成蓝色)。之后倒入常温水,没过植物面约2厘米,缸可盖也可不盖,需要浸泡3~5天(天气热浸泡3~4天,天气凉浸泡4~5天)。然后捞出植物加入生石灰(用石灰头制成的石灰),用木棍搅拌,直到石灰的泡泡变小,时间需要约30分钟。如果用甘仔汁液泡石灰,只需搅拌20分钟。如是用甘轮、甘罗、姜甘的汁液,就要搅拌30分钟以上。搅拌后浸泡一个晚上,石灰便可沉入缸底,再把汁液过滤,剩下的就是蓝靛染料。蓝靛染成的布料制成衣服,经久耐用、不易褪色。
1.2 染布过程
染布之前要制作染料水,就是与蓝靛按一定比例配好的染布水。先把木灰(要用烧木、烧茅草的火灰)装在竹筐里,竹筐下面放置大桶,木灰浇上清水过滤,过滤水逐渐流到大桶里,经过3~4天,可接到一大桶水。然后用水瓢掏一瓢蓝靛放入过滤水里泡10天,每2~3天加入50或60度的适量白酒(500克白酒可用1个月),10天后出来的染料水就可以染布了。染布前要祈祷染得顺利。先在染缸内放一个竹托,把点蜡过的白布以45度角的斜度(这斜度能使白布上点好的蜡不会断裂,染出的布才均匀),平斜放入染缸的竹托上(竹托是为了隔开布与沉淀的靛泥,不然布会沾上靛泥而弄脏),浸泡一段时间捞出来晒干。当染布晒干后又放入染缸内再次进行浸染。一次可以染3块长约2米、宽约1.2米的白布。晴天每天染2次,阴天染1次,连续染半个月的时间才染成。染好后也要祈祷。染料水1年只染1~2次,染完后就要倒掉重做。
染布从农历七月开始到年底都可以进行,但由于8月和12月是农闲季节,因此这2个月染布的人较多。
1.3 蜡染
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是以蜡作为纺染材料,在织物需显花的部位进行涂绘,然后在常温染液中浸染,染后将蜡煮洗脱掉,因染液难以在涂蜡处染上,花纹图案便显现出来。海南苗族的蜡染始于何时现在已不得而知,可能是明代苗族迁徙到海南时,保留下来的技艺,加上海南植被茂盛,盛产蜡染所需的材料,也为蜡染技艺的保留提供了客观条件(图1)。
1.3.1 蜡染材料
蜡染之前,需要准备的蜡染材料主要有:①长竹尺,长约50、宽1厘米;②短竹尺,长约30厘米、宽0.5厘米;③划线竹笔2根,长约20厘米;④点蜡竹具,长6厘米;⑤点花豪猪刺,长7厘米;⑥蜡染筐,直径18厘米,高30厘米;⑦垫布簸箕,直径约50厘米;⑧煮蜡小碗,直径约10厘米;⑨黑蜡、黄蜡。
1.3.2 点蜡
蜡染用的布料都是从市场上买回的白色布料,一般7尺(约2.33米)长的布能做2条裙子。在布料上需要点蜡的地方,用竹笔配合竹尺画上图案及线条。每隔5厘米画一条竖线,一般画8条。每间隔3条竖线,画一条斜线。大山图案中,每3个花(十二金花)组成一个大山图案的底花。在竹编的蜡染筐里,垫上粽子叶,粽子叶上放着火炭,炭上用3个小石子作为支架,石子上放置小碗,小碗里是黄蜡和黑蜡。然后点上火炭把蜡烧融,先融化黄蜡,点黄花。之后放入黑蜡一起融化,点成眼睛花。点蜡时,白布下面垫着簸箕,便于把布撑开及防滑。在沾蜡的时候,要注意蜡的厚薄度,蜡点薄了染布时染汁会渗入蜡内,蜡点厚了染时蜡容易断,染汁也会渗入。点蜡不能间断且要均匀,不然染出来的颜色会深浅不一。如果是农闲时,点一条蜡染布料要10天时间;如果农忙,则要10多天或20天才能点完。点蜡完成后放入染缸里染色,染好清洗晒干,再投入沸水中煮去蜡液,蜡熔化后即现出蓝白相间的花纹图案。
蜡染图案独特美观,色调素雅大方。虽然蜡染工艺从材料到工具都较为简单,但苗族人民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原材料的特点,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让蜡染工艺发扬光大,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精美制作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与聪明才智(图2)。
2 织锦(织布)
苗族妇女大多擅长织锦,家里都备有织锦用的小腰机、织机。在牙南村我们见到了妇女用小腰机织腰带、头饰及绑腿带。织机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布,主要是织围巾、腰巾等。织锦品除了自用外,可作为商品出售。
2.1 腰机构件及功用
苗族的腰机均由竹片制成,制好的工具要经过水煮后才能使用,因煮后的工具不易生虫。
2.1.1 腰机
织腰带、新娘头饰、绑腿带的腰机构件差别不大,长短大小因人而异,工具主要有:①分经筒,直径2.5厘米、长21.5厘米,是一个小竹筒,作为分经线之用。在上、下经线之间要用木(竹)棍分开,使经线分出上、下两部分,形成面经和底经。②提线杆,长5.5厘米,作用类似纵杆,织锦时经线可进行交替,控制经线与纬线的织造变化,是织机的重要部件。③挑线刀(纬刀),长30厘米、宽1.7厘米,竹片一头尖、一头平,用于打纬线及挑线。④圈巾片,长26厘米、宽2厘米,竹片制成,一头尖、一头平并劈成夹,用于圈锦巾。⑤梭子,长12.5厘米、宽1.5厘米,主要是起到穿经引纬的作用。⑥绕线棍,直径约1厘米,长90厘米,是绕流苏的竹棍,棍的两头开口方向不同,彩线要绕成8字形,才不会乱线。
2.1.2 上机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把色线一头绑在凳脚,在距离凳脚约60厘米处绕到另一个凳脚,再经过128厘米的距离,又绕着3根小柱子,每根小柱子之间相隔约10厘米。如果織一条腰带,就要绕色线约200根,色线分别有紫红、绿色、黑色、白色、金色、黄色、蓝色。一般绕线时间约为3小时(手脚麻利的年轻姑娘绕线只需1.5小时),才能完成一条腰带上机前的工作。过去认为在绕线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说了就会绕乱线(图3)。
腰带的正面顺序:5条红线—1条绿—1条黄—5条红—6条黑—5条红—1条黄—1条绿—5条红—2条蓝—5条红—1条金—5条红—1条绿—1条黄—5条红—7条黑(中间)—5条红—1条黄—1条绿—5条红—1条金—5条红—1条蓝—5条红—1条绿—1条蓝—5条红—6条黑—5条红—1条黄—1条绿—5条红。
反面排线顺序:5条红线—1条绿—1条黄—5条红—2条白—5条红—1条黄—1条绿—5条红—2条蓝—5条红—1条金—5条红—1条绿—1条黄—5条红—7条黑(中间)—5条红—1条黄—1条绿—5条红—1条金—5条红—1条蓝—5条红—1条绿—1条蓝—5条红—2条白—5条红—1条黄—1条绿—5条红。
新娘帽头饰正面排线顺序:4条红—1条绿—1条黄—3条红—3条黑—3条红—1条黄—1条绿—3条红—1条金—3条红—5条黑—3条红—1条金—3条红—1条绿—1条黄—3条红—3条黑—3条红—1条黄—1条绿—4条红。
反面排线顺序:4条红—1条绿—1条黄—3条红—2条白—3条红—1条黄—1条绿—3条红—1条金—3条红—4条白—3条红—1条金—3条红—1条绿—1条黄—3条红—2条白—3条红—1条黄—1条绿—4条红。
绑腿带正面排线顺序:4条红—1条绿—1条黄—4条红—3条黑—4条红—1条黄—1条绿—4条红。
反面排线顺序:4条红—1条绿—1条黄—4条红—2条白—4条红—1条黄—1条绿—4条红。
2.1.3 织锦
织造就是把色线按照经纬交叉的方法进行有序地排列,制成织物。苗族妇女主要采用双面织锦的方法,织造正反两面的花纹图案一样,但色彩稍有变化。腰机工具虽简单小巧,但织出的腰带、新娘头饰、绑腿带等色彩艳丽且文化内涵丰富。
制作腰带所用的材料都是从市场上买回,颜色主要有紫红、绿色、黑色、白色、金色、黄色、蓝色7种。织一条(含穗)长2.5米的腰带大约要花2天时间。
长1米、宽2厘米,总长含穗256厘米的新娘头饰,即帽子上围帽的流苏头饰。头饰上的主要图案是葫芦瓜子纹和刀纹,葫芦瓜子的寓意是多子多福;刀纹则被认为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流苏以紫红色线为主,参差绿线、蓝线、金线。
制作绑腿带的图案也是葫芦瓜子,寓意多子多福。
2.2 织机构件
织机结构简单但包含了现代织机主要的功能。在牙南村发现了一台仍在使用的织机,据说已有50多年的历史(图4)。
2.2.1 织机
①织机,长87厘米、宽42厘米、高89厘米。②腰带,长57厘米、宽6.5厘米。由红藤编织而成,系于腰间,两端各系上2根腰力竹棍。③腰力棍(2根),长45厘米、宽2厘米,由竹子制成。两头系于腰带。④挑线刀,长39厘米、宽1.5厘米,由竹片制成,一头尖,用于手动挑花。⑤打纬刀,长46.5厘米、宽16.3厘米,由沉香木制成,主要是用于压紧纬线。制作人持刀要平稳,用力要均匀。⑥分线梳(筛),长32厘米、宽9厘米,由小竹片制成,用于控制经线的宽度。⑦提线棍,长30厘米,宽5毫米,由小竹子制成,使用时以线系于杆上为综眼,当织造完成一梭后,织机的经线进行升降交替,经线再次开口,引纬方能继续进行。⑧分经筒,直径35厘米、长33厘米,由空心竹子制成。⑨卷经轴,长53厘米、宽13厘米、厚3.5厘米,由木头与红藤制成。放松一段经纱以后,为保证经平面平直,必须卷起一段织好的布。⑩梭子,长31厘米、宽2厘米,由竹片制成,梭子上缠着用于投送纬线的尼龙毛线,穿过经线开口的通道。为了避免与经线产生大的摩擦,左右穿接要一气呵成。
2.2.2 上机前的准备工作
上机前需要最少两三个人绕白线,每10米长的线要绕132根。绕线时,左右各有1人拉着线,第3人牵着线来回跑;如果只有2人在场,则1人站一边,另一边把线绑在支架上,1人牵着线来回跑。绕线时间两三个小时。有时线没拉好,需要重来,时间又得延后,甚至要四个小时才能拉完10米长的线。一般一组10米线可织成六七条长165厘米、宽22厘米的围巾。
苗族妇女使用的织机保证了经纱平面平直、张力均匀,不会出现腰机那种松紧不一的情况。同时,织者也能随时观察、处理经纱的平整及出现的断头。妇女使用双面织法织造出来的织物双面平整。
海南苗族织锦图案精美、构图对称、立体感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
3 刺绣
苗族人还普遍懂得绣花技艺。绣花的工具十分简单,一般是买回棉布和各种颜色的棉纱线,用针在布上绣图案。牙南村织绣的彩色线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一般为紫红、绿色、黑色、白色、金色、黄色、蓝色等。绣品有头巾、背带、围巾、腰带、彩带等。
刺绣主要是用各种色线和头发在头巾、腰带和衣襟上绣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通常以鸡、马、树、蝶等常见动植物花纹为主体纹样,以“卍”字、“十”字等几何图案为辅。颜色搭配喜以蓝、白色为主体颜色(底布),以金黄、枣红、墨绿、青紫等色丝为绣线。刺绣不打底稿,也不画草图,基本是互相交流,凭着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据调查,织好的围巾及大腰带上都用紫红色的绒线刺绣着“双喜”图案,披巾上刺绣的图案内容很丰富,有鱼、家、人、山水、稻穗等。在选绒线的颜色上各个地方的习惯还不一样,牙南村妇女喜欢选紫红色的绒线,其他地区妇女喜欢选红色的绒线。刺绣是苗族妇女最为擅长的日常手工活,她们用五彩斑斓彩色线在黑色布料上刺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用作服装、围巾和头巾等(图5)。
苗族妇女通过对周围自然物的细致观察,再经过巧妙的构思与联想,将它们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简化为几何图样、自然纹样和动物纹样装饰在服饰上。刺绣纹样既有古朴雅拙之趣,又有新鲜活泼之感,显得生气勃勃。这些形式多样、制作精美、色彩瑰丽又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的图案纹样,生动地体现了海南苗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聪明才智,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
综上所述,海南苗族通过蜡染、织锦、刺绣等一系列工艺,做出绚丽的服饰,图案内容题材多样,构思大胆,造型独特,极具民族特色,已成为苗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蜡染织绣工艺历史悠久,是苗族妇女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种表现本民族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海南苗族传统蜡染刺绣工艺,该技艺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