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馆藏文物征集现状的思考和建议

2021-06-21 12:58钮小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9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博物馆

钮小雪

摘 要:文物是博物馆收藏、展陈、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文物征集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文物征集工作,拓宽文物征集渠道,提高征集水平,是各级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试图以安徽省各级博物馆文物征集现状为样本,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征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馆藏文物;文物征集;征集渠道

0 前言

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藏品的支撑,文物征集工作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根本。近年来,各类博物馆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许多博物馆的现有馆藏已不能适应事业发展要求,传统征集方式如社会捐赠、考古发掘、涉案移交、行政手段调拨(馆际之间调剂)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藏品短缺问题,使博物馆馆藏文物征集工作迫在眉睫。

1 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的意义

文物征集、博物馆学科学研究、举办文物展览是博物馆的基本任务。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博物馆等级的重要指标,在这三个基本任务中,征集文物是其他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1.1 文物征集工作是博物馆展陈的前提条件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公众提供多元的精神文化产品,就必须要有丰富精美的藏品支撑。近年来,为加强文化建设,各地陆续新建了许多博物馆,需要通过文物征集补充藏品,对于已成立的博物馆,原有馆藏和陈旧展陈已经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物征集工作首先是围绕展览工作展开的,文物越充分、精美,展览的水平越高,吸引力越强。

1.2 文物征集工作是博物馆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研究的必备基础,文物征集为博物馆不断充实藏品,提供新的素材,有利于博物馆各项研究的开展。随着时间流逝,文物的概念和价值也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博物馆研究领域亦在不断拓展,文物征集使得流散于民间、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时代见证的各类文物得到保护和研究。

1.3 文物征集工作是博物馆评级的重要指标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量、档次和研究利用率,是衡量博物馆发展水平、价值等综合实力的标准。根据现行《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博物馆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每三年开展一次。《标准》设置了每一个级别博物馆的藏品数量门槛,如一级博物馆藏品总量需达到20000件(套)或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000件(套)以上。博物馆以评级为目标,就需要努力加强文物征集工作。①

2 安徽省各级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現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和博物馆工作的日渐重视,安徽省各地新建和扩建了许多博物馆。与此同时,文物征集问题也日渐凸显,文物征集受经费、渠道、手段等制约,导致文物馆藏量严重不足,有的博物馆利用现有藏品无法举办相对完整的展览。

2019年7月,安徽省文物总店(安徽省文化艺术品交流中心)针对“全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征集工作现状分析及思考”这一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此次调查面向全省34家博物馆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份。问卷涵盖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覆盖省级、市县级、区级博物馆,并考虑了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等不同类型,其中既有近年来新建成的博物馆,也有在旧馆基础上扩建的新馆,以及20世纪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建成的博物馆,其区域分布情况如下图(图1)。

调查发现,博物馆普遍存在征集渠道狭窄、征集经费短缺、专业人才缺乏,征集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图2)

2.1 征集渠道狭窄

安徽省各级博物馆现存文物基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建馆前后博物馆自身收藏;二是考古发掘移交;三是政府无偿调拨(包括馆际之间调剂),主要由基层博物馆向上级博物馆调拨;四是社会捐赠。①其余方式还有从拍卖行或文物经营公司购买所得、民营古玩店或藏家手中购买,以及公安部门涉案移交等。

考古发掘移交和接受捐赠仍然是文物征集中最主要的方式,分别占到83%和87%。其次为从国有文物商店购买和民营古玩店、藏家手中购买,占比均为32%,交换或调拨、借展占比均为29%,拍卖占16%,公安部门移交占6%。

考古发掘移交博物馆是地方博物馆征集藏品的最主要途径。改革开放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博物馆和考古所等机构分离,考古发掘移交滞后,行政手段如无偿调拨逐渐弱化,民间古玩市场发展壮大,文物市场乱象丛生,使博物馆征集渠道越来越狭窄。(图3)

2.2 征集经费短缺

90%的博物馆反映文物征集资金不足,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博物馆,文物征集资金几乎为零,现有资金只能勉强维持博物馆开放运营。如安徽博物院这样一个省级大馆,每年财政仅安排50万元文物征集经费,与博物馆事业发展极不适应。因为缺乏足够经费,导致大量文物不能征集入馆,一些文物精品回流社会,严重阻碍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有文物征集经费的博物馆中,接近42%的博物馆每年的文物征集经费在一万元以内(图4)。有市级博物馆表示,受经费所限,导致展陈历史文化和文物是两条线,缺乏与历史文化相对应的藏品,使历史背景介绍与展出文物不够契合,严重影响了展陈水平和质量。部分类别如书画、玉器因价格偏高也难成序列展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年度周期内的征集经费不足,一些博物馆不得不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文物,跨年累积经费用于征集。

国有博物馆的经费归属上级财政部门,各地遵行的规则并不相同。调研中发现,一部分博物馆征集经费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没有固定经费来源,采取一次性投入或者根据征集情况申报;一部分博物馆是以年度为单位,由上级财政下拨付文物征集经费。目前各地文物征集方面的政策不一,收者有意,授者无情,致使许多文物与博物馆有缘无分。

民间收购也是博物馆征集的主要渠道之一。社会上许多收藏家都非常乐意向博物馆提供他们的藏品,但因为博物馆经费短缺,遇到大价格的精品常常无能为力,使本应进入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常在拍卖场花落别家。

2.3 人才队伍薄弱

约有57%的博物馆设有文物征集部门和配备专业人才,基本都是由保管部门负责此类工作。有的博物馆则是建立征集小组,以设置文物征集岗位的方式开展工作。不少地方博物馆仍未建立征集部门,单打独斗,缺乏专业团队的支撑,为文物鉴定、评估带来一定困难。实地走访中,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队伍结构老化、后备力量薄弱、专业人员稀少。有的县博物馆迄今为止没有一名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文物保护队伍薄弱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文物保护工作整体水平的滞后和后续发展动力的不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2.4 征集计划性不足

仅有16%的博物馆定期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平均周期为一年一次。对于大部分市县级博物馆而言,文物征集并不是一项定期开展的工作,随意性较大,且计划性不足。一些博物馆往往只是因为举办特定展览临时征集,一旦展览结束,征集也随即结束,文物征集工作缺乏连续性和计划性。

2.5 征集程序复杂

博物馆多为事业单位,文物征集需要规范的行政手续。各个博物馆需要层层上报,只有明确指令下达后才可以进行后续工作。此种做法虽然能够保证文物征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但同时也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时间上的损耗。优秀的藏品往往会被很多收藏单位、个人青睐,若不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决定,则很有可能导致藏品被其他单位获得。①

调研中,某一博物馆曾为征集一件价值80万的青铜器,完全按工作流程和规范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专项经费,等到经费审批下来,却已被其他买家购得。

部分博物馆表示,因地方政府对事业单位财务支付有严格要求,加之专业人员缺乏,担心征集到赝品,希望委托第三方代为征集。70%博物馆采取委托第三方征集的方式。通过第三方征集,往往需要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实际上,不同地方财政制定的文物采购项目的招投标下限标准不一。因为文物的特殊性,招标多以单一来源采购为主,而部分博物馆表示目前对该种征集方式并不适应,希望放宽招标限制,适当减少采购手续。

3 对文物征集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3.1 规范文物征集流程,加大经费投入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遗产保护工作,博物馆事业迅猛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安徽省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出台《全省博物馆文物征集辦法》,落实落细文物征集相关配套政策,构建完善的文物征集流程审核备案制度,建立和完善交易资信评价体系。文物征集工作要做到有据可依,确保有法律法规依据、评估准则依据、取价依据等。

同时,建议加大文物征集资金投入力度,将文物征集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把流散于社会和民间的文物通过有偿购买、捐赠等方式收集进博物馆。根据本馆地域特色文化和文物资源,制定可持续、可行性的文物征集方案,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拨付资金。

3.2 转变征集思路,拓宽征集渠道

当前部分博物馆文物征集范围局限于陶瓷、书画、玉器等传统藏品门类,对反映近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艺术等物品、文献的重视不足。例如,很多博物馆中都保存有中国几百年前的地契,但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土地证却很少能看到。

近现代民众日常生活的物证,城市化过程中重要历史见证的实物收集,对于地方博物馆特别是城市博物馆非常重要。这类实物历史较短、保存难度较小且存世数量相对较大,易于征集、保管。在征集文物中,要打破文物藏品非贵重非精美不收的传统固化思维,要注重文物的社会价值,特别是承前启后的价值。

地方博物馆可根据地域特色,结合定位,从传播文化角度入手,立足系统性、延续性的思路收集文物藏品。如2019年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安徽博物院承办的“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览,展品多是经济社会变迁的生活物品,征集自民间,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进程中有力的注脚,极具有社会价值。

此外,有博物馆反映地方博物馆同类型藏品重复及地域特色藏品交流不足的问题。一些博物馆同类型藏品较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博物馆之间的沟通,通过有偿借展、购买或者交换,也是征集文物的途径之一。这不仅可以丰富馆藏,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层次合作。

3.3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征集水平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博人才的培养,在展陈策划、文物保护方面开展学习培训,但在文物征集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实践性相对不强,许多地方博物馆从业人员多数专业不对口,无法满足文物藏品征集工作的需要。地方博物馆应加强对相关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聘请有关专家进行长期授课指导和实操培训。

同时,文物征集人员也应当加强业务学习,积极主动地做好文物征集工作,经常到文物商店和各种文物艺术品市场,有目标、有重点地征集收购相关文物资料,使流散于社会和民间的文物得到及时的传承和保护。①

3.4 宣传普及,争取社会各界共同支持

文物征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文物征集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加以宣传和引导。向公众宣传文物征集工作的必要性、普及文物保护和文物收藏的知识,唤起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工作的支持,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博物馆征集工作中来,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4 结语

文物征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文物征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切实规范文物征集流程,转变征集思路,开拓征集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和民众教育的普及,将会有效地丰富和提高馆藏文物的数量和水平,从而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博物馆
博物馆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露天博物馆
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