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梁钿 李 真 刘 琳 朱汉鑫 郑蔚然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杭州310021;2.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杭州310021)
近年来,居民膳食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农业领域相关技术的升级使得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进程愈发趋向于品牌化、信息化、综合化,人们也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加速优化与升级现有的浙江省农业全产业链,连结贯通产业链中各关键节点,推动农产品生产、供应、销售、管理等的标准化,便显得尤为重要。蔬菜产业是浙江省10大主导农业产业之一,推动建立与优化蔬菜全产业链,调整原有蔬菜产业结构与运作流程,将对浙江省农业全产业链的建设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并能显著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将从标准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及标准化现状,并进一步结合浙江省蔬菜全产业链结构模式,来构建全新的浙江省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以更好地推动蔬菜及相关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蔬菜产业作为浙江省种植业的领头行业,已从过去的“家庭菜园”发展成为保农业供给、增农村收入、促农民就业的浙江省优势产业。近年来,浙江省蔬菜产业产值逐年增加,产能提升显著,标准化生产也在扎实稳定的推进[1]。2019年,浙江省蔬菜播种面积63.67万hm2,总产量1 872万t,全年蔬菜总产值占全省种植业产值的1/3以上,而全省各类蔬菜平均供给率也已达50%以上[1]。浙江省蔬菜产业在布局上已经形成杭甬温城乡结合区保供给性蔬菜基地,杭州湾和东南沿海平原优势蔬菜及出口加工蔬菜产区,浙中、浙西南以及浙西北为主的山地优势蔬菜产区[1~2]。
随着消费热点的变化,浙江省蔬菜产业的发展重点也日渐从“量”(产能供给)转移到“质”(质量安全),再到“质”“量”并举追求高质量综合发展上。浙江省蔬菜产业正面临着蔬菜产品品种优化、产业融合以及产业调整升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蔬菜全产业链建设应运而生。近年来,浙江省正加快推进蔬菜全产业链建设步伐。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共建立了80条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其中就包括慈溪市蔬菜产业全产业链、建德市蔬菜产业示范性全产业链等典型的蔬菜全产业链。以慈溪市蔬菜全产业链为例,慈溪常年蔬菜生产面积、产量和出口加工量居全省前列,并且蔬菜加工已覆盖脱水、速冻、腌制、保鲜、调理等200多个环节。通过种子种苗工程、蔬菜园区(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经营、电子商务、出口贸易等环节联通及优化,慈溪不断完善蔬菜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总体而言,蔬菜全产业链建设涉及蔬菜产业发展的诸多方面,能有效地应对变化的蔬菜消费市场及环境。浙江省蔬菜产业建设亟需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统一化、规范化,并将链条中的各利益主体有效连接起来,加强产业融合,提升蔬菜产品加工水平及价值。
(二)浙江省蔬菜产业标准化现状
1.蔬菜相关产品标准制定情况。浙江省地方标准网标准数据库显示,浙江省现行与蔬菜相关的地方标准共计57项,以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及蔬菜产品标准为主,主要包括西湖莼菜、小林黄姜、茭白等浙江省特色蔬菜产品标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尚缺少浙江省蔬菜供应流通方面的标准;蔬菜产品相关标准偏少,不能囊括目前浙江省的主要蔬菜产品,尤其是特色蔬菜产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3]。
2.蔬菜标准体系构建情况。当前,浙江省蔬菜标准体系主要参照国内通用的蔬菜标准体系,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适用性。标准体系中包含的标准主要包括3大类,即蔬菜名称、蔬菜信息编码、蔬菜产地环境等基础通用标准,蔬菜产品标准以及与蔬菜生产供应链过程相关标准。整体而言,这3类标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且3类标准一般只适用于自身所属领域,同时部分标准中的指标及质量特性要求会在类似但不同的标准中重复出现。就这3类标准自身而言,也各有其弊病。我国当前主要将有机蔬菜、绿色食品蔬菜等蔬菜相关产品标准运用于蔬菜质量认证体系中,但蔬菜标准体系与蔬菜质量认证体系总体上结合度并不高[4]。现有的22类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并不能覆盖所有认证蔬菜的种类,且存在部分指标不适用的现象。另外,从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蔬菜消费需求的转变以及蔬菜加工工艺的进步,蔬菜产品也并不局限于新鲜菜、净菜等初级蔬菜产品,罐装、脱水、冷冻蔬菜等蔬菜加工产品也将剧增,但目前国内蔬菜加工产品方面的标准尚少。蔬菜生产供应链是涉及蔬菜生产企业、农户、政府监管机构、消费者等多个主体的系统的利益链条,现有蔬菜生产供应链过程相关标准尚缺少蔬菜配送、售后服务、蔬菜田间管理档案记录等供应链管理服务相关标准。
当前浙江省蔬菜相关的地方标准只对羊栖菜、莼菜等叶菜类蔬菜,芦笋等茎类蔬菜,茭白等水生蔬菜,南瓜、冬瓜、甜瓜等瓜果类蔬菜进行规定,尚未覆盖浙江省蔬菜产品的所有门类,并且部分行业标准中蔬菜产品的指标限定并不完全适用于浙江省蔬菜生产实际。因此,明确本文蔬菜标准体系构建中主要的标准化对象—— 浙江省主要的蔬菜门类十分重要,尤其要考虑到莲藕、竹笋、榨菜、荸荠等浙江省特色农产品[4]。
(一)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参照2018年国家最新发布GB/T 13016-2018《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并结合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本次蔬菜标准体系的模型、分析体系边界以及体系内部各子体系的层次关系[5]。蔬菜标准体系构建主要遵循3项原则。
1.目标明确。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要与浙江省蔬菜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有效结合,确保在蔬菜产品前期保障、生产、供应、销售、后期管理等一系列环节中有标准可依。
蔬菜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是为了有效地提高产业链整体运作效率,进而促进蔬菜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的增值。因此,在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时还应考虑标准体系的框架以及各环节标准的合理性和效用性。例如,注重各环节蔬菜产品品牌建设相关标准以及产业融合相关标准的设置;确保蔬菜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质量安全控制相关标准设置可行有效等。
2.分类全面。传统的蔬菜分类主要依据作物品种性状,蔬菜类别包括叶菜类、瓜果类、根菜类、菌类、豆类等。基于全产业链的蔬菜分类则主要依据作物的价值及效用,蔬菜类别主要包括传统蔬菜、特色蔬菜、出口蔬菜等,其中特色蔬菜包括地理标志蔬菜产品、名牌蔬菜产品及浙江地域特色蔬菜产品等。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时应综合考虑浙江省蔬菜种类,做到覆盖全面且凸显地域特色。
3.层次合理。就体系框架的层级而言,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在构建时除了要横向考虑各类蔬菜产品,还应纵向考虑蔬菜产品增值产出的过程,即蔬菜产品的产业链,以确保各类蔬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标准全覆盖。
就标准自身的层级而言,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中的标准既要有政府主导的标准,又要有蔬菜产业市场主导的标准。既要包括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也要包含相应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二)体系构建过程通过前文对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及标准化现状的分析,结合浙江省蔬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明确标准体系的构建目标,即构建以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及价值提升为宗旨,以蔬菜产业链为主线,包含各种蔬菜门类的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1,6]。
基于上述体系构建目标,明确标准体系框架的主要层级架构,并进一步分析各层级、各环节的标准化要素。各类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依赖纵向的蔬菜产业链条的统一化和标准化,要做到蔬菜产品质量的全程管控需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前保障、生产、供应、销售、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标准。同时,要做到蔬菜价值的留存和提升,则需确保各类蔬菜产品均设置有相应的产品标准,以更好地应对蔬菜市场变化的需求。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框架搭建要综合考虑蔬菜产品分类以及蔬菜产业链这两个不同的维度。
在明确体系框架层级的基础上,确定体系框架的构建方式及逻辑。标准体系层次架构的设置与改进将显著地改变体系的属性,影响体系功能的发挥[7]。浙江省蔬菜产品品种多、种类齐全,依据市场需求及产品价值主要分为传统蔬菜、特色蔬菜、加工蔬菜。同时,随着浙江省蔬菜产品生产技术的升级以及消费环境的变化,蔬菜产业链也在不断地优化升级。蔬菜标准体系除了要做到蔬菜品类的全覆盖,更应保障蔬菜产品在产业链中的质量控制以及价值留存。因此,浙江省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架构应为复合型,蔬菜产品分类维度优先于蔬菜产业链维度,即在对各类蔬菜产品进行细分后依据蔬菜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进行规范,设置相应的标准。这样的构建逻辑将有效地提高标准体系内部标准的针对性,使各类标准协同作用于同一目标,充分发挥其效能。
(三)体系框架分析
1.蔬菜产品分类体系层级。浙江省蔬菜产品分类体系层级的构建紧密结合现有的浙江省蔬菜产品的资源优势,依据产品的价值及用途分为传统蔬菜标准子体系、特色蔬菜标准子体系以及出口蔬菜标准子体系。
传统蔬菜标准子体系包括叶菜类蔬菜标准、茄瓜果类蔬菜标准、根茎类蔬菜标准、豆类蔬菜标准、其他类型蔬菜标准以及加工蔬菜标准。特色蔬菜标准子体系包括天台菜豆、临安茄子、开化辣椒等山地特色蔬菜标准,建德莲子、衢江茭白等水生蔬菜标准,上虞鲜食大豆、象山马铃薯等粮菜兼用蔬菜标准以及西甜瓜标准,同时标准体系构建时需着重关注其中的蔬菜地理标志产品及名牌蔬菜,要将标准与浙江省特色蔬菜产品资源及品牌优势有效结合。出口蔬菜标准子体系则包括各类出口加工的蔬菜标准,依据蔬菜加工工艺、环节的不同可分为鲜切蔬菜、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蔬菜罐头、蔬菜汁、蔬菜脯等标准。
2.蔬菜全产业链体系层级。蔬菜全产业链体系层级的构建如图1所示。基于蔬菜产品门类,展现了蔬菜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为序列型结构。该标准子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产地环境标准子体系、生产过程标准子体系、产品标准子体系、流通标准子体系、管理服务标准子体系。
生产过程标准子体系涉及原材料投入到蔬菜产品最终产成过程中与物资、卫生相关的一系列标准,其主体是各类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蔬菜原料及投入品相关标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检疫标准。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相应的蔬菜生产企业首先要加强蔬菜产品的自检,可自行制定蔬菜产后到商品化之前蔬菜无害化处理及产成验收相关的企业内部蔬菜质量控制标准。蔬菜生产企业可根据蔬菜质量安全风险等级确定对蔬菜产品检测的频率和方法。例如,低风险等级蔬菜,除一些必要的检测外,可适度减少采后检测频率;高风险等级蔬菜,不仅要加强自检频度还要加强对农药、“三剂”等项目的检测[8]。流通标准子体系涉及蔬菜产后供给环节的各项标准,包括蔬菜产品包装、保鲜以及配送标准,这些标准对蔬菜产后商品化、配送服务质量作出规定。
图1 蔬菜全产业链体系层级
管理服务标准子体系是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层次,其涉及一系列蔬菜生产供应链中的管理、工作标准。鉴于现有浙江蔬菜标准体系中缺乏此类标准的情形,结合蔬菜产业发展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可适度性地制定蔬菜电商平台销售规范、蔬菜售后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蔬菜生产企业可以制定蔬菜田间档案记录、人员培训相关的企业标准[9]。
(一)标准体系构建与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相结合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及应用要与蔬菜产业品牌建设及产业融合相结合。标准体系应与当前浙江省蔬菜品牌建设进程相适应,针对各地涌现的新兴品牌[10],政府标准化部门以及相关的蔬菜生产企业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制定相关的品牌标准,弥补标准空白。而相关的合作社、生产经营组织则要采用“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品牌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10],加强标准体系的实际应用。同时,在产业融合方面,要加快制定与蔬菜产业相关的休闲、观光农业标准,完善并更新蔬菜加工标准,清理滞后的加工标准。
(二)着力推动标准体系的运用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进与蔬菜全产业链相关的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以行业内领头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企业等为示范主体,示范推广各类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及相关企业内部管控标准。而蔬菜生产企业则应树立标准化的战略意识,积极成立企业内部蔬菜产品质量控制小组,合理规划内部组织架构,专人专项推动企业内部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三)多方协作推动蔬菜标准制定及宣贯蔬菜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以及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合作,深入调研蔬菜生产企业并听取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议,推动建立相应的适应生产实际的蔬菜行业及团体标准,着力打造区域优势蔬菜标准及品牌。同时,定期派遣蔬菜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农业生产企业进行标准知识的培训。而蔬菜供应商、蔬菜生产企业、农户则要配合蔬菜行业协会、学会以及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积极落实贯彻相应的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各利益相关主体要在蔬菜全产业链上紧密配合,加快蔬菜产业的产能融合,形成蔬菜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