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记者 祁彪
>>2010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中心在京举办亚洲体育法国际研讨会。 作者供图
一家机构,从无到有,专注于体育法学研究,走过了十九个春秋。
一家机构,从有到精,不但学术成果颇丰,还开创了一个学科,为我国体育法治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
一家机构,从精到广,从理论走向实践,着眼于体育法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和枢纽作用。
这家机构,就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专业从事体育法教学与科研的工作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中心。
此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中国政法大学更名成立体育法研究所,成为国内第一所在编体育法研究机构,开创了我国体育法学教学与科研的新局面。
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为落实与国家体育总局的战略合作协议,批准设立高层次研究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治研究基地,迈出了部校合作共建新兴交叉学科、专项法律智库及服务的新一步。
据研究所副所长姜涛介绍,体育法学是新兴的法学与体育学交叉学科,世界主要国家体育法的研究相当发达,但是直到本世纪初,我国还没有专门从事体育法学研究的机构,体育法学基础十分薄弱。体育法研究中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而说起研究中心的成立,还有一段机缘巧合。据研究所所长马宏俊教授回忆,1999年,马宏俊教授在做兼职律师的过程中,曾经代理了一起游泳馆淹死游泳者的案件,最终经过双方协调,事情得到合理解决。
>>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所教师赴希腊参加第24届国际体育法大会 作者供图
“那是我第一次涉足体育法学相关领域。案件代理完不久,韩国成立了体育与娱乐法学会,希望从我国邀请一些体育法学专家前去进行学术交流。当时,我国专门从事体育法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很少,而我因为曾经成功代理那起案件,韩国方面便慕名邀请我去参会。那次会议的议程比较简单,但给我带来的思考却很深刻。韩国作为邻国,其体育法学研究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于是成立我国自己的体育法学研究机构的念头,便在我心里生下了根。”马宏俊教授说。
回国后,马宏俊教授便找到了酷爱体育活动的焦洪昌教授和体育部主任王小平教授,将成立体育法研究中心的想法和盘托出。焦洪昌教授和王小平教授欣然同意。
由此,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学铁三角正式合璧,体育法研究中心随即进入到了紧张筹备之中。
2002年3月18日,由焦洪昌教授、马宏俊教授、王小平教授发起的体育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个专业从事体育法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法学泰斗江平先生担任中心名誉主任。
据姜涛副所长介绍,体育法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体育法学的概念、体育合同的性质、体育组织与体育经纪人等。其中,体育组织包括体育行政组织,如中国足协和各体育俱乐部,在这一领域将研究这些体育组织的性质、地位、结构、运行方式和法律行为等内容。在体育人的研究领域中,将会研究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官员和体育经纪人的行为。除此之外,研究中心还将研究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体育管理、体育的产业化和体育消费中的法律问题,以及体育人的纳税等多项内容。在体育法的研究中,研究中心还把黑哨问题和兴奋剂检测及争议解决问题,单独立项进行研究。
此外,中国政法大学前任校长黄进、现任校长马怀德都曾经担任过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内支持和帮助体育法研究中心的建立与发展。研究中心还聘请一批体育界资深人士担任顾问。
“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不但注重学术研究,还积极发挥智库作用,解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开创了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姜涛副所长说。
据介绍,研究所(中心)汇聚了校内外一批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学术水平的学者,现已有近50位教授、副教授直接参与学术活动,研究人员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研究领域兼具广度深度,多项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立法起到了参考作用。研究所(中心)聘请了世界体育法协会主席迪米特里奥斯·帕纳西奥多普拉斯先生和美国雪城大学约翰·沃洛汉教授,世界反兴奋剂知名学者、CAS仲裁员、反兴奋剂条例起草者尤里克·哈斯教授为特聘研究员。
近年来,研究中心学术成果显著,正式出版体育法学专著教材有:《法制同行和谐奥运》《体育法学实用教程》《体育博彩法律保障比较研究》《体育法学专题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对策研究》《体育法案例评析》《体育纠纷指导案例选编》;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以及世界体育法协会专刊、韩国体育法专刊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过百篇,如《运动员权利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法律规制研究》《体育侵权中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基本理论研究》《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的法治化路径》《对奥运会中越轨行为的研究》《论体育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特征及其确立》《论我国体育经纪人的法律地位》《论体育法律责任》《基于国际体育组织应尊重和保障运动员人权视角的“Lex Sportiva”的正当性研究》;承接或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北京社科重大课题、“国家十三五体育法治规划”“国家十四五体育法治规划”、北京冬奥组委和中国足协委托的研究项目,自研究所(中心)成立以来,获得的课题经费和学术研究经费600万元,平均每年达30万元。
此外,研究所(中心)还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成为国内外开展体育法学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
2004年6月,研究所(中心)举办首届全国体育法高级研讨会,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奥组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韩国体育法学会及全国近百位体育法专家学者参会。中国政法大学时任校长徐显明教授、副校长张桂林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参加此次研讨会,徐显明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江平教授在研讨会中就“体育活动中民事法律问题”进行了专题演讲,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
2005年,研究中心作为发起方之一,促成了亚洲体育法学会成立。
2007年11月,承办亚洲体育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年会,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奥组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以及150多位体育法专家学者参会。这是亚洲体育法大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年1月,举办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国际研讨会,世界体育法协会主席、秘书长和来自德国、英国、爱尔兰、葡萄牙、瑞士、韩国等国家的体育法学者以及国内80余名学者参会。
2012年10月,承办第十八届世界体育法大会,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此次会议从规模上、学术成果交流以及社会影响力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体育法学相关会议规格最高的一次。
2015年12月,举办主题为“竞技体育法律规制”体育法治化国际研讨会,美国、英国、韩国等国体育法专家学者以及国内体育法专家学者50余位参会。
2017年6月,举办“法治冬奥”研讨会暨庆祝体育法研究中心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
2018年9月,举办新时代体育法治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国内外60余名体育法学者参会。
>>姜涛副所长在作学术报告 作者供图
2019年8月,组织体育法师生参加北京仲裁委员会举办的“体育争议解决”研讨会。
2019年11月9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所联合北京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体育科学》编辑部、《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主办的“北京冬奥会法律事务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国家足球训练基地成功召开。近百名国内外体育法学者齐集一堂,从冬奥会法律风险防控与体育合同问题、奥林匹克宪章、国际体育仲裁机制与冬季奥运、反兴奋剂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等角度共论北京冬奥会法律事务理论与实践。
多年来,体育法研究中心焦洪昌、王小平、马宏俊、袁钢等教授,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体育仲裁条例》《北京市竞赛管理办法》等体育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改工作,其中王小平教授还受聘担任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
2020年9月24日,中国政法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本着“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设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共同建设中国体育法治高层次研究基地、建立体育法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体育法治实践和体育法学学科建设融合发展新机制。双方为加快推进依法治体进程,建立体育法治智库,培养跨领域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作为专注于体育法学研究的专业机构,体育法学人才培养一直是研究中心的重点工作。
据姜涛副所长介绍,中国政法大学根据法学和体育学发展的需要,研究所(中心)2006年在宪法学和行政法学专业中招收体育法方向法学硕士研究生,2009年开始“体育法学”交叉学科建设,2014年开始招收体育法方向(隶属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博士研究生,2016年开始招收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已成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在体育法研究中心基础上,正式成立体育法研究所,成为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体育法研究的在编教学科研机构。这不但稳定了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团队的核心力量,而且为我国整体的体育法治事业搭建了一个平台和枢纽。
>>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作者供图
目前,研究所为研究生开设《体育法导论》《体育概论》《体育仲裁》《体育产业与法律保护》《反兴奋剂与体育人权保护》《体育法学前沿》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职业体育法》《体育法律服务创业》《体育法》等选修课。
2021年1月8日,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办公会审议决定成立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治研究基地,由马宏俊教授担任基地主任。
据介绍,体育法治研究基地的成立,是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法学学科优势,加快推进依法治体进程,建立体育法治智库,培养跨领域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
对于体育法学的人才培养工作,马宏俊教授有着独到见解。在谈到“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不同”这一话题时,专业硕士常被认为不如学术硕士“专”,但马宏俊教授以自身的发展经历说明,不论选择什么方向,只要保持恒心、坚持不懈都能有所成就。“我们应认识到专硕与学硕所选择的道路是完全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可比性,所以要找准参照物,不盲目比较。”马宏俊教授说。
针对专业硕士,马宏俊教授强调应面向社会、重视实践。不能只注重攻读学位、“死”读书,而应当面向市场和需求,避免落入只会做文章而不擅对策研究、无法去伪存真的尴尬境地。专业硕士恰恰要更多地考虑社会需求,法学是一个宽基础的学科,虽然大家本科没有学习法学,但本科的专业基础也是大家去更准确认知社会的天然优势。
随着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的提高,参与体育活动,观赏体育竞赛,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和国际体育法律纠纷数量也不断增长,涌现出与体育法相关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研究所于2020年3月设立了体育法律师库。
姜涛副所长表示,目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法律服务需求相比,一方面我国执业律师的体育法律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尚需提高,另一方面有限的法律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体育法律师库面向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运动员提供获得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的信息;面向执业律师、高校师生提供体育法律业务培训、会议、交流信息;还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法专业律师执业信息。
据介绍,体育法律师库的建库宗旨是公益、客观、中立。建库目标是:提供体育法免费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培养体育法律服务的新生后备力量;展现全国体育法专业律师执业信息;促进全国体育法专业律师执业合作;引领全国体育法专业律师业务培训;推动体育法学与法律工作者的交流。
研究所的这一举动,也得到了专业人士肯定。
“我非常同意建立体育法律服务互助平台,可以高效中立地为供需双方找到洽谈、培训、资源共享的地方,通过平台既能促进中国法律界深入到体育中去,也能促使中国体育界加强与法律界的联系。”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教授认为,中国当前还没有建立与体育配套的法律服务体系,如果法律工作者没有深入到体育内部去,体育工作者又缺少律师经验,有些事情就很难办。
“我特别希望有过各方面诉讼经历的律师们,对某一项目感兴趣,进入到相关的体育法律服务互助平台中去,年轻的执业律师们,如果对体育感兴趣,也可以更早地介入,真正把平台打造好服务好,解决目前存在的体育法律服务不到位的矛盾。”钟秉枢说。
据介绍,体育法律师库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官网设置专门频道,同时“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律师库信息,供公众免费查询。体育法律师库将由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所负责日常维护,还将遴选国内若干律师事务所担任协作单位。
截至目前,经过对律师执业要求、业务要求、政治要求、品格要求、技能要求、学历要求等多方面的层层把关和筛选,已经有三批共52名律师入选了律师库。
从机缘巧合成立到成为我国顶尖的体育法研究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所正走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