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蔚
内劲,是孙氏武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孙氏武学是内家武学,离开内劲,就不要侈谈内家武学了。孙氏武学作为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融为一体、独树一帜的一大武学门派,离开内劲更是不可能的。
在《拳意述真》一书中,“内劲”一词出现16次。在四部拳学专著中也数次用到“内劲”一词:《形意拳学》中出现4次,《太极拳学》中出现1次。另外,在孙禄堂先生佚文(笔者把孙禄堂先生五部著作以外的所有已经刊载过的和未曾发表过的文章、文稿统称为“佚文”)《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两度出现“内劲”一词。
内劲一词在孙禄堂先生著述中的反复出现,充分彰显出其在孙氏武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一、什么是内劲?
郭云深先生云:“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通俗点说就是:拳术中逐渐积蓄以至充盈起来的真意真气,它中正平和,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是内劲。
孙禄堂先生在为“述李奎垣先生言”所作的批注中,给内劲下了一个最简洁的定义:“劲者,即内中神气贯通之气也。”这个“劲”即“内劲”。
这里又出现一个关键词——“神气”。“神气”一词在《拳意述真》一书中出现了42次之多。另外,在四部拳学专著中共出现38次(《形意拳学》中没有出现),其“曝光度”比“内劲”还高得多。因此,要搞清楚什么是内劲,就首先要弄明白何谓“神气”。
在“述郭云深先生言”第四则中,郭云深先生开宗明义:“形意拳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
在“述郭云深先生言”第一则第二节“暗劲”中,郭云深先生说:“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在“神”字下面孙禄堂先生批注曰:“神即意也”。
在“述郭云深先生言”第一则中,郭云深先生在解释“化劲”时说:“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可以看出,这里的“神”就是“意”(因此在内家拳习练的高级阶段“神意”二字是一起用的),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精神意念。当然,这个意必须是真意(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因此,真意与真气的交融即为神气。两者相融合就是“六合”中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也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这样看来,按照孙禄堂先生的定义,即:内中与真意相贯通的真气即为内劲。这一定义也是与孙氏武学“太极一气”论一脉相承的(后文专述)。
二、内劲是怎样形成的?
郭云深先生曰:“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也就是说,神气是每个人本身都具有的,但又是散乱无章的,习练内家拳者,以避三害、守九要的规矩,六合归一,于顺中行逆,将散乱的神气逆收于丹田中,与丹田中的先天元气相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虚浮到盈实,不断积蓄起来的中和之气,就是拳术中的内劲。
郭云深先生弟子许占鳌先生也说:“形意拳之内劲,是人之元神、元气相合,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无过不及、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气之动而发于周身,活活泼泼,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其味无穷,皆是拳之内劲也。”许先生用语略有不同,但本質意义并无二致。
笔者简而言之:避三害,守九要,六合归一,内劲由是而得并不断充盈。
三害、九要、六合,从根本上说皆是“意”,意、气贯通,内劲生焉。
在《拳意述真·形意拳谱摘要》中,孙禄堂先生又引用“赤肚子胎息诀”:“气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李,去仙不远矣。”接着孙禄堂先生批注指出:“此亦是拳术内劲之意义也。”
由此可知,内劲的蓄养也可以通过内丹术来实现。或者说,练拳至暗劲阶段,结合内丹术的修炼效果会更快、更好。也可以将内丹术的某些心法结合进三体式和拳路之中,效果也很好。
三、内劲在拳术的哪一阶段开始形成?
上文所谓“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其实就是形意拳第二阶段(暗劲、易筋、炼气化神阶段)的呼吸法——息调的法则。
形意拳修炼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劲、易骨、炼精化气阶段,属于筑基阶段,重在外练,强调动作合乎规矩,因此内劲尚未真正产生,但它为内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是暗劲、易筋、炼气化神阶段,“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练之神气要舒展”,运用则“圆通活泼”,因此内劲产生于内家拳修炼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是化劲、洗髓、炼神还虚阶段,“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起落进退皆不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因此第三阶段是内劲的锤炼升华阶段。
四、如何区分真假内劲?
郭云深先生进一步指出:“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这段话的意思大致就是,以有意之呼吸,积累后天阴气(先天为真阳)所形成的小腹坚硬如铁石的“内劲”是假内劲;以纯任自然的外呼吸,引动丹田之内呼吸,使元神、元气相交,形成虽然充盈但又并不特别显现的浩然之气,这才是内劲的本质意义。
当然,最早说这段话的其实是宋世荣先生(见孙禄堂先生的《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孙禄堂先生为了保持文章的逻辑性,把它移植给了郭云深先生。
对于外呼吸与内呼吸的关系,孙禄堂先生引用丹书上的话“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吸”和庄子之言“真人呼吸以踵”加以补充说明。踵,就是脚后跟。“真人呼吸以踵”不是说修道之人用脚后跟呼吸,而是指内呼吸深沉悠长,丹田之气可以随呼吸行至足底,有大周天运行之意。
笔者长期站孙氏武学三体式后,每站三体式时,或自然静立时,或走八卦、飞九宫时,或练太极拳时,或柔练形意拳时(大约相当于化劲练法吧),或坐下静心研读武学书籍、文章时,或冥思苦想武学问题以及撰写武学文稿时,乃至在骑电动车两足前蹬、神不外驰时,两胫、两足(尤其脚后跟)都会暖融融的,而且越是天气寒冷的时节,这种感觉越明显。不知这算不算“呼吸以踵”?当然,不管算不算“踵呼吸”,鄙人只能是“鄙人”,不是“真人”。鄙人不仅两胫、两足经常暖融融的,背部、两肾、两肋、胸口乃至阴囊等处也时常会暖暖的,但手心劳宫穴、足心涌泉穴却是往往处于发热状态,而丹田虽较为充实却已经很少有温热与盈涨的感觉了。不知这些情况究竟是先天真气所育还是后天阴气所致。
当然,笔者两胫并非总是暖融融的,每过一段时间(大约二三十天到四十多天,长短不等)便会有万千“寒毒之针”不断透出肌肤,导致裤管里面像冰窖一样酷寒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一般要持续五七分钟的样子,“寒针”才逐渐减少,到最后“暖流”逐渐涌出,化去“寒针”,裤管里重现“内气外放暖裤管,裤管回照暖肌肤”这样一种无比舒爽的“景象”。何故如此?笔者也一直未能探明究竟。希望能与有过相似经历的同道共同探讨之。
孙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有这样一段话:“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而宋世荣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
也就是说,善养浩然之气者即为内家;反之,不善养气,仅凭血气之勇者即为外家。
以此而论,就算你练的是形意、八卦、太极、心意等所谓“内家拳术”,但如果你没有修炼出内劲来,也是外家;虽然你练的是滑拳、华拳、查拳、炮捶、大小红拳等所谓“外家拳术”,但只要养就浩然之气,也就成为内家了。功夫是殊途同归的。少林寺以少林拳法见长,看家功夫却是姬际可先生留下的心意把;杨立顺先生所传杨氏曦阳掌和太极同源,相传为仙师观蛇鹤相争而悟得此拳,其心法和主要手法招式都是内家的,但套路中又有许多“外家拳”的腿法、步法、步形。由此可见,内家拳、外家拳在形式上并无截然不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起初不管你練什么拳,都是外家;能够得道(即“得劲”)者,方称内家。
(未完待续)(编辑/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