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研究

2021-06-20 07:58韩乐猛
高教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策略教学

韩乐猛

摘  要: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教学中片面重视英语文化普及,忽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讲授和练习,导致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流、沟通不畅,中国文化输出能力较低,严重抑制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文章分析了产生“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2-0052-04

Abstract: As a very important general fundamental course, College Englis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xpanding China's culture influence. However, the culture aphasia is a prevalent problem in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it is very common to ignore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English express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emphasize on the English culture populariza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ineffective interaction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suppresses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abroa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and propos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teaching; strategy

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失语症最初用于医学,是指由于疾病或外部原因受伤后引起的颅脑损伤而导致表达能力、语言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丧失。“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是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的,敲响了“中国文化危机”的警钟。从丛教授认为“应该把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于各层次英语教学当中。”他还提出,“虽然中国外语界早已意识到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已在外语教学中加大了文化教学的比重,但从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来看,仍然过分偏重英语文化普及,忽视对中国文化内容的教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固然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问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始终遵循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原则,而是不加选择地、大量地讲授英语语言文化,不断强化英语文化的输入,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推崇西方文化,盲目崇洋媚外,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认同甚至超过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文化教学中英语文化一手遮天的现实,使大学生缺乏中国文化底蕴,无法彰显文化大国大学生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文化输出能力低,文化认同感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呈现出“文化失语”现象。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时至今日,我国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问题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研究显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中呈现文化单向交流的状况,学习者对英语国家及其文化风俗过度移情,对本民族文化完全弱化,有调查显示大学中各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并且文化失语已经对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文化输出意识薄弱、文化输出能力低

胡文仲教授认为, 学了外语就丢了母语, 有了外国文化就抛弃本民族文化, 那么这些人仍然是“单语人”,这个世界仍然是隔离的世界。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丢弃母语文化的状况,认为只有英语知识与英语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將跨文化交际简单地理解为“与西方人交流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种轻视本民族文化,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风气。有许多大学生西方文化知识相当丰富,与西方人谈论西方文化习俗时侃侃而谈,而当需要他们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习俗、儒家精神、京剧武术等负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时却常常语塞,不知从何谈起,心欲言而口不达。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日常英语学习过程中片面强调西方文化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不能用汉语清晰地解释某些中国文化中的概念,更别提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了。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输入不平衡,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低下,母语文化输出能力比较差。

(二)大学英语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英语文化素养也影响大学生母语文化输出能力的提高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目的语文化讲授为主,注重目的语文化导入,片面强调西方文化习俗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母语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策略无疑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引入误区,给学生造成一种“语言学习中目的语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错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冲突,忽视了二者之间的渗透和融合,这些都会加重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其次,成功的文化教学需要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提高质量,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大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相对稳定、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母语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保障。当然,在我国英语界中不乏许国璋、王佐良等在母语与母语文化中也有相当造诣的学术泰斗,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仍然有较大比例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存在不同程度欠缺,虽然这些英语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受过相当程度的跨文化交际训练,但仍着重在西方文化,母语语言和文化鲜有涉及,因此即便是大学英语教师,在系统全面地介绍某个中国文化概念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如此一来,大学英语教师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文化互动教学,更谈不上弘扬中国文化了。

(三)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不完善,教材中中国文化资源匮乏

大学英语教材是文化教学的最直接来源,也是学生获得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英语教材对于大学生语言学习至关重要。我国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包括《新视野大学英语》《新视界大学英语》等,这些教材中所选编的篇章多来自于国外书籍或报刊杂志,内容涵盖学习、生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从不同角度深入介绍西方文化,但遗憾的是,教材中涉及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几乎看不到,偶有文化对比方面的内容,也是强化西方文化,弱化中国文化,比如,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艳、张俊强两位老师在论文《关于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缺失的分析》中,就对《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教材中70%的文章涉及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其中有关美国文化的文章占了将近一半,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少的可怜,只有3篇,而这其中有2篇是基于文化对比需求引入的,只有1篇是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其他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同样非常少,由此可知,大学生在教材中学到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非常有限,无法获得有效的、大量的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输入,自然无法产生有效的文化输出,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重建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无疑阻碍了中国声音的传播,要解决这一问题,重建中国文化话语权,就要充分利用大学英语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采取正确的策略,不断推广中国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意识,发挥青年人优势,重建中国文化话语权。

(一)增强大学生母语文化意识

大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是指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在客观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后,立足中国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文化观念,所以,要解决大学生文化失语问题,提高其文化输出能力,就要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强化文化观念两方面入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是文化的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是平等互融的关系,对西方文化,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态度,切不可因为学习英语语言,就觉得英语文化“高人一等”,需时刻保持清醒,勿忘本民族文化精华,在多元文化比较学习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

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大学生文化观念,引导大学生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理解中国各地域、各民族、各领域的文化要素以及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体系和哲学思想。大学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抓住一切契机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如中国四大发明对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中国儒家经典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研究过中国哲学,且均不同程度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亚洲文化的影响更不必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早已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身社会和生活之中。以上种种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大学英语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强化文化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使年轻人从思想和观念上真正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中国声音传播出去。

(二)在教学内容制定方面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

文化互动问题

实现文化平衡,在文化教学中注意不同文化间的渗透、融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是不仅要教授英语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质,这种素质不应单纯指西方文化素养,而应该是兼顾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对目的语文化和礼仪有一定的了解之外,也能准确有效地将中国本土文化传播出去,实现双向跨文化交际。

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者可考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编入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全面,更能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实用性,在传统文化选材上应考虑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又能不忘本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习得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两方面知识,激发学生在理解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促成文化间相互交融,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创造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虽然现阶段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相对较少,但教师仍然可以应充分利用大学英语人文性特点,努力抓住一切契机将中国文化引入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不同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风俗对比、中西哲学思想对比、中西价值体系对比等,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补充,实现从单向输入目的语文化向分析、比较目的语与母语语言及文化的双向交流转变,在文化对比中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敏感性,提高中国文化输出能力,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再失语。

(三)将课程思政思想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洗礼,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明确肩上的使命,增强民族自豪感。大学英语课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也是一门隐形思政课程,大学生通过语言和文化学习,提高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技能内化为思维品质。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能够很好地弥补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不足,通过思政教育,使大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时,客观理性看待西方文化,不盲目崇洋媚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大学英语教师不应受到自身专业的影响,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思想的重要性,清楚把握思政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深入了解文章主题,挖掘思政内涵,并努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当中,使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有效开展和顺利进行,提高大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中,以多元文化视角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国。

(四)从文化生态视角思考大学英语教学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足,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因此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文化失语问题不应仅仅局限在英语课堂,而应该把跨文化素质培养延展到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在大学英语课堂之外,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举办中国文化知识竞赛、中西文化体验节、“中国文化英文谈”比赛等,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得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知识,锻炼开口传播中国文化能力,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体会中国文化魅力;另外,可以为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关课程,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文化,开设“中国文化英文谈”等选修课,熟悉中国文化英语词汇,提高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

其次,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纳入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在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仍然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考核,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考核涉及甚少,这无形当中导致教师、学生只重视词汇,语法等语言层面知识的学习,不重视文化学习,尤其忽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近几年,在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系统方面,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做出了巨大努力,比如,我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就加大了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测试内容,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唤醒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要流于表面,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就无法激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出现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对很多中国文化概念、内容不了解,自然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因此,有必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系统化、常态化,使大学生能够时时处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力量。大学英语课堂在加入中国文化内容导入的同时,可考虑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测试比重,在命题制定过程中,既注重文化传承,又有适度创新,在考察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尽可能覆盖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评价,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客观上推动和促使大学生重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入,他们必将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消除文化自卑感,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四、结束语

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是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对比、融合,构建文化互动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将思政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将文化教育渗透到大学生课內、课外、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鼓励大学生在不断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大量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这样才能逐步解决文化失语问题,使跨文化交际有效、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贾岩,张艳臣,史蕊.跨文化翻译教学中本土文化身份重构策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0-21.

[3]胡文仲,高一宏.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78.

[4]刘蕾.“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2):56-58.

[5]陆海霞.“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导向与路径[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9(2):69-72.

[6]吴永练.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与培养——以肇庆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1):151-153.

[7]刘丽华,戴慧琳,黄振定.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5):42-46.

[8]王觅.大学英语智慧教育中的思政渗透研究——以《综合英语Ⅰ》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74-78.

[9]殷海红.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西方文化精神及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31(3):81-86.

[10]黄宦霖.教育自觉与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3):193-196.

[11]王艳,张俊强.关于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缺失的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1(2):13-15.

[12]李建军.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2):89-91.

[13]平博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与职业,2014(24):140-141.

[14]谭苏燕.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4.

[15]王兰.中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本土文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6-57.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策略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Passage Four